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癌分子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2021-12-22江烨黄应龙丁明霞王海峰王剑松

医学综述 2021年22期
关键词:转移性膀胱癌激酶

江烨,黄应龙,丁明霞,王海峰,王剑松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昆明 650101)

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世界恶性肿瘤第9位[1]。90%以上的膀胱癌为尿路上皮癌,根据其肌层浸润程度,可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约5%的膀胱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且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5%[2]。铂类化疗可使部分膀胱癌术后患者获益,但其反应持续时间较短,不良反应较大,且用于膀胱癌复发患者治疗的效果不佳。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给膀胱癌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通过临床试验并投入使用,使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延长[3-4]。这些靶向药物主要从分子水平上干扰癌细胞生存所必需的细胞过程。目前已有许多靶向药物被广泛用于不同癌症的治疗,如伊马替尼用于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西妥昔单抗用于结直肠癌治疗、贝伐单抗用于肾癌治疗等[5]。虽然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确切且患者耐受较好,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就膀胱癌分子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予以综述。

1 膀胱癌的标准治疗

NMIBC的首选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加用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或卡介苗灌注。原位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NMIBC,它具有向肌层浸润的趋势,一般分化较差,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因此原位癌的治疗更需要特别关注[6]。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辅以基于顺铂的联合化疗。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7]。对于转移性膀胱癌,仍首选顺铂化疗,但仅对小部分患者有效,而大部分患者的肿瘤最终会进展[8]。

2 膀胱癌免疫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卡介苗膀胱灌注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高危NMIBC的金标准,卡介苗可诱导膀胱局部免疫反应,达到清除癌细胞的目的。约40%的膀胱癌患者对卡介苗治疗无效,且约15%的膀胱癌患者甚至可进展为MIBC[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靶向结合肿瘤细胞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PD-L)1和T细胞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进而阻止上述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对维持T细胞肿瘤防御系统中效应子的功能起重要作用[10-13]。

阿特珠单抗可干扰PD-L1与其受体PD-1和B7.1的结合,通过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信号,从而增加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力[14],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劳、恶心、食欲减退、瘙痒、发热、腹泻、皮疹、关节痛和呕吐。在Rosenberg等[15]关于阿特珠单抗的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中,69%(215/310)经阿特珠单抗(1 200 mg,间隔21 d)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仅16%(50/310)的患者出现高级别不良反应,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20%(62/31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4%(12/310)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

阿维鲁单抗作用机制与阿特珠单抗类似。一项对接受阿维鲁单抗(10 mg/kg)治疗膀胱癌患者的开放研究显示,67%(166/249)达到停药标准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输液相关反应和疲劳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29%(73/249)、16%(40/249),且所有输液相关反应均小于2级,主要发生在第一或第二次输液期间;8%(21/249)的患者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其中疲劳、乏力、脂肪酶升高、低血磷和肺炎最常见;6%(15/249)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16]。

度伐单抗是一种选择性、高亲和力的人免疫球蛋白G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PD-L1与PD-1和CD80的结合[17]。度伐单抗治疗膀胱癌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食欲下降、腹泻、皮疹。Powles等[18]在研究中,给予191例膀胱癌患者度伐单抗(10 mg/kg,间隔14 d)治疗,持续12个月,治疗期间60.7%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6.8%的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4.7%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死亡。

纳武单抗和派姆单抗均为抗PD-1的人源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4抗体,可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信号转导[19]。纳武单抗常见不良反应好发部位为皮肤、胃肠道、肾、肝,一项关于纳武单抗的开放多中心Ⅰ/Ⅱ期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报告显示,在78例接受纳武单抗治疗(3 mg/kg,间隔14 d)的复发转移性膀胱癌患者中,17例发生3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脂肪酶升高、淀粉酶升高、疲劳、斑丘疹、呼吸困难、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8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20]。

派姆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疲劳、外周组织水肿、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肌肉疼痛。一项关于派姆单抗的开放非随机Ⅰb期临床研究显示,在33例接受派姆单抗治疗(10 mg/kg,间隔14 d,持续24个月)的晚期膀胱癌患者中,5例因3级不良反应终止治疗,6例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引发的死亡[21]。

3 膀胱癌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分子靶向治疗旨在分子水平上干扰癌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过程,如阻断参与肿瘤细胞增殖或代谢的蛋白质,向肿瘤细胞输送有毒化合物等[22]。自他莫昔芬作为靶向药物应用以来[8],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

