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

2021-12-23

临床误诊误治 2021年10期
关键词:隐窝溃疡性结肠炎

1 疾病概述

1.1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由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有复发倾向;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可能与多条染色体的多个基因位点相关。另外本病还与精神因素及吸烟的关系比较密切。

1.2病理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侵犯大肠,从远端向近端发展,病变多连续。当全结肠被侵犯时,病变可累及末端回肠。病变主要集中在黏膜和黏膜下层,在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浆膜一般完整,或仅轻度充血。活动期时,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出现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缓解期时,结肠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Paneth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由于病变多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重症患者累及结肠壁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此时,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胀、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及浆膜层时,常可致急性穿孔。

1.3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发病可缓慢进展或突发。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发作后症状可缓解;少数患者症状持续,病情活动而不缓解。也有少数患者首次发作后病情长期缓解,一般都属轻度。本病主要的症状为腹泻伴脓血便,腹泻次数可因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而不同。绝大多数腹泻和黏液脓血便发作与缓解交替,部分患者病变累及乙状结肠或直肠时,还可表现为便秘,可能原因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本病还可能出现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累及全腹,常伴里急后重,便后腹痛有所缓解。另外,还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查体可见左下腹的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重度和爆发型患者常有明显的压痛甚至肠型。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还可伴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反应症状。

1.4治疗及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一般治疗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促进黏膜愈合,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本病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急性爆发型、有并发症及年龄>60岁者预后不良。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预后也较差,病程漫长者癌变风险增加,应注意随访。

2 诊断标准

2.1医技检查 ①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可靠方法,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重症患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患者结肠袋形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黏膜桥。②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状,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形消失呈铅管样。③黏膜病理学检查:活动期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隐窝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出现隐窝炎,甚至隐窝脓肿;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可见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Paneth细胞化生。④便常规检查:活动期有脓血;镜检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和黏液,在急性发作期便涂片中常见大量巨噬细胞;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其他需氧及厌氧菌)及真菌培养阴性。⑤血常规:急性活动期白细胞可增多,伴发热者多见;重症患者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偶见嗜酸性细胞增多;50%~6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沉降率轻度或中度增快,多见于较重病例。

2.2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需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特征性改变者可以确诊;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表现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亦可确诊。

猜你喜欢

隐窝溃疡性结肠炎
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扁桃体与口臭的“恩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酒精通过抑制肠上皮干细胞增殖损伤肠上皮的更新修复能力*
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