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及其一体化实现途径

2021-12-29周倩楠

林区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育劳动教育

周倩楠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117)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多年来被公众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劳动教育和智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各自的功能和侧重点,应予以同等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劳动和学习、劳动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往往被割裂,甚至呈现对立的局面,智育已得到过分的重视和强调,而劳动教育则被忽视和遗忘。对劳动教育的冷淡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无法正确把握“五育”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劳动教育和智育二者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在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揭示劳动教育和智育的内在关系,探讨二者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对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平衡“五育”间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与智育关系的历史解读

1.我国对劳动教育和智育关系的认识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剥削阶级鄙视劳动教育。虽然基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我国古代的统治者普遍重视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但此时劳动教育属于对农民的生计教育,往往被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所贬低, 并被排斥在体制化的正规教育之外[1]。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是像孔子和孟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对劳动教育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论语《樊迟问稼》一篇中,孔子的门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种菜的问题,却遭到孔子的拒绝。孔子认为不必用学种庄稼去教化百姓,而是靠礼、义、信。尽管孔子没有贬低劳动的意思,但确实忽视了劳动所具有的教化百姓的功能。在整个传统社会,劳心者与劳力者是分离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突显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后世也由于这个论断而演化出学习治理天下的体制,孟子的观点实际上是将劳育和智育相对立和分离,未真正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儒家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轻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倾向,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从影响了我国教育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我们能看到劳育和智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今的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也受其影响。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片面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传统教育、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人才的思想家即明末清初的颜元。对静坐读书的传统教育, 颜元作了“从古及今,未有其比” 的批判。他提倡“经世致用”和“习行”之学,提出“实学”“真学”的主张,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的“穷理居敬”“静坐冥想”。颜元注重农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劳动对育人的作用,他认为劳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强盛,而且也有益于人身体、思想、智力的发展。由于体质的增强,学习起来可以 “振竦精神,使心常灵活”。所以说,劳动可以“练智”“达才”,发展人的智力[2]。颜元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在历史上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是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有很大影响。针对传统教育中手脑分离、劳力与劳心分离的状况,他提倡“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并以劳动为中心沟通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劳动,很好地将劳育与智育相结合。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重视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化”的教育任务,即“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这一将劳育和智育结合的正确观点却在实践中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教育和智育都呈畸形的关系。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被教条式地执行,片面强调劳动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育方针被扭曲,反对和批判“智育第一”,认为其是资产阶级思想,学生在学校里很少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体力劳动者成为学校培养的重点。也正是这一强调阶级斗争的时期,知青们投入上山下乡的热潮中,高考制度被取消,一代人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价值得到重新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被重新肯定和重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尽管劳动教育很早就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但公众对劳动教育的概念仍没有正确把握,并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劳动教育往往被智育任务所“排挤”,并未得到良好实施。

2.西方对劳动教育与智育关系的认识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赋予劳动教育很大的意义,他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身体尤其双手得到锻炼,并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他尤为推崇手工业劳动,认为通过手工劳动不仅能使儿童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职业技术,还能增加他们头脑的智慧。在卢梭看来,劳动教育应该从小进行,并对他笔下的主人公爱弥儿也如此要求,希望他成为一个“既会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思想相结合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一生多次在自己创办的孤儿院中尝试进行劳动教育实验,他认为劳动与智育紧密相连,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孩子“脑的教育”。他还提出,教育不仅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还必须是发展他们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德性、心性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3]。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他最早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指出教育要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与当下实际任务相结合,局限于学校内理论知识传授的教育对建成社会主义没有益处。

二、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和智育各自的内涵特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人才教育体系中的价值。

1.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区别

一方面,从劳动教育和智育各自的概念内涵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檀传宝(2019)曾指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劳动教育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总结起来,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素养,其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从概念上看,智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对人进行“心育”。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能掌握劳动方法和技能,又能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是“身育”和“心育”的统一。

另一方面,在实现途径上,智育侧重书本知识,而劳动教育更注重实践。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其最重要的实现途径是学校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意见》中将劳动教育分为生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配合,教导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劳动,在学校里为同学服务,在社会中为他人做奉献。

2.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联系

智育是劳动教育的条件和基础。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之上,学生对劳动课程理论的学习、对劳动意识的吸收、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心智发展。此外,创新劳动也离不开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劳动教育中所渗透的智育内容也使得智育无法脱离劳动教育而单独发展。宋庆龄曾说过,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劳动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在劳动中对大脑进行二次开发。