3.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约70%的NMIBC和10%~20%的MIBC中存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突变,FGFR3突变可能与膀胱癌低级别、无肌层浸润、预后较好相关[23],因此FGFR3可成为晚期膀胱癌的治疗靶点。

BGJ398是一种选择性FGFR1~3抑制剂,可抑制肿瘤增殖和生长。在一项评估BGJ398安全性的临床试验中,学者对132例患者采用BGJ398治疗(起始剂量5 mg,随后逐渐加量至150 mg,每日1次;或每日2次,每次50 mg,28 d为1个周期),其中95.5%的患者出现至少一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无症状的高磷酸盐血症、口腔炎、食欲下降、腹泻、疲倦,31.1%的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59.1%的患者出现需调整用药剂量或中断治疗的不良反应,13.6%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若采用BGJ398每日1次,每次125 mg,连续给药3周后停药1周的方案,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4]。综上所述,FGFR3突变膀胱癌患者可以耐受BGJ398治疗,且药物毒性可控。

此外,多韦替尼、厄达替尼等也是治疗尿路上皮癌的常用FGFR3拮抗剂。对13例接受多韦替尼治疗(每日500 mg,连续给药5 d后停药2 d,持续6个月)伴FGFR3突变的卡介苗难治性膀胱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均发生至少1种3~4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高三酰甘油血症、谷氨酰转移酶和脂肪酶升高、口腔炎、皮疹、硬膜下出血等[25],但该研究纳入人数过少,可能存在报道不全及准确性低的情况。

厄达替尼治疗膀胱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46%(46/99)的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钠血症、口腔炎、乏力、指甲营养不良、尿路感染和掌-红斑感觉异常综合征[26],提示多数厄达替尼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较轻且可控,但应引起足够重视。

3.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拮抗剂 EGFR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细胞表面受体,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有关,EGFR高表达常常提示预后不良[27]。EGFR抑制剂包括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阿伐替尼。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接受厄洛替尼新辅助治疗(每日150 mg,持续给药4周)T2期膀胱癌患者的研究显示,皮疹是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厌食、腹泻、疲劳、下尿路症状、恶心、咳嗽等,且大部分患者对厄洛替尼耐受性良好,尚无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28]。

Petrylak等[29]在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每日500 mg,28 d为1周期)铂类化疗失败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皮疹是吉非替尼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腹泻、贫血、肌酐升高、疲劳、手足综合征等是其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与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相似,但患者预后并未改善[30]。

阿伐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Choudhury等[31]采用阿伐替尼(每日40 mg)治疗铂类耐药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直至疾病进展或患者不耐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痤疮样皮疹和疲劳,其中3例患者因3级以上不良反应而减少了使用剂量,2例患者因药物的心脏毒性而终止治疗,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

西妥昔单抗属抗EGFR单克隆抗体,其单药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效果不佳,故较少用于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临床上多与紫杉醇联合使用。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较少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但与紫杉醇联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治疗过程中应引起重视。一项纳入39例晚期膀胱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中,11例患者行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22例行西妥昔单抗+紫杉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疼痛、呕吐、感染、高血压等,3~4级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疲劳和低镁血症[3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属EGFR家族,膀胱癌患者HER2过表达提示存在复发和转移[31],目前治疗HER2阳性膀胱癌的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拉帕替尼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有腹泻、皮疹、疼痛、感染、恶心、呕吐等,一项比较一线化疗后拉帕替尼组(每日1 500 mg)和安慰剂(非肉眼可辨的相同剂量药片)组HER1/2阳性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疗效的双盲、随机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较少发生3~4级不良反应(疼痛、腹泻、感染等),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拉帕替尼并不能显著改善晚期膀胱癌患者预后[33]。

Michaelson等[34]的研究发现,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膀胱癌的疗效较好,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良反应(直肠炎、结肠穿孔、大便失禁、腹泻)、心脏毒性(心肌缺血、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但发生率较低。

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通过与VEGFR2结合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且在膀胱癌细胞中高表达,高表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往往与肿瘤的进展、复发及低生存率相关[35]。

贝伐珠单抗是较早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的VEGFR抑制剂,一项关于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膀胱癌的Ⅱ期临床试验报道,贝伐珠单抗常见的与治疗相关3~4级不良反应多为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症状,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心脏毒性、高血压、蛋白尿、肾衰竭等,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死亡。虽然加用贝伐珠单抗后不良反应随之增加,但总体来说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有益[36]。

