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

2021-12-22郝绍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学建筑材料模块

郝绍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它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服务体现它的社会功能,以其培养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和技术应用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1]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至今几十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和在学人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另外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我国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这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外延有余而内涵不足的问题,高职教育规模的扩招并没有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大幅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很好地完成其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了。[2]

一、工学结合之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教学改革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实施能力本位教育。[3]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证明了“工学结合”是体现能力本位、实现高职教学目标的有效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加拿大的CBE等教学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这方面提供了实证支撑。[4][5]因此,高职教育发展中工学结合应该成为其内涵建设的主线之一。教育部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明确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导向。工学结合是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创业四个方面遵循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环境创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进而培养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6]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有效体现,是职业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途径,是职业教育彰显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依据。[7]

二、工学结合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几十年来,在总结既往经验教训、借鉴吸收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其中不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是,相关研究多偏重于宏观和中观层面,而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不足,工学结合实施于具体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综合性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工学结合重视有加,而对如何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按课程特点来设置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方式的意识较为淡薄,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单元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明显不足。受此影响,与专业课程教学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多是“纸上谈兵”。[8]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要靠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来具体实现。工学结合的思想和运作模式既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又要反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之中,将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解决方案中,在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课程教学分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源于各课程对应专项技能培养。因此,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须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并搞好组织实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现状

建筑材料是高职土建类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为专业核心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系统性差,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常用的大多数建筑材料,内容复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各章内容之间关联性较差;其二是实践性强,逻辑性差,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类建材的特性、建材实验资料、使用经验总结,概念和经验性的内容多,理论推导及计算内容较少,各部分内容间逻辑关联松散;其三是内容更新快,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建筑施工工艺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和丰富。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脱节

许多高职院校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沿袭了本科教学思想,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而且,为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往往会压缩本来不多的实验课学时,导致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实验教学内容偏重验证性且脱离工程实际

实验课多以验证理论或重复验证过程为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不足。混凝土、水泥等建筑主要材料的试验没有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三)教学安排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教学中按照教材设定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缺乏根据工作实际对知识的重组,并进而形成技能教学模块。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知识学习的碎片化,零散的知识之间难以形成有机的联系,无法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

(四)教学模式、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与学分离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工学结合要求打破知识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力主导型的教学模式,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赛证融通。以质检员、施工员等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达成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教考内容完美对接,以技能大赛为驱动力,将“建筑材料检测技能大赛”内容以任务形式嵌入课程,以赛促学,磨炼学生。这就要求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实施等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建筑材料课程,可引入基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课程观[9],选择典型工程,以施工过程涉及的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按照基础理论适度够用、实践内容强化训练的原则来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体系和相应社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仿真或全真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摒弃传统的教与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融教、学、练、做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任务小组法组织教学,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培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手段,利用“UMU互动学习平台”“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组织方法,构建“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以现代科技助力工学结合思想在课程教学中高效落实。

(一)依据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是课程内容选取的导航,合理的内容选取应符合高职学生自身实际,与课程培养目标一致,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10]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择、使用材料及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是课程的总目标,而这个总目标是通过三个分目标来实现。这三个分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认识常用建筑材料及其检测方法)、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实操)、素质目标(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这样的培养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促其全面发展。[11]依据培养目标,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基于典型工程建设工程,贯穿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以实操强化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以教学培养目标为中心,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融教、学、练、做于一体,探索“双师(教师和企业导师)+一生(优秀毕业生)”的协同教学模式,合力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教学过程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各种行为能力亦可以得到充分提高。[12]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启发式、头脑风暴、探究式、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以实际工程的质检工作贯穿整个实训过程,并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法能够很好地体现能力本位,适应工学结合。

