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思想下的科学区材料优化策略
——以一次小班科学游戏为例

2021-12-31

好家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典型性洋洋教学做合一

文 谌 雁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因此,我应创造操作机会,提供丰富多样、具有典型性和反差性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一、案例

案例一:帮“水宝宝”搬家

洋洋拿起一个红色的玩具,他用玩具舀了满满一瓢水,将水运到了“小池塘”。连续运了几趟,他将玩具换成了盘子,用盘子舀了满满的水,水有点儿洒出来了。水在运输的过程中晃动出来,他停下脚步。“你怎么停下来了?”“水会洒出来,盘子不好用。”“矮了。”他自言自语;接着,他一只手紧紧捏着盘子,一点儿一点儿挪着步子走向“小池塘”。过了一会儿,他终于走到“小池塘”边,将盘子里的水倒进“小池塘”里。

第二次,洋洋拿起一个杯子看了看,又拿起矿泉水瓶,对着瓶子里面看一看。然后,他拿了瓶子横放在水里,一下子水里冒出气泡。他惊讶地喊:“老师,你看,水里冒泡泡了!”“是吗?哪里在冒泡泡呀?”我问。他把瓶里的水倒掉后,又放了一次,真的有泡泡。他指着瓶口的地方高兴地叫道:“看,在这里冒泡泡了,真好玩呀!”他用瓶子装水运了好几次,可是“小池塘”里的水还是很浅。我便说:“哎呀,池塘里的水这么少,鱼儿怎么游呀,谁能多运点水呢?”洋洋一听,赶紧举起最大的塑料盒子:“这个可以啊!”他弯着腰,用大塑料盒子装了很多水倒进“小池塘”,水一下子便多了。他开心地指着“小池塘”说:“老师,你看,这个盒子能盛好多水,一下子运了这么多水。”我立刻肯定道:“你真棒!运了那么多水,这次怎么一次就能运很多水呀?”“这个盒子大!”他举起塑料盒子说。

在活动中,洋洋一直令我惊喜,我惊喜于幼儿的自我调整。在尝试过程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具和动作。发现工具不合适时,他主动寻找新工具:在用盘子运水时,他发现水会洒出来,于是放慢动作,小心地托着盘子,平稳地运水;他还发现了水中有气泡……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他十分专注自己的活动,对水的流动产生了兴趣。

案例二:调皮的球儿

睿睿拿起实心的弹力球玩,反复把球放进水里,并且一直盯着球看。过了一会儿,他很兴奋地拉着我来到水箱前,拿起弹力球说:“老师,你看!他会掉下去,还会慢慢地上来。”说着,他把球放进水里,球果真像他说的那样先沉下去,又慢慢地浮上来了。他高兴地对我说:“真好玩!”

悠悠拿了一个空心的塑料海洋球。“小球游泳咯!”她用力把球压下去,球一下子弹了起来,她愣了一下,然后嘟着嘴,双手一直慢慢地压着球。“有什么感觉呀?”我问。“我用力压,小球也在用力,不让我压它下去。”她用力将球压到水底,过了好几秒,她把手松开,小球又迅速浮了上来。悠悠懊恼地哼了一声。

睿睿一直看着悠悠压球,他说:“我来帮你吧!我力气大!”说完,他双手用力将空心球压在水底,球都压扁了,过了几秒钟,他双手一抬起,调皮的海洋球还是浮了上来。悠悠说:“这个球太调皮了!”我问:“它怎么调皮了?”“我压它,它偏要跳起来。”“真的吗?”我故意装作疑惑的样子。睿睿抢着说:“我用那么大的劲压它,它还是不肯下去。”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做出用力的样子。悠悠说:“我压了很长的时间它还是会起来。”睿睿拿起实心球说:“我的球会下去再上来,这个球不会。”“那其他的材料呢?”我继续引导。“石头一下子就到水底下去了。”“你看,大球和小球都是在水上面的……”于是,睿睿、悠悠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告诉我。

二、反思

(一)聚焦材料的种类,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工具是辅助探索的重要手段。《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在案例一的运水游戏中,幼儿收集了酸奶罐、塑料瓶、盘子、盒子、杯子……这些物品都是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都能装水,但是外表又各有不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深,有的浅……多样的工具促使幼儿不断地去尝试,幼儿在每一次玩水过程中都有新发现、新感受,激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工具。

有句谚语:“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做我看,我会记住;你让我做,才会理解。”行动是经验获得的重要方式。使用适宜的工具不是我告诉幼儿就能让幼儿轻松做到的,而是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究中体验、感受获得的。正如案例一中的洋洋,在一次次操作中发现了运水最快最多的工具,每一种材料所带来的操作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要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工具供幼儿探索,要给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工具的适宜性,不断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新的经验体系。案例一中,洋洋尝试不同的运水工具,发现不同工具的适配度不同,如用盘子运水,水会洒出来,用小瓶子运水,不会洒出来,但是运的水量有限,最后发现大塑料盒运水又稳又多。在一次次尝试和比较中,洋洋找到了最合适的运水工具。在这样的探究、尝试、对比中,洋洋逐渐建构起了新的生活经验。

(二)聚焦材料的典型性和反差性,引发幼儿深度探究

一是提供典型性的材料。“教学做合一”理论提倡幼儿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来学习新经验、获取新知识。而操作材料应具有典型性特征,能让幼儿在操作中直观地体验、感知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和特征,从而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在以上案例中,为了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物体沉浮的不同现象,我提供了树叶、空心球、泡沫板、塑料玩具、积木、锁头、钥匙、玻璃杯等典型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水中沉浮现象非常明显,幼儿通过操作和摆弄这些典型的材料,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直观地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

二是提供反差性的材料。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认识新鲜事物时,往往倾向于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它,但是由于新知识不同于原来的结构,在同化过程中,必然要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产生一种新结构以顺应新知识。”因此,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我还应关注材料的反差性,提供一些能引起幼儿经验冲突的材料,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体系。

例如,幼儿在一段时间的沉浮游戏中,初步建立起常用物品沉浮的经验,我之后又在游戏中新投放一些大块的木板、泡沫板。前期的游戏实践,让幼儿形成“体积大的物体会沉下去,体积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的经验,而新投放的木板、泡沫板等材料,颠覆了材料的固有经验,幼儿在与新材料的互动中就会发现新的现象,形成新的经验。

为了让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学习更持续、深入,我还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球:有实心球,有空心球,有塑料球,有木头球。同样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却不同。

案例二中,幼儿在看到第一个球会沉下去再浮上来,就认为第二个球也应该这样。幼儿压球,球弹了起来,幼儿认为球应该是在水下面的,与原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于是,幼儿继续增加压球的时间和力量,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但是同化过程失败。幼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区顺应外部的刺激,学习了新知识。投放不同球类,不仅增加了挑战,而且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每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我都会有新感悟,结合当下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要求,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会萌生更多的想法。作为“市陶研实验幼儿园”的幼教工作者,我将继续调整教育行为,在“做中教”;我将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在“做中学”;我将提供丰富多样、具有典型性和反差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的头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典型性洋洋教学做合一
洋洋兔 编绘
一鸣惊人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思考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竭泽而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