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走向写作: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探究

2021-12-19杜伟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初中策略

杜伟国

[摘   要]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有赖于学生独特的个人“粮仓”的高效构建。设法打通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写作应该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要想从生活走向写作,便需要经历多个层次的跨越。教师要引领学生以抱读为养,直面生活,深入体验,精准描摹经过省察审思的生活,以不断更新学生的高质量“内存”,并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字輸出能力。

[关键词]初中;写作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01-03

新课程改革走到当下,写作依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痛点,而审思细究其根源,仍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有效引领他们在阅读与生活中找“米”,而且还不能简单地“拿来”,要尽可能规避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构建独特的个人“粮仓”。从生活走向写作,需要经历多个层次的跨越。孙绍振教授曾形象地描述说:“光是虔诚地贴近那客观的生活,实际上是把灵魂委弃在世俗的尘土之中。如此这般,只能是重复现成的套话,津津有味地用青春的舌头唱陈腐的歌。”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发散思维,打通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感同身受地去写作。

一、“生活化阅读”:抱读为养,累积素材

当代初中学生的现状决定了他们的视野、阅历、心态、“三观”等,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相对狭小逼仄的范畴内打转。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阅读经典书籍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生活化阅读”就是引领学生认识到开卷有益,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臻至“人人读书,时时读书”的理想境界。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次精神远游”。所谓“精神远游”,就是从无字句处读书,在有心性中读人,通过繁杂而广泛的阅读,抱读为养,养者,可以养目,更可以养心。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让精神远游,可以看天看地、看山看水……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诱惑,部分学生十分容易迷失自己。远离喧嚣,追求自觉,让阅读滋养心灵,是让写作重放光芒的不二法门。抱读为养,读的是别人眼里的天地,养的是自己心中的丘壑;感受的是别人的悲喜,丰富的是自己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往往能带给学生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境界地阅读,让阅读融入生活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有能量。大量而多元化地阅读,能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可解决其写作内容贫乏和选材角度单一等问题。初中学生应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养分。优秀的作品,是经过前人高度提炼,又历经岁月考验的经典,它们的光芒会照亮学生的阅读世界。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发挥教材中经典选文的作用,精心组织群文阅读,以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进而重塑深刻的阅读和写作。教师可结合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籍,如《海底两万里》《傅雷家书》等开展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寻得依据,从而理解经典。

有体系地阅读,有选择地累积能让学生更有思想,精神世界更丰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等进行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碎片化、快餐化阅读正成为流行的阅读模式。基于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看待问题的方法,进行独特的思考,将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去芜存菁、融会贯通,并铸成开启写作之门的钥匙,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学生拥有一双慧眼,便可透过不尽如人意的表象,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打通抒写的“心路”。

学生若能将一段优美的文字摘抄下来,反复经常去读,必能使其成为日后的写作养分,在表达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或许,今天读过的东西我们明天就忘却了,但在遗忘的过程中,阅读的精华正慢慢地渗透着,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二、“生活化情境”:直面大千,激发灵感

写作时,有学生总喟叹:“写什么呀?”素材的匮乏成了学生写作的第一障碍。要知道,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爱因斯坦的三张小板凳和肖复兴母亲的苦瓜,也不是只有驿路梨花、紫藤萝瀑布和行道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永远植根于生活。现代公民意识培养要求的提出,促使学生走出学校小天地,关注大千世界。学生的眼睛有时会被别人的生活吸引,而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他们转移视线,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文是一首来自生活的诗,它不能言之无物,它要融入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要让文字充满想象与画面感,而这些都源于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后形成的独特感悟。初中学生的写作,就是要让现实生活在笔下缭绕成一首诗,传递的可以是眼前的苟且,也可以是远方的诗意;可以是简单的忧伤,也可以是清浅的苦涩……发现生活,才能有“走心”的感悟,才会有“如神”的生花妙笔。

写作是用文字展现生活。唯有深入生活,有感而发,方有真挚感人的文章。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太丰富,因此教师需要细心引导他们观察发现惯常中的奇妙,感受平淡时的幸福,感悟生命里的美好。金秋时节,校园下起桂花雨的日子,学生漫步其中,仰观俯察,静心品味。徜徉于馥郁的桂树之间,身临其境,学生自然会产生新鲜而真实的感悟,而后敞开心扉诉情感。有学生从桂树丛中望见了印在心头的人:“我惊喜地发现那碧绿的叶丛中躲匿着一朵朵玲珑的花儿,每一朵都在用心地绽开自己的笑颜——这是张老师,笑得有点羞涩;这是周老师,她的笑总让人感到舒畅;笑得最美、最灿烂的是王老师,她的笑充满神秘的力量,能激起你的斗志,抚平你的伤痛……”有学生在花雨飘飞中诗兴大发:“夜风,窃去你的香,你用桂花酿了一壶金秋醉,让我微醺在明天……”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大脑、用心,没有思考的观察流于肤浅。当常态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源头活水”,当学生充分觉知审思,让光持续照亮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那么在他们的文字中站立起来的便是芸芸众生中那个独特的自己。其实并没有那种抽象的“崇高且伟大”的生活。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缺少与生活缠绵缱绻的心,而离开了学生心灵的生活,就既不是“生”的,又不是“活”的了。

“诗鬼”李贺有一只“贮诗”的锦囊,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记录他瞬间所思所想的小本子……这些都是他们写作灵感的来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学生记录的或许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因花开雪落而发出的感慨,文笔幼稚甚或可笑,但却能透过这些单纯的文字看到那时他们的心境。写作的内容其实是一段生活的剪影,青涩的只是记录手法,内涵却不分等级。活在不同阶段便会产生不同的独特体验,写作受作者经历和情绪的影响。有生气和活气的生活,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文字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可用文字留住过往的生活。

