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期的硬膜外镇痛对产妇的影响分析

2022-01-05邓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催产素疼痛感硬膜外

邓虹

硬膜外镇痛是临床上分娩镇痛的主要方式,可减轻阴道分娩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疲劳感,其发挥镇痛的同时不影响血流动力指标,安全性较高。但临床上常规的硬膜外镇痛使用时机多在活跃期阶段,对潜伏期使用较少,还需考虑对产妇的影响和考虑胎儿的安全。因有研究表明[1],过早的介入镇痛会使产妇的腹肌及肛肌松弛,减弱其胎头压迫盆底肌和屏气用力,导致第二产程延长。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潜伏期介入镇痛时应用罗哌卡因等混合液,能最大限度降低产妇的运动阻滞,减少对产程的影响,且可缩短第一产程[2]。本文就对本院产科2020年1—6月收治的100例进行硬膜外镇痛的产妇在潜伏期与活跃期两种不同时期对产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在2020年1—6月收治的100例进行硬膜外镇痛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为单胎;妊娠足月;符合阴道分娩指征;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妊娠前已明确有糖尿病、高血压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有不良孕产史;服用过影响糖代谢药物;硬膜外镇痛药物禁忌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活跃组(n=50)年龄22~35岁,平均(27.2±3.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3±0.6)周。潜伏组(n=50)年龄23~34岁,平均(27.1±3.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0.5)周。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宫缩呈规律时,加大监测产妇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其取左侧卧膝位,由固定麻醉医生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具体方法为:选择产妇L2和L3腰椎间隙,或者是L3和L4腰椎间隙处,用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并注入1%浓度的利多卡因(天津金辉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 mg/5 mL,国药准字H12021000)5 mL。后留置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持续泵入0.1%浓度的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规格:100 mg/10 mL,国药准字H20140763)和0.5 μg/mL浓度的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50 μg/mL,国药准字H20054171)混合液。泵入速度控制在8~10 mL/h。直至产妇宫口扩张10 cm。分娩结束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对活跃组产妇在其宫口扩张≥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对潜伏组产妇在其宫口扩张<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时段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难忍,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包括:镇痛前、镇痛10 min、镇痛20 min、宫口扩张7 cm、宫口扩张10 cm。(2)对比两组产妇催产素使用和分娩情况。(3)对比两组的产程进展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包括:第一产程持续时间、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宫口扩张速度、新生儿分娩出1 min/分娩出5 min Apgar评分。Apgar指标有:新生儿的呼吸、心率、肤色、反射性动作、肌肉紧张性,总分10分,得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时段的VAS评分比较

两组镇痛前和宫口扩张7 cm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镇痛10 min、镇痛20 min、宫口扩张10 cm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活跃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时段的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时段的VAS评分比较(分,±s)

?

2.2 两组催产素使用和分娩情况

活跃组的催产素使用率和自然分娩率高于潜伏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剖宫产率低于潜伏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催产素使用和分娩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产程进展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

潜伏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短于活跃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跃组的宫口扩张速度显著低于潜伏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程进展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x- ±s)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时产生的剧烈疼痛感会使身体出现应激反应,不仅严重消耗产妇体力,降低分娩耐受性,还会影响母婴安全,不利于分娩进程[3]。所以,在产妇分娩期给予镇痛措施以缓解其疼痛非常必要。临床上对产妇分娩进行硬膜外镇痛措施的效果良好,其具有起效快、用量少、且不会产生运动阻滞的特点[4]。但目前对不同产程介入分娩镇痛的最佳时机还未有统一定论,部分观点认为应在活跃期介入分娩镇痛,而部分观点认为可在潜伏期介入分娩镇痛[5]。

潜伏期产妇的宫口扩张小于3 cm,占第一产程时间的70%,其持续时间为8~9 h,是活跃期的两倍[6]。在此阶段,产妇逐渐显露分娩疼痛感,身体及精神上受到双重折磨。随着产程进展,产妇疼痛感加剧,伴有强烈的身体应激反应,会增加产妇的耗氧量,影响宫缩,极易延长产程和引起胎儿窘迫情况发生,不利于顺利分娩。相关研究显示,如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就进行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产妇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且不会延长产程,对母婴也无明显影响[7]。

本文对两组产妇进行不同时机的分娩镇痛,结果显示,进行潜伏期镇痛产妇组在镇痛10 min、镇痛20 min、宫口扩张10 cm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活跃期镇痛组(P<0.05)。且对比两组的不同时段分娩时间显示,潜伏期镇痛产妇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短于活跃期镇痛组,其宫口扩张速度也显著优于活跃镇痛组。结果说明,对产妇进行潜伏期硬膜外镇痛效果良好,能更好地缓解产妇疼痛感,促进其宫口扩张,有效缩短第一产程时间。

潜伏期进行硬膜外镇痛除了考虑对产妇的影响,还应考虑胎儿的安全,临床上多采用Apgar评分对新生儿的呼吸、中枢神经、循环系统进行判断[8-9]。本文对两组产妇不同时机镇痛对比显示,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跃期和潜伏期进行硬膜外镇痛对新生儿影响不大,安全性均较高。

此外,有临床研究显示,分娩过程中良好的镇痛能显著减少催产素使用,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10]。产妇镇痛效果好,使其减少了恐惧焦虑信心,同时缓解了机体的应激程度,避免了能量的过度消耗,能有效保存体力,有利于促进阴道自然分娩[11]。足够的体力能加大产妇自然分娩的能力,减少催产素的使用,使胎盘浓度不受药物影响,新生儿机体受药物浓度也相应减少[12]。本文通过对两组产妇进行不同的硬膜外镇痛,结果显示,活跃组的催产素使用率和自然分娩率高于潜伏组,转剖宫产率低于潜伏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产妇进行活跃期镇痛和潜伏期镇痛效果均较好,能有效保证产妇自然分娩率,对母婴安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潜伏期硬膜外镇痛较活跃期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产妇VAS评分,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并能减小身体应激反应,提高自然分娩率,有益于母婴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催产素疼痛感硬膜外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打催产素,产妇更疼吗?
夫妻互按脚部更性福
术后疼痛护理评分与患者静息及活动性疼痛自评结果的比较
猫与狗谁更爱你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