(三)课程教学的模块设计

行为导向法下的教学模块设计,要求敢于打破教材体系,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与培养目标对应的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对教学模块进行重组,设计联系工程实际的学习任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应基于典型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使每个教学模块和工程实际中所涉及的建筑材料事项相一致,并将安全知识、职业要求贯穿课程始终。设置两个层级的教学模块:一级模块为业界动态、项目课程和生产实训,再针对一级模块细分二级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材料教学模块及对应职业能力

生产实训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就某一具体阶段直观认知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取建筑材料并对其进行检测撰写相关检测报告能够根据检测实践工作情况撰写规范的检测报告

通过二级模块中生产实训和项目课程的内容来实现课程培养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来实现课程培养的素质目标。另外,建筑材料相关岗位工作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实操方法外,还需了解相关政策、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并能根据工作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研判。鉴于此,在教学模块设计增加活页化教材,搜集教材无法涉及的业界动态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精神。

(四)课程学习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及实施成效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课前设计预习任务,课中课程学习任务设计以教学模块为基础,根据理论和实训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课程环节和学习子任务,保证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应用等理论知识,以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基本性质测定试验方法。根据典型工程的施工过程,将二级模块进行有机串联形成工作任务,学生实操对工程用同批材料进行检测之后,对比质检公司的检测报告,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升自我,这样使课堂学习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岗位工作更接近。同时,采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这样学习任务设计做到了校内实践“仿真化”,校外实践“岗位化”。[13]

1.课前学习阶段的任务设计

教师通过学习平台、QQ群为学生发布预习任务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者期刊等资源搜集建筑行业的新政策、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信息,并试着进行分析,讲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习平台反馈的资源浏览率、测试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结果分析,以及学生反馈的预习任务单,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并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学习阶段的任务设计

通过设置情景模拟,对建筑工程施工不同阶段不同工程部位涉及的各类材料进行选取、检测,设定任务,让学生去完成相应的工作。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重点难点,将内容打散成合适的片段,采用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三维动画演示、思维导图App等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和记忆,解决教学重点。利用工程实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专业相关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常用建筑胶凝材料的实际应用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具体针对项目课程的学习,由教师提前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将设计好的工作任务下发给各个小组,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引导,由学生自行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过程中,学生针对二级模块的相关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发布在学习平台上,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评价和总结。一些共性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个性问题在学习平台中解决。然后,进入成果验收阶段,各工作小组汇报工作方案并在实训室进行实操(之前教师要简要讲解、演示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成员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各小组根据所提意见进行方案修改,并按照修改后的方案重新完成实操任务。如此反复,直至任务按要求完成。最后,教师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强调知识要点和操作要点。

针对生产实训,按照质检公司的水泥技术指标检测流程,除了在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组织教学外,还要根据实际工程需求,教师带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完成建筑材料的选取和检测。联系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若干项目,根据每个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将这些全真的工作任务分配给各个工作小组,配备相应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协助工作小组完成工作任务,并由工作小组完成检测报告。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课堂学习阶段的延伸,学生将在前一阶段所学所练应用到实践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3.课后巩固提升阶段

教师按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针对差异化表现,适量布置课后任务,趁热打铁巩固知识;依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多方评价,建立多元评价考核档案;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建立师生沟通反馈机制,使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五)课程考核

工学结合要求课程考核不但要考“学”考“工”,而且应对工学过程进行考核。对“学”的考核就是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考核,对“工”考核就是对技能的考核,对工学过程的考核就是对态度的考核,这与课程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相对应,利于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14]因此,建筑材料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知识,通过笔试来考核;二是实践技能,通过实操考核;三是学习工作态度,根据平时表现考核。三个部分所占权重可以在弱化理论知识、突出实践技能的原则下具体确定。

五、结语

将工学结合思想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除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之外,还需要教学资源体系的支持。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建设、校内建筑材料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的编写等,都将会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支持。而教学资源欠缺或利用不当是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瓶颈”,笔者期待相关问题逐步被重视、被研究并得以解决,“瓶颈”得以突破,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工学建筑材料模块
盐工学人
——宋辉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应用研究
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废旧建筑材料在室内外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