三、“生活化体验”:感同身受,明确思路

我们在阅读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看到吸引人的地方,就仿佛置身现场,成了其中的角色,自身的情感会随着情节起起伏伏。处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走在普通的生命之路上,景色于眼前掠过,我们通常会将在那一刹那所产生的感想和结论通过大脑里储备的文字展现出来,如感同身受之时,脑子里总会闪过一句“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究竟在读什么?答案就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当下的会心一笑、畅快适意、感慨万分,还是为了在生活中去印证那些读过的文字的表达是对的、准确的。有学生反映,他读了很多文章,有些文章提及的鱼腥草、玉簪花、车前子、臭花娘娘等,他没见过,不熟悉,自然感触不深;而有些文章提及的满墙的蔷薇、田田的荷叶、香味浓郁的桂花,是他的最爱,且时在眼前,因此便对相关的内容印象深刻。阅读文章,有时是为了做储备,有时是为了做印證。经典的精彩的文章,就是在告诉我们,世界上人和事的存在状态有些我们或许理解,但未必有所触动。但不必着急,慢慢等,慢慢走,总有产生触动的一天。好的文章,能让当下阅读的我们点头,更能让未来的我们想到的时候更用力地点头。

写作不是无中生有的。《世说新语·咏雪》中,谢朗说“撒盐空中”差不多可以与“白雪纷纷”相比,谢道韫却说“柳絮因风起”更相似。世人盛赞后者语言优雅。部分学生只记住了“‘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好”这个结论,甚至隐隐地构建了一种“柳絮”比“盐巴”高级优雅的审美概念。但“柳絮因风起”就一定比“撒盐空中”更高级、更准确、更形象、更精妙吗?如果学生有过突遭大雪而狼狈无比地到处寻找躲避场所的经历,或许谢朗的表述便更能让他们认可。这样的表述或许没有多少美感可言,但恰恰展现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当文字与生活相遇,阅读便有了更大的意义和外延。感同身受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让学生具备了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以写出对事物的真切体验与感悟思考、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认识。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自然就厚重得多。

当下学生的信息来源特别广泛,事件层出不穷,话题似乎可以信手拈来,以致他们常常忽略身边最真实的生活素材。这一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与我们息息相关,家家户户人人都因此而遇到了不同的事件。学生若围绕“疫情”进行主题练笔写作,定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口罩”的自述》《身边的英雄》《战“疫”日记》《痕迹》《等待“霾”开》等文章,展现出学生笔下不仅有了真情实感,而且有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深情,更有了“岁月静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大爱无疆思想情怀。这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作文之道。由此可知,教师应随时捕捉有价值的、适合学生习作的题材,要提醒学生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瞬时感触,以及通过各种媒体阅读接收到的信息。教师要通过“有心插柳”的方法让学生关注生活,以最终自然而然地获得“柳成荫”的结果。

初中学生的阅历和见识还不够丰富。有些学生的经历还不足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的时候,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曾经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文字会在无形中成为他们心灵世界中重要的东西,成为他们写作灵感的来源,当学生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展现他们的思想的时候,这些文字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帮助他们。这样,学生便能享受到写作的乐趣,让写作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四、“生活化再现”:精准描摹,表情达意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那么,把你的望远镜取出来吧,让自己的心灵和目光走得一样远。”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在写作时仅仅叙事或绘景,停留在事物本身,缺少深度思考,便难以写出动人心弦且让人感同身受的文章。运用语言的目的在分享。用语言精准描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物,向他人传递、分享自己心中的美好,是写作的意义。

作文应该是生活现实和学生情感猝然遇合的结晶。要想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便要借助精妙构思、精准描摹,否则只会写出杂乱无章且无意义的流水账。初中学生的感受、观念不同于成人,其想象远比成人自由、多元而真实。因此写出的作文天马行空。写作内容不是生活真实的翻版,而是生命真实的提纯,文章中的真实,应该是经过抉择提炼的,应贴近学生的想象。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是心灵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体。

我们常说,一位作家与一支笔,是会产生“化学反应”的。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用四个连续的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表现得细致入微、直击心灵。诗人的描摹十分精准,选择十分独特,通过非常态的送行,展现自己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记录虽直白,却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大唐王朝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在诗圣笔下被还原。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情节,以及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内容,之所以让我们回味无穷,就是因为精准的描摹,让我们感同身受、心临其境了呀!

教师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精准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写作中展现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在文字的筛选、运用中,学生的笔变成了一台立体摄像机,通过它,读者能“看”到真实的画面。世界是立体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在写作时,学生不能只看一点,不顾其他,在叙述时要让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让文字不再无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文字描绘出的一枝一叶能表情达意,感动读者。“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总是那些最美的时光”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比“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要更具体、更有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教师应引领学生结合其独有的生活认知和审美感受,认真地观察生活,别具匠心地选择素材,用精准的笔触给生活插上翅膀,为平凡注入生动,进而创造出别致与唯美。当学生对生活的反思越来越深刻,且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智慧去探究事实时,他们便能完成自我建构与成长。这样,他们写出的作文必将更有深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田野无边,阅读的海洋无际,有凝视才有进入眼底的风景,有感受才有沁入心中的风光。学生要积极打通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壁垒,感同身受地去写作,以写出更多有生命力、有情怀的文章。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初中策略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