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黄帝内经》看大型历史语文词典释义、书证存在的问题

2021-12-22张雪梅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张雪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2300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典籍,由《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组成。《素问》主要是论述人体生命的基本原理;而《灵枢》主要阐述针灸、经络方面的问题。《内经》是中医学的鼻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古医籍是采用黄帝与岐伯等医臣对话的形式写成,语言简洁、通俗,口语化程度高,因此,它在语言学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历史语文词典,它在编纂时,虽然引用了《内经》语言材料,但是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在研究《内经》语言时发现,《大词典》存在释义有误、释义与书证不符、书证句读错误及书证滞后等问题,《内经》语言材料可以订补《大词典》词语训释,厘正《大词典》书证断句失误及提前《大词典》书证时代等。兹举例如下,以期为《大词典》修订完善提供参考。

一、释义有误

淅淅

3304页(《大词典》页码,下同。)该条:“②畏风貌。”孤证为清人吴谦《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成无己注:“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

按,《大词典》例证引文不全。《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大词典》参考成无己注,释“淅淅”畏风貌,不确。

《伤寒论考注》:“此两举恶寒恶风,而啬啬淅淅义不甚异。……注家或云互文互言,不然也。”“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即恶寒恶风,重言词“啬啬”“淅淅”义同,皆为恶寒貌。“啬啬”又写成“濇濇”,如《千金要方》卷第九《发汗汤第五》:“(桂枝汤)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濇濇恶风,淅淅恶寒,噏噏发热,鼻鸣干呕方。”“濇濇”与“淅淅”互用,亦可证两者义同。

“淅淅”“啬啬(濇濇)”表恶寒义,中医古籍常见。如《灵枢·杂病》:“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译释》:“淅淅,在此与‘洒淅’通,恶寒战栗的样子。”《千金要方》卷第十《百合第三》:“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注曰:“淅淅然,恶寒貌。”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附方)《外台秘要》疗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瘾疹起。”注:“啬啬,恶寒貌。”《千金要方》卷第三《虚损第一》:“治产后虚羸,盗汗,濇濇恶寒,吴茱萸汤方。”“濇濇”即“啬啬”,恶寒义。《大词典》“啬啬”条释义为“肌体畏寒收缩貌”,这是从字面上寻求其义,不妥。

表恶寒义的重言词除“淅淅”“啬啬”外,常见还有“洒洒”“洗洗”等。《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王冰注:“洒洒,寒貌。”《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译释》:“洒洒,同洒淅,寒栗的样子。”《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神农本草经·乌头》:“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神农本草经辑注》作“恶风洒洒”。

“洒洒”“洗洗”又入声变,成为“洒淅”“洗淅”表恶寒义。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王冰注:“洒淅,寒貌也。”《千金要方》卷第三十《风痹第四》:“临泣,主身痹,洗淅振寒。”注:“洗淅,即‘洒淅’,寒慄貌。”

表恶寒义的词语共性在于它们都是齿音,沈澍农先生分析说:“人们在突然感到寒冷时,往往会倒吸一口凉气,发出‘嘶’声,表恶寒貌的词大约就源于此吸气声,因而很自然地以齿音为其语音标志。”沈说确是。

综上,“淅淅”应释为恶寒貌。《大词典》当改。首举书证应为《灵枢·杂病》。可补《千金要方》例。

腄腄

(chuí) 3945页该条:“谓肌肤发硬和瘢胝状。”例证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按,释义有误。“腄”《说文》释为“瘢胝也”,段玉裁注:“腄,跟胝也。跟,足歱也。……是足跟生胝之说也。”显然,引例中之“腄”不为此义。

“小腹腄腄然”之“腄”,《灵枢识》云:“腄,音垂,重坠也。”《译释》:“腄,重而下坠的意思。小腹腄腄然形容小腹胀满下坠。”“腄腄”在其他医籍中写作“垂垂”,如《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微大为石水,起齐以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杨上善注:“垂垂,少腹垂也。”又如《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侯》:“七、石水候:脉沉者,名曰石水。尺脉微大,亦为石水。肿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不治。”丁光迪注:“垂垂,形容脐下至小腹肿大下垂之貌。”

