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布局优化研究

2022-01-01连云港市土地整理中心张星星

区域治理 2021年53期
关键词:丘陵项目区廊道

连云港市土地整理中心 张星星

丘陵山区的生态往往具有脆弱性,为生态脆弱带。由于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等条件的限制,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洪枯变差大,暴雨期径流大且汇流快,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无雨期易出现干旱、农业用水困难。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和方法呈现多样性、地域性、独特性。总结和推广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既是提高土地整治效益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丘陵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均耕地面积少。近年来,大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已成为江苏省促进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江苏省丘陵山区总面积为1600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5%,涉及连云港、徐州等10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是土地整治的重难点区域之一。按地貌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和岗地,其中,低山丘陵面积约为6000km2(大部分为丘陵),高程在600m以下,大部分在100m至300m之间,地面切割破碎,山坡较陡,坡度多在10°至25°之间;岗地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地貌类型,岗地面积约10000km2,地势呈波状起伏,岗顶相对平坦,一般高程为10m至100m之间,坡度多在3°至10°之间。针对丘陵山区生态脆弱的特点,研究如何在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中,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在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布局优化研究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注重长期生态效益,维持农村和农田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对提高土地整治效益、维护丘陵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础情况调查

按照江苏省相关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本课题涉及的为25°以下的丘陵岗地。项目区内基础状况是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的基础,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基础情况调查不仅涉及项目区,还应包括可能影响的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基础情况调查除传统的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内容外,还应包括水土环境、动植物资源的调查。根据调查的内容不同,调查的范围也不同,传统的土地整治侧重的调查内容本课题不再赘述,文中仅对新增的调查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如下:(1)农田生态环境现状。农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需了解项目区生态环境敏感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生物栖息地面积及分布情况,生物廊道数量和面积,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问题及原因等。调查项目区内需重点保护的生态斑块的分布、大小及数量等,如成型树木、生态良好且满足灌排要求的沟渠、生物长期栖息的零星区域等,调查范围为项目区。(2)水土环境现状。水土环境主要包括土壤受污染状况、水体水质状况等。调查区域应包括项目区内和可能对项目区内产生较为直接影响的区域,丘陵山区一般包括项目区内及区内河流的上游区域。(3)动物资源。动物资源调查了解项目区域的动物物种、活动场所及活动规律等。区内或接壤村域涉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通过查找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资料,确定保护动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生活习性。调查范围包括项目区及可能影响动物栖息的范围,即项目区所在村域及接壤村域10km以内的区域范围。(4)植物调查。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群落分布、植被密度、盖度及外来入侵物种。区内涉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植物、特殊的稀有树种,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调查,确定保护植物的分布情况,植物调查范围为项目区。

二、丘陵山区限制性因素分析

(一)水源问题,水源不足,河道为季节性河道

全省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及北部边缘,总面积约1.6km2,属低山丘陵,山低谷浅,蓄水条件差,本地地表径流拦蓄能力不足。其次,丘陵山区地形落差大,产汇流速度快、河道源短流急,雨水集中快,流量大,短时间易形成洪灾,旱季流量小,部分河道为季节性河道。因此,江苏丘陵山区灌溉应以蓄为主,蓄引提调并举。目前,丘陵山区主要水源为小型水库、塘坝、提水引水工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时应控制水面率等关键性指标,注重水源保护。

(二)坡地耕作水土流失,土壤瘠薄、土层较薄

江苏省以壤土为主,山丘区地形落差大,部分坡耕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江苏省丘陵山区划分为淮北丘陵岗地区、宁镇扬丘陵岗地区、宜溧地山丘陵区、太湖丘陵区。

淮北丘陵岗地区坡耕地面积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50%以上,部分坡耕地由于长期水土流失,耕层土壤仅有15cm至30cm,土壤瘠薄、土层较薄。宁镇扬丘陵岗地区坡耕地较多,约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40%,部分地区同样存在土壤瘠薄、土层较薄的共性问题。宜溧地山丘陵区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太湖丘陵区丘陵面积较小,山体孤立分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

(三)灌溉引水较为困难

提水引水工程是丘陵山区的重要水源之一,受制于丘陵山区地势较高,存在梯级提水,提水引水扬程较高,单方水的提水费用较高,推高了种植成本。因此,丘陵山区灌溉应以水库、塘坝等水源为主,提水引水方式为辅,合理控制灌溉成本。

(四)毗邻生态源,是重要的通道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多变,部分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土层较薄,生态环境脆弱,在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方面均具有相应的特征。江苏省历来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物种在野外的生存空间被侵占较多,现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河流和海洋等开发程度较少的地区。“生境破碎或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江苏生物物种资源减少,部分物种灭绝。开发为耕地的丘陵山区毗邻生态源,是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生物通道。

