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革新:高校劳动法治教育的“再出发”

2021-12-31洪芳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法普及用人单位

陈 翔,洪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到公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沉重打击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向好发展,市场逐步显现出由产品市场向劳动力市场转变的趋势,出现劳动力资源大面积闲置甚至辞退的情况,由此引发众多劳动争议。特别是初入职场、缺乏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霸王条款”如何进行自保与反击、用人单位解雇、解聘劳动者的行为是否符合《劳动法》规定,以及如何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足够保障等问题是其较为关心的话题。高校毕业生对此类纠纷解决方式的茫然与预防措施的欠缺,间接反映出高校法治教育体制机制亟须完善。

一、高校普及劳动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疫情之下,落细做实“六稳”“六保”工作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是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而加强大学生劳动法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劳动法治教育的普及工作,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用人单位发展与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劳动法治教育是高校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1]大学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者与参与者,其自身所具备的法治素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立足学生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劳动法治教育的普及工作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

(二)普及劳动法治教育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高校现行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原理性和理论性较强,对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指导。部分高校毕业生为摆脱“毕业即失业”的不利境地,选择忽视或者容忍用人单位的剥削行为,在自身权利意识与证据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基本难以在纠纷发生之际有效地通过法律途径与组织健全的用人单位抗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普及劳动法治教育有助于完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弥补通识性普法教育实践指导性弱的弊病,在时间上抢先为大学生做好风险预防提醒,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大学生规范就业,在遇到劳动争议纠纷时依照《劳动法》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普及劳动法治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伴随劳动法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日渐健全而逐步实现法治化,劳动者的“进出”都被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而和谐的劳动关系不止依赖于法律保护,更需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之间互尊互信和共同维护。一旦劳动者违背劳动合同的约定,即便是拥有更为多元选择与强大经济实力的用人单位,其利益亦将受到影响。《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止于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其亦在同等地位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明晰劳动者所承担的义务。高校开展劳动法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敦促大学生就业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义务,为用人单位创造应有的劳动价值。因此,普及劳动法治教育是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和谐共赢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在高校适时开展劳动法治教育对于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劳动者个人都富有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劳动法治教育体系和机制势在必行。

二、高校劳动法治教育的开展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劳动法治教育开展现状

在高校劳动法治教育机制中,大部分高校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普法宣传教育并举的形式普及《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劳动法治教育课程针对受众学生的差异分为不同课程:根据高等教育相关文件要求及高校课程设置的普遍做法,大学生需要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思修与法基”)的学习任务,法学专业的学生亦需修习该门课程。与大学生就业联系紧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尚未将劳动法治教育内容作为该部分课程的规定教学任务。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法学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大部分高校规定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该门课程。

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上,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因其深刻的历史地位与深远意义得以在全国上下展开宣传和普及之外,各高校主要以12·4和3·15节日为契机,面向全校着重对《宪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介绍与普及,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高校劳动法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第一,尚未开设劳动法治教育通识课程。“思修与法基”作为高校唯一的法治教育通识课程,[3]其地位与作用值得重视。但根据课程体例编排,普法教育内容仅出现在该教材的最后一章,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法治教育部分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概括性介绍,劳动法治教育的篇幅进一步减少,绝对意义上的劳动法治教育通识课程尚未设立。告别高校的象牙塔,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劳动者,需要依照《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参加劳动,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重要的法律部门却未在高校实现通识普及教育引人深思。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应当为全体大学生了解和学习。

第二,劳动法治教育内容简单。“思修与法基”是高校主要的普法课程,由于其中涉及法律的教学内容较少,且法治教育通识课程师资较为紧张,因而大部分高校将该课程划归由承担思政课的教师负责授课。[4]鉴于学科背景的差异,思政课教师讲深悟透法治教育内容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劳动法领域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如共享用工平台用工关系的认定、远程工作的劳动法规制和工作场所外待命的性质等复杂专业性难题。此外,在少量的课时安排中,对劳动法治教育内容的普及亦不可能大面积涉及。

第三,劳动法治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一方面,除法学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需要修满相应法律专业课之外,其他专业的法治教育课程较少甚至全无,仅依赖“思修与法基”课程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脑、进课堂的目标略显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思修与法基”属于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且劳动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较少,故理论指导实践工作难以开展,推行校外实践课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终呈现出教师单向性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刻板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量。

三、普及劳动法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成效不仅关涉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必备基本素质。因此,高校普及劳动法治教育是现实之所需,亦是责任之所在。高校如何破除大学生劳动法治教育工作困境、建立健全劳动法治教育体制机制是当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开设劳动法治通识教育课程

劳动法治教育通识课程作为专业全覆盖的普法课程,其培养目标与模式有别于法学学科的专业教育,其应当以实践为导向,为国家和社会培育爱岗敬业、法治水平高的高素质大学生劳动者。劳动法治教育课程应当从“思修与法基”中分离出来,创设“大学生劳动法治教育”作为高年级就业与维权的通识课,增加课程课时总量、课程学分与教学内容,围绕劳动关系的产生与变更、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者工资制度、劳动者特殊保护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方面内容重点展开学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与证据意识,打通“高校—就业”最后一公里。尝试在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开设“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供学生选修,高站位高起点推进高校劳动法治教育工作,切实发挥高校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二)革新教学模式,增强与实务衔接

丰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普法教育效果。为克服缺乏实践课程的缺陷,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应当注重案例的前沿性、典型性、难度与质量,围绕社会热点话题与劳动法领域的重大法治事件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与法治意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当突出学生的个人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创设、引用或者改编基本案情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角色,并独立完成各身份所需撰写的材料,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进学生融入课堂,沉浸式地体验劳动争议纠纷。在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课堂都应当突出学生需求与社会需要,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到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再到劳动关系的变更与消灭,加深学生对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除了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创新,高校还应当加强与劳动行政部门和法治部门的联系,邀请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加入普法教育课堂。

(三)丰富劳动法治教育形式

大学生劳动法治教育应当坚持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在法治教育内容上,针对学生群体的个人水平、能力以及学科背景的差异作出多样化的安排,但是在普法教育载体上,劳动法治教育是共通的,应当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是提升劳动法治教育实效的有益方法。高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鼓励学生创办法律社团,将普法教育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模拟职场等寓教于乐的活动。高校应当以五一劳动节为活动契机,在倡导高校师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基础上宣传教育保护劳动,扩大劳动法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还应当洞悉新媒体传播特点与学生的时代特征,改变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法治教育内容,鼓励创作法治教育作品,浓厚法治教育氛围。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劳动者提供用工指导等服务。[5]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当清晰地认识、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道路与经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法治教育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与职业素养,共同构建和谐、法治化的劳动关系。

猜你喜欢

劳动法普及用人单位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在新时期下的探索路径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马克龙公布法国劳动法改革计划】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