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2022-01-05王丹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新课程培养

王丹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的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成为数学教学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和速度,促进学生数学水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中三位一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习惯培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做好课前数学预习,既能保证数学课堂高效地进行,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加之教师的讲解,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数学课前预习大多只是口头上说说,教师轻描淡写地布置数学课前预习任务,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和监督,部分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或浅尝辄止,未进行实质的数学课前预习。

一、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前预习指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更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一个学生对新知识求疑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其次,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了解新知识的重难点以及疑惑点,从而明确自身应该侧重哪一方面进行学习,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盲目。最后,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将自己不懂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点记忆,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疑惑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数学有效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没有充分认识的,因此就会产生“不预习也没有影响”的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影响下就很难养成有效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主动预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深度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自信心,课前预习能够减轻学生课堂吸收知识的压力,或者能够在自主有效预习习惯的推动下收获自主发展,学生能够感受到自主预习对自身学习以及发展的助力作用,就能够在预习重要性意识的推动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结合微课引导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可将重点知识内容明确,对其进行整合,将其汇总到微课视频中,使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确其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加入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学习能力,合理地完成分组,使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可引导学生结合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小数性质知识来制作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对其更加感兴趣,并且在合作学习形式下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可利用网络平台来获取微课资源,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内容的预习了解,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

(三)正确引导学生预习

学生是否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预习是现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布置教材有关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时间对内容进行分析和提取,最终得出答案,这一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教师不断地耐心引导,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让学生自行体会,最后慢慢形成并且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必须保证其时间充足。保证在得到老师提示之后,学生有时间按照自己的理解主动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在这期间,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抽查,便于可以及时解决极个别学生理解不正确的问题。如计算的熟练度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只有每天教师在课堂布置习题,每天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提高计算能力。

(四)创建前置性学习环节

前置性学习类似于课前预习,但前置性学习是建立在预习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需要学生找出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并带着疑问与同伴一起进入学习,共同探究,相互进步。如此,学生既可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知识难点,又可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前置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我知道的三角形”这个预习环节,提出两个学习要求:1.你心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就是三个角这么简单吗?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等形式,看看三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把你发现的问题和同桌或其他同学一起研究研究,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敲门砖,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数学课前预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将只是进行科学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足够重视数学课前预习,不断地丰富课前预习经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力争为每个学生都树立起数学学习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师生共同努力,做好数学课前预习,为小学数学学习创造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丽娟.引导小学生开展数学预习“四借助”[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5):31-32.

[2]季徐燕.小学数学如何高效预习[J].教育,2020(17):56.

[3]吴亚.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探討[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2):205+207.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新课程培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浅论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