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2021-12-29王明志

林区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诚信培育价值观

王明志

(1.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4;2.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诚信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培育践行的集中体现。然而现今“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1]正在严重侵蚀着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有机体。故此,探寻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源、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大学生诚信观养成具有积极价值。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源

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检验标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探究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源问题,即将诚信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力量源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成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核心动力源。

1.历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根基。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网的“扭结”,发端于主体内心之诚,具有内发性特点,是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评价的核心标准,其所蕴含的“诚实不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思想经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等圣贤先哲的思辨演绎,上升为宇宙的本体论,赋予其哲学和伦理的双重意蕴,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的道德起点。

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根基。从孟子的“五伦之信”到董仲舒的“五常之信”,从宋代的“八德之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再到孙中山的“新八德之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发展历程表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镌刻着诚信表征,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诚信基因是君子“守信践履”的良好操守和国家“取信于民”的民本根基,其所追求的“求真、求实、重诺、守信”的价值理念和诚信价值观“须合乎道义、须表里相依、须表里如一”[2]的特征并没有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黯然退场,其所承载的“诚之天道”的生命境界,“朋友有信”的处世哲学,“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和“诚意正心”的心性修养反经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更易于大学生的认同与内化。

2.现实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提供了遵循。大学生正处于诚信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就要求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科学引导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真信笃行。

从现实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中央文明委颁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首次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诚信建设,采取“曝光失信当事人、限制严重失信人高消费”等多手段对失信行为进行了精准打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强调要通过联合征信,消除“信息孤岛”,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记录,推进对全社会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从而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3]鉴于此,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有助于科学把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总体取向,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让诚信成为高校的生活态度。

3.未来维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为高校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提供了遵循,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诚信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引领[5]。首先,诚信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文化的同源性。从文化基因看,二者都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蕴含着“和合”“诚信”等思想,积淀着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其次,诚信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目标同向性。面对价值多元共存局面下大学生对精神产品供给的价值期待,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设定具有方向上的同向性,能够化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良莠不齐、鉴赏不力的现实难题。再次,诚信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使命的同质性。作为中国梦精神指引的诚信价值观是涵盖历史责任、现实要求和长远目标的观念综合体,正凝聚中国力量以推动国家进步,从中可以洞察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诚信价值观与中国梦在历史使命上的共同指向。为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把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使铸魂育根的诚信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日用而不觉”。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要素

动力要素是指以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源为基础,促进动力机制有效持久运行的必要因素。而党的领导、主流文化的推动和学生的认同则为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提供了领导力、助推力和内驱力[6]。在三个力各自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助推高校诚信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

1.领导力:党在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中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牵引。一方面,党需要从价值观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社会群体和公民的思想引领以破解时下诚信阙如的困境。同时,利用国家这个庞大机器,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中的牵引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把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源润物无声地融入高校办学治校、教学育人全过程,重点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践行诚信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的改革,赋予教学传播诚信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铸魂育人。

2.助推力:主流文化对诚信价值观的推动

文化助推力正是高校实现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下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这些真理力量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贯穿到诚信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全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高校舆论主阵地,引领高校诚信文化建设,激活根植于大学生内心的诚信基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形成坚守诚信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3.内驱力:需要契合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同

诚信价值观的需要契合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7]。首先,依从阶段是指受教育者为达到对某种精神、物质需要或为规避惩罚而受到外界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诚信外显行为,但此行为在个体的情感与诚信价值观认同上并非完全吻合,个体诚信观处在知行分离的状态。其次,认同阶段体现的是一种个体内在诚信需要和自我选择。这种诚信外显行为在个体的情感和诚信价值观认同上正趋向一致,个体诚信价值观已是一种知行趋同状态,这种“趋同”已接近个体本身的态度。再次,内化阶段意味着在认同基础上将吸收他人的观点和思想完全纳入自身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并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新生成的价值观已成为个体意识的有机构成,对诚信价值观理论的内在看法与外在诚信行为的遵循是高度契合、知行合一的状态,亦是最难发生改变的。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在动力源、动力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提升认同质量的教育机制,实现路径质量的融入机制和支持系统质量的协同机制”[8]则共同构成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1.教育机制:保证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提升认同的质量

教育机制以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动力源为指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融合高校教育资源,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立德树人,使诚信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质量。

首先,构建诚信价值观教育的“大思政”格局。调动社会、高校一切可能力量做好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要把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领导格局、工作格局、反馈格局”[9]统筹起来,增强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次,建立诚信价值观教育话语转换体系。系统控制理论中多级递阶、多层递阶和多段递阶控制理论启示我们:要将师生人群分类差异、个性需求进行一定的话语转化,转化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课堂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用诚信故事承载,让历史典故活跃,优化主体接受诚信价值观的良好意愿。再次,开展诚信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教育。将诚信价值观文字意义上的观念凝结在一些具体、可感的情感行为中,注重诚信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心灵碰撞和思想交融,使受众对象能将诚信价值观内涵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从内心深刻产生共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2.融入机制:保证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实现路径的质量

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外在表现,是诚信价值观状态的综合反映。行为模式确定固定形态之后,通常会反作用于知、情、意、行的诚信价值观实践融入。构建融入机制可将诚信价值观从理论话语形态转换为实践形态,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隐性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提高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实现路径的质量。

首先,诚信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以“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为契机,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将诚信价值观融入网络课堂、专业课堂、第二课堂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有效施行诚信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其次,诚信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实践决定着主体诚信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对此,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劳动生产、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诚信价值观实践体系,通过实践完成主体对诚信价值观依从、认同和内化的内部建构,这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诚信价值观内部思想矛盾转化的关键。再次,诚信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注重大学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熏陶,依托经典诵读、高雅艺术、讲座论坛等文化载体,打造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文化“教育场”,以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

3.协同机制:保证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支持系统的质量

协同机制是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常态化的有效动力。针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条块分割、资源零散、信息阻塞、组织间沟通失效和制度间协调失灵等现实问题,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教育路径、优化资源配置等协同举措,保证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支持系统的质量。

一是系统内协同。高校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推进,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协作分工,实现主体协同的常态化、制度化,提升系统内各类育人主体的协同意识,进而在教育内容、管理评价和学科发展等多个领域以培育践行诚信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涵养诚信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二是系统外协同。打造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高校与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教育机制,融合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联动。三是网上网下协同。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更加注重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强调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整体言行却又显现出随意性和易变性。对此,高校在发挥传统线下教育阵地作用的同时,要提升网络运用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手段,汇聚诚信价值观培育践行线上线下的合力。

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铸魂工程”。在动力源、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诚信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又“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以及各要素功能的健全。”[10]无疑,有效持久运行的动力系统需要各动力源、动力要素与动力机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回应,以激发高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共振波,引起大学生的同频共振,从而在实践中践履诚信、推广诚信。

猜你喜欢

诚信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