考“垂”之义,《说文》:“垂,远边也。”段玉裁注:“边者,行垂崖也,垂者,远边也。崖者,高边也。边本谓行于垂崖,因之垂崖有远边高边之称。……垂本谓远边。”段说似不可从。从字形上来看,“垂”与“華(华)”是有关的,“垂”的形体像草本植物的枝叶下垂,其本义是下垂,由这个本义引申为伸展,再引申为边远等。

故“小腹腄腄然”之“腄腄”与“垂垂”义同。重言“腄腄”是描写小腹下垂的样子。《大词典》“腄腄”释义当改。

7254页该条:“②面颊;腮。”例证《灵枢经·杂病》:“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按,释义与例证不符。《灵枢·杂病第二十六》:“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译释》:“顑,《甲乙经》作颔,即下巴。”《集注》曰:“颔在腮之下,人迎之上。”故顑痛即下巴痛,“顑”为下巴义。句意为:下巴疼痛,刺手阳明经的腧穴与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使之出血。“顑”为“下巴”义,《灵枢》还有用例,如《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译释》:“顑,《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均作颔。”

“顑”表示面颊、腮义,《灵枢》中用例为《动输第六十二》:“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译释》:“顑,指口上傍颊前肉之空软处,俗名为腮。”

据上,《大词典》“顑”之“面颊;腮”义,应引《灵枢·动输》为例。

介介

455页该条“⑦象声词。”首例《素问·欬论》:“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

按,释“介介”为象声词,不确。吴崑注:“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介介,坚梗而有妨碍之意。”《集注》:“《藏府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吤。盖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状。”《素问校注语译》:“‘介介’是喉塞之形容词。”将“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译为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可知“介介”有阻隔、梗塞之义。

《大词典》在1535页又收重言词“吤吤”,释义为“象声词”。孤证为《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燃,数唾。”此句“吤吤”也不当象声词理解。郭霭春注:“嗌中吤吤燃:是说咽喉中如有物作梗,咯吐不舒。”把“嗌中吤吤燃”今译为咽喉里像有东西梗塞。《译释》将“嗌中吤吤燃”译为咽中如物梗阻。《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有“大甚为喉吤”句,《译释》:“‘喉吤’,喉间如有物梗阻的意思。如丹波元简:‘吤字书无义,下文云:喉中吤吤然唾出。《素问·咳论》云:喉中介介如梗状。介、吤古通,乃芥蒂之芥,喉间有物,有妨碍之谓。吤唯是介字从口者,必非有声之义。’”《针灸甲乙经校注》:“‘吤吤’,《灵枢》《太素》均作‘吤’,《脉经》卷三第二、《千金》卷十三第一均作‘介’。按作‘介’义长。”由上,“吤吤”应作“介介”,梗塞义。《大词典》“介介”释义当改。

二、书证句读错误、书证滞后

昆仑

2983页该条:“⑦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孤证为《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按,该义《灵枢》已见,如《本输第二》:“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厥病第二十四》:“厥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上例“昆仑”皆为昆仑穴。

咳喘

1589页该条:“咳嗽喘息。”孤证为唐柳宗元《宥蝮蛇文》:“﹝蝮蛇﹞又善伺人,闻人咳喘步骤,辄不胜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

按,素问多见。《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岁火太过,……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瞥厥,其发咳喘。”《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

淡淡

3334页该条:“同‘澹澹’。水波动貌。”首例晋潘岳《金谷集作》诗:“绿池汎淡淡,青柳何依依。”

按,“淡淡”同“澹澹”,义为水摇动,《素问》中已见用例。《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王冰注:“淡淡,为似欲不定也。”此句“淡淡”应为“澹澹”,《说文》:“澹,水摇也。”“淡淡然”即“澹澹然”,是谓项痛像水波动一样不定。“员员”据崔锡章考证,当为“贞贞”,“员”乃讹误。“贞贞”是描述项痛之甚。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心下澹澹”,郭霭春注:“‘澹澹’,丹波元简曰:‘澹与憺同,为跳动貌。’”《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心澹澹大动”,吴崑注:“澹澹,动貌,火畏水,故澹澹大动。”可知,“澹澹”为本字,“淡淡”是“澹澹”的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