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2021-12-17周显春谭瑞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必要性校企

周显春 谭瑞梅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研究的必要性。指出国外协同育人模式相对成熟,我国应该基于各个地方、学校和专业的特点进行研究,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机制。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3-021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ive

ZHOU Xian-chun1, TAN Rui-mei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 2.School of Law and Sociology,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necessity of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and mech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reig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s relatively mature, and China should conduct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places, schools and majors, and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build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necessity

1 引言

第4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大影响非常大,也带来了教育的大变革。因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管理者。应用型本科教育则是培养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的高效劳动者、管理者的摇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国务院在2015 年、2017年先后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确定了“校企协同, 合作育人”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如何“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种交互融合跨界的运行体系, 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市场等多方协同立体联动, 贯穿于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开发和应用服务等过程, 变革传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今教育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数字化浪潮遇上“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正在拼命转型升级。因此,地方高校不能闭门造车,搞纯理论研究,必须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校企双方双赢,不仅可以促進人才教育循环的良性,而且要从机制上创新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持久满足行业的需要,这样才能避免学校培养的人才过程,企业需要的人才不足,才有利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但是,校企协同中的两个主体( 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着力点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存在差异,导致合作处于浅尝辄止的层面或者时断时续的状态,双方利益和对合作育人的认识不一致,最终导致企业合作的热情性不高,合作领域不广, 合作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因此, 合作形式或内容基本上是请专家讲座、学生见习或实习,蜻蜓点水,大部分校企双方不会制定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 而且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学生可能存在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到企业后又缺乏系统学习培训、对实践内容理解不足,导致参加过实习实践的学生与其他毕业生比较, 没有明显优势。

2 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典型模式和机制

美国、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府、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深入,其内容大部分是涉及校企双方和学生,研究如何让学校的学生能够适应行业的需要?企业如何能够为学校学生实践提供好的场所和环境保证?国家应该出台哪些政策支持校企双方能够持久、高效地双赢?如何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取得合理的报酬?德国的“双元制”[1]、美国的“合作教育”[2]、英国的“工读交替”[3]、澳大利亚的“TAFE”[4]、日本的“产学合作”[5]、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6]、新加坡的“教学工厂”[7]等,这些是校企合作的典型。 从形式上分为并行式和交替式,二者各有利弊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政府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参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典型的“双元”,“一元”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授课时间的3-4倍,以实训为主的培养模式;而作为“一元”的学校主体,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通识课程和基础技术理论学习 。“双元制”的优点很多,最大的优点是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多少人才,学校就培养多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且企业的技术设备也比较先进,培训着力于生产性的劳动,这样,学生在实训结束后立即能顶岗工作,工作能力较强,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磨合时间,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培养优质的劳动者。

新加坡的“教学工场”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当时比较流行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模式。学校根据国家、社会行业、学生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创建创新训练中心,它是在学校的内部建立行业的浓缩版企业实践环境,软、硬件环境都与实际工厂环境一致,代表着业内前沿技术。中心是负责和企业对接项目的主要场所,但是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该中心的负责人还要求承担专业负责人,他负责聘请学校的教师、行业专家加入创新训练中心,组织他们一起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还要负责对应课程的案例化或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成长。学生毕业后,各方面的能力均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教学工场“模式让企业给学校的师生提供专业知识、技术应用的场所,学校的技术创新及成果的转化可以给大力促进企业发展。这种育人模式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避免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脱节,,这种双赢的模式给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夯实的基础,也大力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

总之,国外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其最大特色。如澳大利亚的 TAFE 学院,学校邀请社会人士、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培养、教学成效的评价; 在日本, 政府鼓励国家部门、社会企业与学校开展科研合作,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培养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解决了企业研究人员的不足。

2.2 我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典型模式和机制

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教育总体上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运行的机制已经形成,都是还缺乏进一步研究,研究如何保证企业双方双赢而且能够持续深入。当然,全盘引入西方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经验显然不行,由于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甚至各个专业的特点差异性和学生基础水平高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的不同[8]。

高小丹[9]对地方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创新国外的二元制育人模式,包括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和科研院所。例如,在著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中,贺金玉[10]围绕德州学院与皇明太阳能集团签订太阳能产业产学联盟,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实施整合,开展校企双方在太阳能方面的深入合作,双方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周海英[11]以与企业深入合作为基础,介绍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开展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积极探讨由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育人机制,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参与企业“互聘共培、双岗双薪”师资制度。

金祥雷、赵继[12]对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模式能够大力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学科影响力,打造学校的学科品牌。他们从与吉利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互惠、良性互动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实施该模式的成功的经验,不仅充分发挥了吉林大学在教学和科研团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充分吸收了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研究平台、科研项目的优势,二者结合使科研院所和学校的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还有很多专家从学校、专业、基地、合作介质等角度对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满足21 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王冬吾[13]构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育人模式。总结了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育人模式的特点:一是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企业和学校长久合作必须双赢等特点。焦立涛、梁忠环[14]从学生需求、育人平台、师资队伍、项目合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青岛黄海学院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建立创业园的育人案例。此外,杨飒、杨小东[15]提出了基于校企项目、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等三类协同育人的模式。