劳动教育和智育相互促进。劳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劳动教育课传授劳动技能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自我教育和探索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在劳动中思考,有利于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利于涵养人的心智。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时代的劳动呈现出新形态,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创造性的劳动离不开科学基础知识,这一任务需要智育来完成,通过智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劳动技术的革新。劳动教育和智育又有各自的功能和特征,在教育中不能一味地将劳育“智育化”,也不能将智育等同于劳育,这也是文革期间二者畸形关系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劳动教育和智育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应给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使二者得到均衡发展。

三、现代劳动教育与智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理论的缺乏

劳动教育一直是国内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对中国知网近十年的有关劳动教育研究进行检索,可以看出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出现了劳动教育研究的高峰期。目前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不足。通过筛选阅读论文后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内涵、功能、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劳动教育和其他“五育”间关系的探讨。大部分研究者更关注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探讨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做。而搜索“劳动教育与智育”时发现,目前的论文成果则寥寥无几。笔者认为,从劳动教育一直被公众淡化和漠视来看,目前亟需广大学者完善相关理论,使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更清晰,改善公众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使“五育”得到更均衡的发展,并为之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牢固的理论根基。

2.认识的偏差

劳动教育与智育发展的失衡,归根结底在于公众对二者缺乏正确认识。公众往往将劳动简单归结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多数家长将劳动视为孩子的额外负担,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你不要管这个,读你的书”或成为多数家长对孩子劳动的态度,在家长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劳动技能无需掌握。在学校,许多教师则将劳动作为一项惩罚措施,例如让表现不好的学生留下来打扫教室卫生,致使学生对劳动的印象也是消极和负面的。在家长和教师眼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什么都重要,劳动教育被视为智育的阻碍。因此,他们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度的解读,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与智育间的融合促进关系也没有正确把握。

3.应试教育的实际

在社会激烈竞争、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学方式也趋向“智育化”,智育得到过分重视,劳动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应试教育使一切教学活动变得功利化,家长们也变得急功近利,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送孩子上辅导班、补习文化知识,而不愿意让孩子在劳动活动中学习成长。如今教育机构的大量增加、学习资源的丰富、网络课堂的盛行,更使智育一枝独秀,劳动教育则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劳动教育与智育的一体化实现途径

1.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转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态度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引领,并引导家长更新育人观念,不再以分数和排名作为对孩子的唯一寄望。各级政府应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模范、崇尚劳动精神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树立“劳动教育和智育同等重要”的观念,提升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地位。

2.长远规划,建立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平衡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需要构建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必修课,规定学分和学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除了劳动技能课还可以增加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同时还应在一些智育课中穿插劳动知识、劳动精神方面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课程与智育课程有效结合。

为避免劳动教育走向“形式主义”,确保劳育和智育的平衡,有必要对劳动教育建构评价和监督体系。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通过组织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劳动心得撰写和分享、劳动技能大赛、班级劳模竞选等活动,由学校安排的专业评审团队,公平、公正、公开地给每个同学打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综合素质成绩,与学生的智育成绩一起按合理的比重分配计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和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

3.强化综合实施,搭建家校劳动教育合作平台

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其中,学校的影响是占主导性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进行规范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文化课片面进行,使劳动教育得到实质化的发展。学校应改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不再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将劳动教育分数折合成一定比例录入学生的总体成绩中,并向家长解释说明。学校在合理安排劳动教育课程和课外劳动实习、活动的同时,还应通过家长会或校讯通的形式向学生家长传授劳动教育理念,使家校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

《傅雷家书》中傅雷就十分强调劳动的必要性,他告诉孩子,整理东西这项看似简单的劳动,实则是件琐碎而麻烦的事,需要训练才能做到有条理。家庭是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如今的父母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辅导班补习功课,却吝啬这一点点珍贵的日常劳动时光,从而导致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埋头读书。父母在家中应多给孩子提供家务劳动的体验机会,即使是叠被子、扫地这样的小事,也应让孩子动手做,让他们在劳动中磨练耐心和意志,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意义。

4.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创造性劳动人才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各网络平台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创造性劳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新时代的劳模应是敢于实践创新、勇于开拓的智慧型人才。为此,应与时俱进,改进目前的劳动教育和智育方式,更注重对国民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积极投身劳动实践,这一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的过程,也是劳动教育和智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智育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