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特征及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2022-01-05林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颈动脉冠脉硬化

林芳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造成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以此形成心脏疾病[1]。有研究报道,CHD是当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以0.77%比例逐渐增加,且呈日益年轻化趋势[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CHD的主要病因,而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过程的理想指标,因此通过对颈动脉的检查有利于早期预测CHD发生及尽早干预、治疗[3]。冠脉造影是诊断CHD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性操作、成本高、并发症多等限制,使其很难作为临床的常规检查方法。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筛查及确诊,并作为动脉检测的无创方法,能直观显示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硬化程度[4]。目前关于通过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否可以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分析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CDFI检查特征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CHD患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干部病房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入院的41例CHD患者(CHD组)及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者41例(对照组)。纳入标准:(1)CHD患者符合文献[5]中关于CHD的诊断标准,且均经过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2)对照组为临床未发现CHD的同期住院者;(3)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精神分裂症、意识障碍;(2)伴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免疫缺陷等疾病。CHD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0~81岁,平均(72.85±4.39)岁;体质 量 指 数 18~25 kg/m2, 平 均(22.04±0.85)kg/m2。对 照 组: 男 23例, 女18例; 年 龄60~82岁, 平均(73.10±4.41)岁;体质量指数 18~26 kg/m2,平均(21.98±0.82)kg/m2。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并审核通过。

1.2 方法

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美国GE vivid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的线阵式探头进行扫查。患者取仰卧位,垫高双肩,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待检查颈部。对颈部做连续横向及纵切扫查,依次显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起始部(ICA)及颈外动脉起始部(ECA),观察并记录斑块形成数量及性质,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超声模式调至彩色多普勒模式,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并计算阻力指数(RI)。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血流参数及IMT;(2)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3)比较CHD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Gensini评分及IMT。

依据美国放射超声学会诊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 为正常;IMT≥1.0 mm 且 <1.5 mm为内中膜增厚;IMT≥1.5 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

冠状动脉病变采用Gensini法评价,狭窄程度,1分: 狭 窄 度 1%~25%;2分:26%~50%;4分:51%~75%;8 分:76%~90%;16 分:91%~99%;32分:100%;病变位置,左主干病变为5分,左前降支病变或回旋支病变为2.5分,左前降支中段病变为1.5分,左前降支远段病变为1.0分,左回旋支中段、远段病变为1分,右冠状动脉病变为1分,小分支病变为0.5分。每处病变的积分为狭窄程度评分乘以病变部位评分,每位患者的积分为所有病变积分的总和,轻度狭窄:评分≤24分;中度狭窄:25~49分;重度狭窄:>49 分[6]。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参数及IMT值比较

CHD组PSV及EDV均低于对照组,RI及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参数及IMT值比较(±s)

表1 两组血流参数及IMT值比较(±s)

组别 PSV(cm/s)EDV(cm/s) RI IMT(mm)CHD 组(n=41)75.25±11.63 12.89±2.18 0.83±0.19 1.21±0.10对照组(n=41) 93.05±13.48 25.10±3.36 0.76±0.15 0.97±0.08 t值 6.402 19.520 2.352 12.00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

CHD组斑块检出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例(%)]

2.3 CHD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Gensini评分及IMT值比较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高,Gensini评分及IMT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HD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Gensini评分及IMT值比较(±s)

表3 CHD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患者Gensini评分及IMT值比较(±s)

组别 Gensini评分(分) IMT(mm)单支病变(n=15) 25.54±4.36 1.08±0.05双支病变(n=14) 32.46±4.41 1.20±0.09三支病变(n=12) 48.65±4.53 1.38±0.10 F值 9.484 45.570 P 值 <0.001 <0.001

2.4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值与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性(r=0.458、0.512,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广泛累及全身动脉系统,比如大型动脉、中型动脉等,表现为动脉内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CHD是一种患者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的病变,有研究表明,冠脉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与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等因素有关[7]。CHD患者常同时存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病变,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时间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8]。因此通过CDFI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对预测冠心病发生及评估病变严重程度起到积极意义。

本研究发现,CHD组PSV、EDV低于对照组,RI、IMT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较无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大,硬化斑块形成率高,与毛银娟等[9]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是冠心病患者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使动脉血管内膜聚集大量糖类及脂质物质,促使冠脉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积,导致冠脉管壁增厚及血管狭窄;同时硬化斑块主要分布在动脉交界部位,该部位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使血流剪切应力升高、血流速度加快,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大量血小板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部位,故而诱发血栓,影响动脉血流情况,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会增加血管壁厚度及斑块形成[10-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管壁僵硬、内膜下脂质沉积、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等。作为全身较大血管之一,其IMT的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等可以预测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其中IMT增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改变,管腔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晚期表现[12-13],而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冠状动脉受累程度越大。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值与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性,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可以作为CHD患者冠脉病变的预测指标。因此采用超声技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测量颈动脉IMT厚度,可有效预测CHD病变程度,而且其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流参数的改变,并通过对颈动脉IMT的测量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对CHD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颈动脉冠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