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助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2022-01-01吴海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群体精准

吴海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一项惠及全国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之一。 国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制订了精准扶贫战略的五项大工程, 教育扶贫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工程,旨在通过智力扶贫、技能扶贫和技术扶贫,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作为五大扶贫策略之一,教育扶贫提倡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使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途径,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1]。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对学习者的基础教育水平要求较低,通过对学习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习者掌握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周期较短,就业快,可以较快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能力(包括适应能力、社交资源及职场意识组成等方面能力)[2],这些特点契合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需求,迅速成为我国当前精准扶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2019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考察时指出[3]:“要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受限的问题,关键是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性红利陆续释放出来,成为我国扶贫攻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 年高职教育扩招116 万人。2020 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高职教育扩招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0 万人[4]。 这将进一步缓解人力资源就业结构矛盾,提升劳动就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助力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 在此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上升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中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措施,也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一、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意蕴

根据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国情,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制订了一系列契合我国精准扶贫发展实际的扶贫政策和实施路径,历经多年的砥砺奋进, 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数量分别从2012 年的9899 万人和832 个, 缩减至2018 年的1660万人和436 个, 贫困发生率也从10.2%下降到1.7%, 这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5,6]。2020 年,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既定目标,这是人类脱贫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避免返贫,也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战略工程之一,为打赢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我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具体实施的方方面面,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和行动路线,这些策略和实践对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是深刻而非凡的。 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角色作用, 是我国一项针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惠民工程,在脱贫攻坚战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有利于改变先前“输血式”扶贫的缺点,使扶贫措施转为“造血式”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避免积贫返贫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幸福获得感。

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类型的教育,可适应不同年龄段社会人员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 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针对贫困群体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尤其是根据贫困地区农业、工业等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既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也可以提高贫困群体的就业率和创业率,有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贫困人口面向技能岗位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就是职业活动持续开展的内部动力)[7],缓和贫困地区社会冲突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和贫困对象精准脱贫的双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现行招生制度降低了扶贫的精准性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作用,是根本上阻止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可为精准扶贫提供源源不断的“造血”和“传氧”的源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各职业院校的招生制度却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一种障碍。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中职和高职的发展态势有所不一样,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呈现逐年萎缩的变化趋势,近五年,我国中职校数量已从9380 所减少到8367 所,减少了1013 所,年均减少数量达到了200 余所。 以2018 年为例,我国初中毕业生达到了1454 万人,其中,升学进入中职校和普通高中的人数分别达到了559.4 万人和792.7 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另外有约100 万初中毕业生未升学而直接进入了社会[8]。 另一方面,与中职招生情况相反的是,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9 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数量达到了1031 万,普通本专科累计共招生790.99 万人,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近240 万高考考生未升学而直接进入了社会。

由此可见, 在初中升学和高中升学两个阶段, 每年有约300 万学生未能进一步接受教育,这部分人群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其中有不少人来自于贫困家庭, 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低,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和生存本领, 过早进入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扶贫的效果,也使扶贫对象无法精准聚焦。

(二)办学软硬件难以支撑扶贫实际需求

办学软硬件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起着重要的要素保障作用。 然而,我国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软硬件条件难以支撑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不少职业院校在学校规模、教职员工数量、实训培训硬件等教学培训条件要素方面较为薄弱。有关资料显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1000 所, 省级重点中职校有2000 所,然而,这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省会或地市城区,县级职业学校很少,更不用说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了[9]。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提升与扩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在各项指标上已经达到优秀水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力量比较薄弱,全国有接近一半的高职院校软硬件不达标,部分高职院校仍然苦苦挣扎在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线上,主要包括部分地市政府、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以及民办学校。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达到了1:17.89,大多教师在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很难有精力去完成精准扶贫的培训和扶贫项目的开发,这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没有将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中去的主要原因。

(三)人才培养与脱贫脱节

教育扶贫不是输血性扶贫,而是授之以渔的造血性扶贫。 通过对贫困人员的扶智,提升其职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自身技能和努力奋斗创造财富和摆脱贫困。 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密切相关,技术、技能、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和积累,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本领。 当前,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方面虽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在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着项目培训时间短、学习者的培训时间有限等问题;在学历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存在着开设课程过多、高质量课程少、精品课程少、实践课程少、通用专业课程少等问题,职业教育与扶贫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些问题降低了贫困群体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技能知识接受水平。 因此,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避免人才培养与教育扶贫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四)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必须确保 “不返贫”和“不增贫”,这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需要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大框架下,各方通力协调和推进。 然而,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精准扶贫资源整合度不足。 当前,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大多隶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同属于职业教育的技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却隶属于人社部门,而扶贫办公室则由地方政府管理。 这种分散的管理机制限制了职业教育扶贫的准确性和长期有效性,使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度低,降低了扶贫的精准性,增加了机构成本,使精准扶贫难以纵向深入推进。

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协同扶贫机制。 职业教育各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和联系,院校之间的资源流动性较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力量薄弱,亟需提升办学水平,这就需要加快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教师、 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流动和建设,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逐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使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可持续。

