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知识流动模式研究

2021-12-23王旻霞

科技视界 2021年34期
关键词:著者学科知识跨学科

王旻霞

(聊城大学图书馆,山东 聊城252003)

0 引言

当代科学迅猛发展,跨学科研究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生产模式[1]。跨学科研究促进了学科知识在学科边界之间的流动,跨学科知识交流日趋频繁和加剧[2]。作为知识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跨学科知识交流特指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学科领域间的转移、扩散、交流和渗透。鉴于这些概念内涵具有很多相似性和交叉,因此,本文对上述概念不做区分,将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渗透、转移和扩散统称为跨学科知识交流[3]。研读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检索和筛选有关图书情报学科跨学科知识交流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梳理总结跨学科知识交流的常见模式促进跨学科知识流动效率,为跨学科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1 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

学术文献的跨学科引用体现了学科领域间的信息交流,反映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流动[4]。因此,不少研究者基于跨学科知识交流形式与国家及地区间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商品进出口方式类似,提出了跨学科知识交流的“知识贸易”理论[5,6]。该理论认为,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为知识输入,被其他学科引用则是知识的输出,知识流动方向与引文方向相反[7]。若某一学科较多地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而较少被其他学科引用时,此时的该学科就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反之,该学科则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科在1979—2013年整个时段呈现知识“进口”型特征[8]。冯志刚等人基于引用与被引用视角分析出图书情报学科具有较高的跨学科强度,且知识输入与输出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9]。而体育学科2001—2010年间则主要表现为输入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向其他学科输出知识的能力却日渐衰弱;体育跨学科知识流动的学科分布呈现出高度离散和高度聚集性特征并存,且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科与知识输出目标学科具有较高的重叠性[10]。

2 跨学科发文

跨学科研究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研究者除了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发表论文,还在其他学科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这源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11],结果也引发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著者研究所属主流学科的知识理论及方法伴随着跨学科领域发文而迁移至其他学科。论文专业度可用来衡量发文者所属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可探测作者跨学科研究的程度。论文专业度越高,相应的跨学科研究程度最低;反之,著者的论文专业度越低,其跨学科研究程度最高[12]。邱均平、余厚强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所有作者跨学科发文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学者刘兹恒的论文专业度比较高,为0.771,其主要从事图书馆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跨学科研究度最低;图书情报著名学者邱均平的学科专业度仅是0.231,而其跨学科研究度最高,跨越的学科领域就多达24个[13]。研究者跨学科发文的数量体现其跨学科研究的规模和强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强弱和频度。跨越学科发文愈多其跨学科研究规模和强度越大,表明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频繁,相互交融渗透性越强。

3 作者合著

不同学科的作者合著论文,使学科知识随著者的科研合作而发生了跨学科迁移和流动。合著作者所属学科类别愈多,跨学科知识流动范围愈广;反之,知识交流范围愈狭小。当然,著者之间的不实合作除外。作者合著而生的这些文献内容可能同时属于不同学科,跨学科知识流动的痕迹在论文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14]。下面几个因素素影响合著中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流动:(1)合著方式。因合著方式的不同,知识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流动效率也不同。(2)知识体系的相似度。合著者的知识体系的相似度愈大,著者之间愈易于交流,知识流动会愈顺畅;反之,相似度愈小,著者间沟通困难,知识转移阻力大,知识流动困难。若著者间知识体系近乎相同,相似度过大,知识势差变小,也导致知识转移量变小甚至出现零转移。基于此,为提高知识转移量,对著者之间的知识体系相似度进行控制很有必要。(3)交流便利性。合著者间的地理位置、信息沟通工具和语言都是合著双方之间知识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4)兴趣。当知识接受者对正欲交流的知识很感兴趣时,知识流动效率就会非常高;反之,接受者意愿很小,知识流动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大大降低[15]。

4 学者流动及跨学科参会

知识(尤其隐性知识)随研究人员流动也是学科间知识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某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调至另一个学科专业,其所拥有的原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也相应地被扩散到新学科专业,新旧学科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从而从事跨学科研究,形成跨学科研究思维,生产出跨学科科研成品。就笔者来说,就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而分配至图书馆工作以来,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不自不觉地扩散至图情领域,发表了不少教育学和图书情报学相结合的跨学科学术论文。此外,参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学科学术会议过程中,不仅接受参会报告人的显性知识,同时参会人员的外学科隐性知识也会大大影响本学科的研究思维,知识流动悄悄发生在不同学科的参会人员之间。

猜你喜欢

著者学科知识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