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2021-12-25付荣华孙玉霞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企思政政治

付荣华 孙玉霞

(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2.暨南大学 计算机系,广东 广州 510632)

0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水平,促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探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是当下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包含的想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政治思想认识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体系,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 所有课程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使命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课程不仅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是思政课专属的教学任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德才兼备才是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所有课程都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都应该教育学生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所有任课老师都必须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各类课程只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

1.2 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同向同行

高校在整体推进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过程中,要科学梳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覆盖面广、多种类型、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深度挖掘各学科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妥善处理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问题,以期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最终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之间应当具备协同效应,坚决杜绝 “贴标签”“两张皮”不良现象。比如,公共基础课程要特别注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精神等。专业教育课程要不断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遵守各种职业规范,永葆职业责任感,培养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职业品格。

1.3 课程思政需要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

各类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为此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完善课程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持续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目标设置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大志、有抱负。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注重提炼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与教学任务有机融合,比如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独立决策,从中体验创新创业艰辛与市场竞争的残酷,体验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教师及时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明白,任何的创新创业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以此培养学生遵守法纪和行业企业标准的习惯。课程教材建设应该注意及时融入党和国家的最新文件精神,体现新时代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将教师在思政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多种方式植入教材,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2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创新创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才能始终如一聚焦目标,才能面临挫折不屈不挠,不管风吹雨打,不畏千难万险,孜孜不倦地为实现创新创业目标而奋斗。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价值引领,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满足行业企业、学生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不仅仅掌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更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奋斗,乐于奉献,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2.2 课程思政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道德教育资源,确实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世界多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学生需要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武装自己,辨别是非,认清政治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确保学生掌握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比如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抗压能力,面对创新创业的困难或失败不气馁;通过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能强化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回报社会的情感力量,确保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提升主动性和战斗力。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下,通过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能让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感受时代的脉搏和祖国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创新创业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

2.3 课程思政能助力学生塑造优秀品格

创新创业能否成功、创业企业能走多远与创新创业者的个人品格紧密相关。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很高,但成功率较低,究其原因除了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不足之外,相当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于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缺乏坚定的意志以及抗压能力不足,急需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注重锤炼思想道德品质,培育企业家精神。思政元素嵌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中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的不足。我国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渗透至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培养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将创新创业所必需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品格高尚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国家民族和人民需要为导向,将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保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落实到位。

3 融入思政元素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3.1 价值引领,优化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多元繁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只有扎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之中,才能摆正方向,事半功倍。在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把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及方针政策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有效链接,搭建起学生个人创新创业和实现中国梦两者之间的逻辑桥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小奋斗最终可以汇合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既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也是为学生自己的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开店》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生组建团队,创立小微企业,以1万多在校师生为客户,创新经营,自负盈亏。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冒险,一些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得到推广应用,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思想上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课程内容设计为组建开店团队、市场调查、筹集资金、门店注册、门店投标、门店布置、营销策划、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店铺开业、商品经营、门店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及最后的总结完善共14个项目,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意识,体验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与互利共赢的经营哲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课程每学年开设1次,循环递进地开课3次,每次重复的是任务过程,不同的是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通过3次创建小微企业,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全方位增强学生思政意识,进而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2 资源共享,全面升级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也需要采用正确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学校一样,企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不仅国有企业如此,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样如此。只有全体员工思想得到统一,才能在行动上保持一致、精诚团结、紧密协作。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企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高校学习借鉴。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将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合二为一,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企合作完成了从1.0到5.0的全面升级。2008年以前校企合作是以“顶岗实习”为代表的1.0阶段;2009年进入以“店长订单班”为代表的 2.0阶段;2011年与华好集团合作,成立华好学院,实施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元”培养模式,进入了校企合作的3.0阶段;2014年与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百果园学院,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培养模式,进入了校企深度合作的4.0阶段;2015年起实施现代学徒制,进入了校企深度合作的5.0阶段,全面发挥企业办学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招生即招工,大学第一年在校园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接受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第二、第三年在合作企业接受企业培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任务、学习的方式以在岗工作为本位,工学交替,企业承诺学徒制学生毕业后有90%以上能升任基层主管,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校企合作5.0阶段,思政教育贯彻始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从而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行远致稳。

3.3 身正为范,大力促进师德师能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不论是专职的思政课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都有责任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都应该有能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确保思政教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老师就好比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比如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自己首先要表现出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深深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其次,还要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任课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汲取养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另外通过开展思政课题研讨、思政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锤炼并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第三,需要从全局出发,完善思政教育激励机制,为师德师能建设提供支撑平台,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保驾护航,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校企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