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21-12-30陈浩

甘肃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陈浩

【摘要】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融合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5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037—02

高校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在新时代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和疾病,不断优化心理素质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1]。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1.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立德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学生的健康水平也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健康不仅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调节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更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少部分高校学生中出现了信仰缺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个人功利思想严重、心理扭曲、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教育中要切实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锤炼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具备实践依据。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步入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越发紧密。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3],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依据。

2.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诠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和指南,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内涵。高校通过开展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勤奋努力的性格素养。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反过来又可以促成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基础,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3.拓展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新时代思政课发展趋势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4],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进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形式。而隱性教育则是通过其他课程中丰富的德育资源来开展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隐性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相同,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蕴藏充沛,并且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涵性、隐秘性、渗透性的教育特点,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课程思政”的全新教育模式。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课程思政”是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师资团队对接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性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5]。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多维度、快速化的趋势,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有高有低,形成的道德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变化。如果教师在思政课程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不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脱离实际,必然会被淘汰。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和需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注重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与开发。在传统教学中,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各有侧重,缺少横向联系,难以发挥应有的合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种素材,善于结合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发现“思政”与“心理”的融合点。如在思政教育课堂中讲述关于道德形成发展对人的心理影响,引申出无视社会规范,欺骗他人、偷窃、破坏公共财物,参与斗殴等不良道德品质是心理异常、反社会型人格形成的潜在因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讲述激情状态对人的影响时,可结合抗美援朝时代背景,指出积极的状态可以激发人的崇高意志品质,成为积极行为的巨大动力,讴歌志愿军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达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振效应,实现“思想共鸣和心理共情”的有效融合。

3.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师德师风、稳定的心理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改变的过程,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教育活动,能够启发学生自我领悟、自我督促、自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认知,逐步使学生达到接受、认同到内化的过程。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心理健康发展。

4.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平台支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突破了教育教学的空间、时间束缚,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思想、心理问题,应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低俗化”“功利化”不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聘请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好的教师及时对网络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不良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干预。

5.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的内容存在差异性,各有其侧重点,但由于教育目标一致,为实现深度融合打下基础。将思政专业和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编为一个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观摩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让思政元素与心理元素相互锻造打磨、融会贯通。选派具有丰富思政工作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保证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中应认识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品质培养,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莹.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长江,2020(12):226.

[2]高仕谦,吴友谊,沈晓芳,钱飞跃,吴建华.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學改革实践—以《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46):74-77.

[3]孙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9(09):100-103.

[4]佘双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J].红旗文稿,2019(15):24-25.

[5]王红颖,陈宝泉.提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4):43-45.

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