雷莫芦单抗是一种免疫球蛋白G1单克隆抗体VEGFR2抑制剂,其常见不良反应有疲劳、脱发、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口腔炎、呕吐、高血压等。一项对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对照组(安慰剂10 mg/kg+多西他赛75 mg/m2)患者较治疗组患者(雷莫芦单抗10 mg/kg+多西他赛75 mg/m2,治疗21 d为1个周期,直至达到停药标准)更易出现鼻出血、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中性粒细胞减少等1~2级并发症,19%(48/258)的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6%(15/258)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相关死亡,但患者总体耐受性较好[37]。

既往研究显示,舒尼替尼用于治疗膀胱癌的不良反应较大,患者耐受性差[38]。在关于舒尼替尼治疗卡介苗难治性NMIBC的Ⅱ期临床试验中,约90%(17/19)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每日37.5 g,连续12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常见1~2级不良反应包括味觉改变、疲劳、白细胞减少、腹泻、皮疹等,3~4级不良反应少见,主要为高血压、血小板减少、腹泻、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其中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39]。可见,舒尼替尼治疗卡介苗难治性NMIBC的疗效欠佳,但安全性较好。

帕唑帕尼是一种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良好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有低磷血症、丙氨酸转氨酶升高、高血压、恶心、厌食症、腹泻、疲劳等。Jones等[40]比较了帕唑帕尼与紫杉醇治疗膀胱癌的疗效,结果显示帕唑帕尼与紫杉醇治疗膀胱癌的疗效相近,且与帕唑帕尼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因疲劳、恶心和呕吐导致治疗中断,结果与既往报道类似[41]。

索拉非尼主要通过抑制Raf/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VEGFR1~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乏力、皮肤毒性、高血压等。Necchi等[42]采用索拉菲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MIBC的Ⅱ期临床试验显示,23.9%(11/46)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减量或中断治疗,但其治疗效果较好。

卡博替尼是MET、V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通过减少调节性T细胞和髓样来源的抑制细胞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卡博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掌-红斑感觉异常综合征、腹泻、疲劳、恶心、口腔黏膜炎等,3~4级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疲劳、高血压、蛋白尿、低磷血症,患者一般耐受性较好。Apolo等[43]使用卡博替尼治疗68例铂类难治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其中5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肺栓塞和直肠阴道瘘,但可能与药物无关。

阿柏西普是一种重组人融合蛋白,可特异性结合VEGFR1和VEGFR2。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报道,阿柏西普常见的2~3级不良反应为疲劳、高血压、蛋白尿、肺出血、疼痛、低钠血症、厌食和淋巴细胞减少,治疗过程中无4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阿柏西普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与其他VEGFR抑制剂相似,但单药治疗晚期膀胱癌效果欠佳,可能与后续相关研究较少有关[44]。

3.4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 Akt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并抑制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可激活Akt,使Akt过表达,从而进一步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最终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45]。有文献报道,42%的膀胱肿瘤中存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突变[46]。针对该通路的临床试验涉及的靶向药物主要有依维莫司、BEZ235。

Bassel等[47]采用依维莫司治疗MIBC的Ⅰ期临床试验显示,其治疗相关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淋巴细胞减少、腹泻、皮疹、疲劳、结直肠炎等。小剂量依维莫司治疗时,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耐受性尚可;但随着治疗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多为与依维莫司直接相关的3~4级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肾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且依维莫司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

Ⅱ期临床试验安全性报告指出,BEZ235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炎、疲劳、恶心、腹泻、皮炎、肾损伤、肝毒性和高血压等,其中90%(18/20)接受BEZ235(以300 mg起始剂量口服,每日2次)治疗晚期膀胱癌患者至少发生一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50%(10/20)的患者不良反应达3级以上,65%(13/20)的患者因BEZ235相关不良反应而中断或终止治疗[48],故认为BEZ235对改善某些特定患者的预后有益,但应重视其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4 小 结

膀胱癌的靶向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获得批准。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基因检测的普及,靶向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重视,虽然与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仅需对症处理,但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威胁患者生命,故应充分认识靶向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周期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力求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使患者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

猜你喜欢

转移性膀胱癌激酶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耐奥沙利铂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高侵袭转移性及上皮间质转化特征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