三、总体规划

根据农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遵循“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的生态网络布局模式,构建项目区内部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网络,将库塘水域、林地、草地等自然或半自然斑块划作生态源,通过生态沟渠、生态道路、生物通道将生物栖息地与非项目区的原生环境联通,构建无障碍的生物应急通道网络,通过耕作田块、居民点等生态斑块整治,提升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功能。同时,应结合农业产业规划,预留足够的生物栖息地和生物通道,保证生物应急通道网络的畅通。

(一)规划布局原则

(1)土地利用布局应坚持保护自然、维护农田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特征、农田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田块和基础设施布局。(3)项目区应合理布局生态沟渠路工程,设置生物通道,构建生物应急通道网络系统。(4)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沟渠塘堰,建立农田尾水净化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二)规划布局

1.生态源

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及影响范围内一般分布较多的库塘水域、林地等,由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的定义,也属于斑块的范畴,考虑到这些生态斑块具有较高的生态涵养功能,是项目区主要的生物栖息地,本研究将其划定为“生态源”。由于不同物种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不同,加之物种运动速度和活动范围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物种栖息地功能是因不同物种而异的。研究表明,原生生态系统保留10%的面积,将有50%的物种保存下来。如果保留1%的面积,将有25%的物种保存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栖息地面积大小对物种丰富度非常重要。总体规划中应根据农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将区内生态条件较好、适合生物栖息和繁殖的区域作为生态源,并根据生态功能的要求,对生态源(库塘水域、林地、园地)以生态保护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生态整治,如水库、塘坝的生态护坡,水体污染的防控等。

2.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将生物栖息地与其他生境斑块相连,供生物迁徙和栖息,以减少生境片段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中沟渠、道路、林带可作为区内的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地面积大小对区内物种丰富度影响较大,如果栖息地斑块面积很小,生物个体需要在斑块间运动,那么斑块之间的景观类型可能成为阻碍,使生物个体运动受到限制或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沟渠、道路、林网等生态廊道将生物栖息地(包括项目区内和项目区外)进行联通,构建无障碍的生物应急通道网络。生物迁移廊道的宽度随着物种、廊道结构、连接度、廊道所处基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廊道越宽越好。随着宽度的增加,环境的异质性增加,进而造成物种多样性的增加。①生态廊道的数量。生态廊道的数量目前没有统一的定量标准,但是通常认为在可能的范围内越多越好,多一道生态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份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规划中尽可能以项目区原有的河道、沟渠、道路、林带作为生态廊道。②生态廊道的构成。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被,并与作为保护对象的残遗斑块相似。因为一方面本土植物种类适应性强,使廊道的连接度提高,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另一方面有利于残遗斑块的扩展。③生态廊道的连续性。由于生态廊道起着联系不同孤立斑块与种源的作用,廊道有无断开是确定通道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因此应结合项目区灌溉排水和田间交通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整治、疏浚等措施,增加项目区原有沟渠、道路的联通度,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增设生态沟渠、道路,满足灌溉排水和田间交通的要求,增加生态廊道的数量。

3.生态斑块

除作为生态源的库塘水域、湿地、林地、草地、园地,耕作田块和居民点是农用地整治项目区内数量最多的生态斑块。由于大型自然斑块比小型自然斑块内有更多的物种,因此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但小斑块占地小,可分布在人为景观中,提高景观多样性,起到跳板作用。因此,应根据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通过整治手段,适度进行耕作田块的归并,优化耕作田块布局,同时实施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措施。对于项目区中的居民点,应开展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同时利用灌排沟渠系统、田间道路系统加强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系。

4.环境保护系统

丘陵山区高差较大,具备良好的水力条件,可以合理利用现有溪沟、渠道、塘堰、低洼地等资源,布置农沟、斗沟、生态拦截沟、生态净化池等,形成长藤结瓜灌排系统,构建沿线农田尾水梯级净化系统,削减项目区的氮磷流失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结论

(1)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基础情况调查不仅涉及项目区,还应包括可能影响的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基础情况调查除传统的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内容外,还应包括水土环境、动植物资源的调查。

(2)遵循“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的生态网络布局模式,构建项目区内部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网络,将库塘水域、林地、草地等自然或半自然斑块划作生态源,将沟渠、道路、林网等作为生态廊道,通过耕作田块、居民点等生态斑块整治,提升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功能。

(3)依据生态网络规划,营造绿色空间,依托农田整治营造生产绿地,依托农田、道路、沟渠整治工程营造防护绿地,综合乡土特色鲜明的民居等绿色空间规划,提升项目区生态景观功能。

猜你喜欢

丘陵项目区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胡丘陵《栽树》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