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出院后母乳喂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15刘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9期
关键词:娩出胎龄母乳喂养

刘理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重庆 400000)

0 引言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37 周娩出的新生儿,早产儿又被称为“未成熟儿”。大多数早产儿都存在着低体重的情况,且其脏器组织还未完全发育,适应外界的能力明显比正常娩出的足月儿更差[1]。临床都倡导喂养新生儿采取母乳喂养的方式,这是由于在母乳中,含有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免疫物质及营养物质,能为新生儿分娩后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重要保障[2]。而早产儿本身就机体体质偏差,身体机能低下,因此给予早产儿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更为重要[3]。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受到较大影响,许多早产儿未得到母乳喂养[4]。为探究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本研究就于本院分娩并出院的早产儿进行随访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于我院分娩的早产儿300例进行分析,在其娩出后进行随访。其中女性为153 例、男性为147 例。胎龄为28~37 周,平均(32.25±12.86)周,出生体重为1521~2496g,平均(1976.63±25.63)g。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对象均符合早产儿相关诊断标准;②早产儿母亲无精神障碍类疾病;③所有早产儿均为单胎妊娠;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丧偶或离异家庭;②无法完成随访者;③出生时身体存在残缺或存在严重脏器疾病的早产儿。

1.2 方法

所有早产儿在出院后均接受随访。给予早产儿家属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填写,以了解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具体情况。在该问卷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早产儿出生胎龄、性别、体重、是否转入儿科;②早产儿母亲资料:学历、月收入、居住地、年龄、喂养技巧掌握程度;③母乳喂养情况:分娩后母婴首次接触时间、开奶时间。

1.3 观察标准

对自制问卷调查表的填写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早产儿接受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3.0 软件分析、处理,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再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取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早产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现状进行了解

通过对300 例早产儿的出院后喂养现状的随访情况进行,共计有104 例早产儿接受母乳喂养,占比34.67%,母乳喂养率偏低。其中36 例早产儿在单纯母乳喂养方式下喂养,占比12.00%,有68 例早产儿接受混合喂养方式,占比22.67%。其余196 例接受人工喂养方式,占比65.33%。

2.2 母乳喂养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母乳喂养中的单因素分析,确定早产儿出生胎龄、母亲喂养技巧掌握程度、母亲月收入、出生体重、母婴首次接触时间及开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n(%)]

2.3 多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出生胎龄、母亲喂养技巧掌握程度、出生体重及母婴首次接触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n,%)

3 讨论

在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本身体质就偏差的早产儿,在娩出后更需要得到更好的照料,才能保证早产儿的健康成长[5]。母乳对于新生儿的发育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天然食品,虽然如今出现了许多的人工喂养方式,但母乳喂养方式的地位始终不可动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喂养方式,具有较多的优点[6]。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分娩后的产妇的子宫修复、体形修复等,也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7]。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其成分中含有良好的酪蛋白与乳蛋白比例,含有合适的钙磷比例,相对于奶粉更易于新生儿的消化及吸收,能促进新生儿免疫力的有效提升,是提升早产儿体质的关键所在。但母乳喂养常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受到较大影响[8]。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整体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不理想,母乳喂养率较低,共计接受母乳喂养早产儿为104 例,占比34.67%。其中36 例为单纯母乳喂养,占比12.00%,68 例为混合喂养方式,占比22.67%。根据对影响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早产儿出生胎龄、母亲喂养技巧掌握程度、出生体重及母婴首次接触时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早产儿的出生时体质量越重、胎龄越大,其母乳喂养率就越高,这是由于早产儿的胎龄越大、体质量越重,其在宫腔内的发育时间相对较长,发育状况较其他早产儿相对较好,在娩出后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也更强,有利于产妇早期开奶,使早产儿能早期吸奶,从而对母乳分泌产生刺激,也可避免产妇发生乳汁淤积的情况,影响其出院后的母乳喂养情况。而母亲喂养技巧掌握越低,母乳喂养率就越低,早产儿本身身体素质偏差,其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因此极易出现呼吸系统类疾病,会造成早产儿母亲无法及时为其喂奶,无法掌握正确的喂奶技巧、喂奶时间及姿势等,久之会造成产妇自身乳汁分泌不足,对后期母乳喂养造成较大影响。早产儿与母亲首次接触时间也是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娩出早产儿后,常由于早产儿机体状况的特殊性,在其娩出后需给予其特殊监护,这就造成母婴需长时间隔离,这种情况会造成母婴亲密度受到影响,长期隔离下母亲可能对挤奶产生抵抗情绪,甚至可能出现放弃母乳喂养的念头。

综上,大多数早产儿在出院后,母乳喂养情况不理想,母乳喂养率不高。早产儿的出生胎龄、体重、母婴首次接触时间及喂养技巧掌握程度均为影响早产儿喂养情况的主要因素。为提升母乳喂养率,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因素,加强产妇的相关知识讲解,提升其喂养技巧掌握程度的提升,尽量提升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

猜你喜欢

娩出胎龄母乳喂养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复合先露分娩发生肩难产1例分析
肩难产的防范及处理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1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