协同育人机制是协同育人的关键,许多学者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孙雷[16]在“卓越计划”理念下进行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探索, 提出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创新,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的,走到企业,工程化、案例化项目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找到校企合作的平衡点,利用合作机制的优势,最大可能避免存在的风险,激活学校和企业的活力,大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王禹曦等[17]以河北大学注册会计师实验班为例,以培养学生德、业、行等三方面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创新培养模式、考试模式,开展本科生“双导师“制度和构建实践活动模拟学习体系,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路径和方式。彭枚芳[18] 针对政府在校企引导作用不明显,系统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提出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校企全员参与的监控机制,利用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活动深入、持久开展。邓春晖[19]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持久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育人建设的核心,包括校企合作决策机制、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评估机制。

3 协同育人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府行政机关对校企合作模式引导逐步加强。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国家政策、经费都加大提供,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双方合作意义、机制、目的不同意,造成双方没有进一步深入合作,没有完全进入蜜月期。而且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措施不一样,在学校学习期间对学生管理完全由校方负责,包括学生的安全,但是在学生实习,即在企业期间怎么管理,还没有找到好的管理经验,企业更加看重的是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学生作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能夠给企业带来利润。学校制定培养一般会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讨论后制定,但是参与度多大没有考核机制,即缺乏考评机制保障。截至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1) 目的不明确,合作的原动力不够。国家已经给出大量的资金和公布好的措施积极支持学校和企业双方开展深入合作,但是缺乏强制力或法制性文件,虽然在专业评估、教学项目验收方面考虑了对合作的效果评价,可是实际影响不大。而且有大量学校的校企合作还仅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真正的实践活动很少,有些学校合作的企业,仍然没有脱离教育集团,学生的实践环境只是换地方,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锻炼很少。

2) 合作机制研究不透彻,导致校企双方的效果不明显,没有让校企合作双赢真正落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部倡导的项目,内容包括师资联合培养,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修建,但是一般都是轰轰烈烈开始,两年、三年后等到结项,一切活动就终止,缺乏良好的机制能够保证校企合作能够持久。深入研究合作的机制,创新合作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学校和企业都行动企业,考虑双方的需求,运用成熟的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3) 企业需要学生实践的周期不足,校企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关系。大多数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环境,但是实践时间太短,不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规律。企业需要至少能够超过半年的实习生,主要考虑到对实习生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培养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精神和行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企业时需要返校了。在这种情况,企业合作很少愿意合作,也没有对学校的学生也锻炼作用,造成校企双方都没有长久合作的想法和维持的动力。满怀信心签完协议,事情就算完了。

4 研究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协同育人运行良好对学生、学校、社会和企业都有益,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目前,在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研究协同育人模式意义重大:

1) 将有利推动区域经济与应用型教育共同发展、良性互动。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优势是学校能对行业企业有比较深的了解并且能及时捕捉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才能培养优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如果不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按照书本沿袭下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想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能是缘木求鱼。

2) 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和潜力,双方共同发展,共推社会进步。校企协同模式如果运行良好,校企双方都是赢家。因为校企合作如果能深层次地进行,并且相互支持,就能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等,企业也能借助学校的资源进行员工培训、解决技术和项目开发的难题。解决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上的难题。同时可以把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升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 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是区域经济内知识流、技术流合理流动的基础和保证。

针对企业以盈利为中心、学校科研的周期长、费用高、成果转化慢的特点,“复旦共识”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地方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要求,利用企业的资源激活高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活力,同时满足企业生产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的搭建能为企业引进储备人才、解决科研难题、开展项目申报、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开辟通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内知识流与技术流合理流动的基础和保证。

4) 将满足新工程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让学生获得默会知识和实践智慧, 生成具身经验。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让学生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切身体会岗位的各种艰辛、要求、成功或者失败,获得实际的操作技能或经验,使毕业和就业能实现比较好的衔接。学生能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寻求融合共赢的关键点和平衡点,促进深度的校地互动和真正的融合共赢, 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 是今后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

参考文献:

[1] 崔岩.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7):71-74.

[2] 朱利军. 借鉴美国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合作教育新途径[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4(4):48-51.

[3] 刘娟,张炼.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35-39.

[4] 陆胜蓝,陶宇.澳大利亚TAFE学院跨境教育模式及经验借鉴——博士山学院跨境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86-90.

[5] 庞昊,王丽燕,王建萍. 社会转型背景下日本依托“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析——基于东京工业大学的实践[A].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9.

[6] 关晶.法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104-111.

[7] 周辉,张成.新加坡“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1):113-114.

[8] 陈兴文, 刘燕, 邵强. 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6, 18(1):92-96.

[9] 高小丹. 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高校转型背景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6(31):171-173.

[10] 贺金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11] 周海英.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 亚太教育, 2015(23):15-17.

[12] 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5):21-22.

[13] 王冬吾.“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30-33.

[14] 焦立涛,梁忠环.“互联网+”背景下商贸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浅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19,221.

[15] 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73-75.

[16] 孙雷.“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江苏高教,2016(4):85-87.

[17] 王禹曦,李颖超,梁镓雯,等.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路径设计与选择——河北大学注册会计师实验方向班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13-414.

[18] 彭枚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2015(11):6-7.

[19] 鄧春晖,周小明,李成炼,等.独立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37):103-105.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必要性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