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学目标 促进思维发展

2021-12-28王永成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笔筒平均数铅笔

○王永成

(作者单位:承德县孟家院学区中心校)

在数学工作坊线下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就《平均数》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现撷取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予以诊断剖析,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如何把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片段一:(A教师执教)

师:(出示例1)笔筒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15支铅笔。

师:要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么做?

生1:进行操作,移多补少。每个笔筒里放3支。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全都拿出来,然后平均分。一共有15支铅笔,5个笔筒,15÷5=3,所以每个笔筒里放3支。

师:这个3就叫平均数。原来笔筒里有比3多的,也有比3少的,这个3其实是一个平均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出示例2)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从题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3: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四(1)班一组、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一组张华投中8个,王云投中7个,李英投中6个,赵明投中7个。二组刘杰投中9个,杨立投中8个,孙梅投中5个,王丽投中3个,丁鹏投中5个。我提出的问题是:哪组的成绩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组的成绩好呢?说出你的理由。

生4:我认为二组的成绩好。一组一共投中28个,二组一共投中30个。肯定是二组成绩好。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一组成绩好,一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多。

师: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呢?

生5:因为一组和二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所以要算各组的平均数。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是比较总个数合适还是比较平均数合适呢?

生(部分):比较平均数合适。

师:那你觉得人数不一样多的情况下,比较总个数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数?

诊断评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利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表面上看,教师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了平均数,体会了平均数的作用,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成。

第一,本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怎样求平均数上,至于为什么学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师轻描淡写,学生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在想:为什么不能比总数呢?两个小组比赛,比总数不是更方便吗?人数不一样多,改变人数不就可以了吗?因此,学生从心理上并未接受“当人数不一样多时,比较平均数才公平”这个道理。

第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不难看出,授课教师并没有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而是通过师生对话、简单交流,让个别学生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但这并非全体学生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认知水平也难以提升。

教学片段二:(B教师执教)

师:(出示例1)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么做?每个笔筒里放几支?先请同学们思考1分钟,然后举手示意。

生1:进行操作,移多补少。每个笔筒里放3支。

师:你的方法很巧妙。我们把你的这种方法称为“移多补少”。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进行操作,将15支铅笔全都拿出来,然后每个笔筒里放3支。

师: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一共有15支铅笔,5个笔筒,15÷5=3,所以每个笔筒里放3支。

师:真聪明!先求和再平分,求出每个笔筒里放3支铅笔。这时,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就同样多啦!我们也可以说“平均每个笔筒里放3支铅笔”。现在就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吧!

师:(出示例2,读题。)老师不明白了,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先完成课堂小研究的第1题,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10分钟后,学生没有讨论完,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强行停止了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3:我们组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我认为二组的成绩好。因为一组一共投中了28个,二组一共投中了30个,所以二组的成绩好。

师:哦,好像有点儿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4:我们认为一组的成绩好,因为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多。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一组的成绩好,因为一组4个人,二组5个人,人数不一样多,要算他们的平均成绩。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一组成绩好。

师:为什么要算他们的平均成绩呢?

生5:因为用平均成绩比较才公平。

师:是呀,人数不一样多时,比总数不公平,比平均成绩才公平。那谁来算一算各组的平均成绩?

(生6板演,计算各组的平均成绩。)

诊断评析:

在教学例1时,B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移多补少,求和平分,得出了每个笔筒里放3支铅笔。在这里,教师没有急于揭示平均数,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她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例2。在教学例2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可是通过10分钟的讨论交流,学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学生的思维“卡壳儿”了。其间,教师巡视、指导,但又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小组。致使个别小组形成了一致意见,认为一组的成绩好,人数不一样多时,比较平均成绩才公平。而那些得不到教师指导的学生依然没有打开“心结”。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得不“草草收兵”,进入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得出“在人数不一样多的情况下,比较平均成绩才公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成绩,理解平均数,揭示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中,让人遗憾的有两点:第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雨露均沾”,指导只局限于个别小组,致使小组合作学习耗时、费力、低效;第二,关于哪组成绩好,学生观点不同,却没有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多数学生依然没有跨过思维那道坎儿。

教学策略: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在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和A教师一样,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难点。可事实上,学生初学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才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B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让人遗憾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分身乏术,不能兼顾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认知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那么,如何去改进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

课上观察、课下调查显示:在教师不参与的情况下,A教师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其中22人认为二组的成绩好,占68.75%。B教师的班级共有35名学生,其中23人认为二组的成绩好,占65.71%。也就是说,学生依据以往的经验,在比较哪组成绩好时,绝大多数认为比较总数,只有少数人发现人数不一样多时应该比较平均成绩。至于怎么比较才公平,学生并不考虑。甚至在有些学生眼里,一组4个人,二组5个人,这本身就不公平。这些便是学生学习平均数时的思维起点。课堂教学时,我们只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去看问题、想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二组的成绩好,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一组的成绩好,这便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认为一组成绩好的为甲方,认为二组成绩好的为乙方。甲、乙双方各派代表陈述理由,其他同学作为“助攻”,提出质疑,进行反驳。通过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乙方虽然人数众多,最终却不得不败下阵来。这样,学生就会从心底接受“在人数不一样多的情况下,比较平均数才公平”这一观点,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平均数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做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在甲、乙双方进行辩论时,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主持人,而应参与其中。教师既要善于挑拨离间,又要善于穿针引线。在甲方认为不算平均成绩就很难知道哪个小组的成绩好时,教师可适时介入:“老师不明白,乙方算总数就能比较出来,你们为什么还要算各组的平均成绩呢?”甲方认为人数不一样多,用总数比较不公平时,教师向乙方询问:“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乙方如果不同意,教师可以建议甲方:“能够举例说服他们吗?”在学生要求一组增加1人,或者二组减少1人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场比赛要求各组成员全部参加,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为的就是看各组的整体实力。教师把握时机,适时介入,不但能挑起“战火”,还能促进学生思考,真正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猜你喜欢

笔筒平均数铅笔
自制笔筒
“鼠来宝”笔筒
小狮子笔筒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不一样的平均数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