三、高职百万扩招的新使命

我国目前农民工、退役军人和下岗职工等群体数量庞大, 分别约2.88 亿人、0.77 亿人和0.1亿人,三者相加超过了3.5 亿人,占到我国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这部分人群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仅接受过初中阶段及初中以下层次教育, 若聚焦到我国14-35 岁的青年人, 约有2.6 亿人只接受了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教育,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制造业1 亿多的从业职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接近6000 万人[10]。 可见,我国社会生源数量是相当巨大的,这部分生源大多经历高考失利或失学的求学挫折,他们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其技能类型、水平与求职岗位技能要求不相匹配而导致的,这也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所要聚焦的对象和群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数量累计约1.65 亿人,却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1.3%,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总数仅仅约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6.2%。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持续保持在高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我国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应届毕业生,虽然我国每年大约有800 万人被高校录取, 但这其中高职院校录取人数仅约为45%。以2018 年高校录取情况为例,2018 年本科院校实际录取人数为422.2 万, 而高职院校实际招生数仅为368.8 万, 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在此背景下,国家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制订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方案,实施了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高校扩招。2019 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了116 万人,在此百万大扩招的基础和经验上, 国家提出2020年高职院校再扩招200 万人的重大战略措施。 在生源结构、责任分解、招生方式和办学模式等多维度多方面,为高职教育扩招百万这一重大工程做了周详部署,相继颁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出来,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实体经济高技能人才短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等问题,优化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高职百万扩招对象将向全社会开放,受教育者覆盖面将扩大到下岗致贫、辍学致贫、退役致贫等社会群体,有利于提升贫困群体的个人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可以解决部分院校生源不足的危机,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倒逼高职院校加强新时代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促进产教融合,提升综合办学质量, 促使高职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大扩招的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一)优化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确保精准扶贫广度

首先,向贫困地区倾斜高等职业教育大扩招政策红利,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红利,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体人员积极参加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完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专业群建设,纵深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专业群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开放和倾斜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贫困人口升学和就学渠道,提高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有效避免毕业生因贫辍学,支持和鼓励贫困地区企业、产业、行业和教育机构投入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事业中,增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动能。

最后,切实提升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将职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融入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明确以获得“高职学历证书+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为教学内容, 使贫困群体通过这些证书的获取,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促进贫困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

(二)对接精准扶贫实际需要,完善特色化个性化职业教育

首先,将精准扶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重要工作,在大扩招的新时代大环境下,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贫困群体特征,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对高职院校而言,可根据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实践教学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促进贫困群体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实现贫困群体在“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情景下的“升学—就业”的无缝对接。

其次,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根据贫困群体的时间特征,探索短期集中与长期分散有机结合的技术技能培训,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有机融合起来。

最后,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农业的特色和特点,开发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教材。 丰富活页式、手册式、指南式等简易明了类型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开展具有本地产业、农业特色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开展内容个性化、产业特色化的职业培训教育,完善个性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方案,使培训内容更加契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多渠道、多方式满足贫困地区学生群体的多样化、 多元化学习需求,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措施个性化、特色化、具体化和实践化。

(三)凝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合力,提高精准扶贫力度和深度

首先,高职院校百万大扩招,在扩招服务精准扶贫的同时,更需要将扩招释放的政策红利与精准扶贫融合对接起来,积极搭建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协作平台。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 构建适合于精准扶贫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培训APP 软件等数字化学习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库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教学平台保障贫困群体的离线教学,满足贫困地区人员随时随地学习和培训的需求, 保障学习的持续性,提高贫困群体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百万大扩招对职业院校教学培训硬件资源不足的影响。

其次,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和深度, 就必须避免出现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作共同体,深入调研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精准掌握贫困群体的教育现状,精准聚焦贫困群体对职业技术技能的实际需求,以“攻坚计划”和“对口帮扶”为抓手,联动协调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脱贫自强。 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现状和需求, 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根据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和教育水平,对贫困群体实行分类教育,实时跟踪职业教育和培训学习成效;贫困对象可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地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扶贫项目,高职院校根据贫困大数据情况以及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合适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内容和项目,开展针对产业经济和贫困人口需求的特色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四)完善多方协调机制,保障精准扶贫资源

首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涉及较多的部门,主要包括政府教育部门、人社部门、民政部门、农林牧副渔部门、职业院校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 各部门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常存在交集或干涉,使精准扶贫流于形式或受阻,降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和准度。 为了确保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各地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界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和权力,畅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办事渠道,简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办事手续和程序,促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共建,联动统筹纵深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其次, 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扩招生源数量,在扩招200 万人的新时代背景下,须将更多的职业教育扩招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切实提升贫困群体享受到职业教育大扩招的政策性红利;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协作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校—校帮扶机制,驱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流动,促进职业院校校际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协作,提升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教育水平,使深度贫困县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 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化资源,优化特色化资源的配置,提升特色化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统筹利用,引导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式培养等产教融合和产学研方式,切实提高贫困群体的就业率,形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调推进发展的生动局面。

最后,凝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师资力量的合力,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技能实践能力,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师资团队制度,在绩效、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专家指导制度,建立核心专家指导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在教育教学和技能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投入、过程保障、产出和脱贫效果等方面建立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取得成效。

五、结语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推动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持续创新和改革。 高职院校的百万大扩招将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覆盖面,通过进一步释放高等职业教育百万大扩招政策的红利,促进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通过“精准招生”和“精准资助”,展现职业教育的“精准培养”和“精准帮扶”,实现贫困群体的“精准就业”和“精准脱贫”。 在百万大扩招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技术技能扶贫”的优势,采取灵活化、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进一步促进扶贫对象在技能技术、精神、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充分释放国家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政策性红利,促进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取得更大的成绩,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智”和“精准扶志”,从根本上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群体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