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驱动型德媒《法兰克福汇报》涉华经济报道话语研究

2021-12-15李莎莎薛闻妤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框架话语建构

李莎莎,薛闻妤

数据驱动型德媒《法兰克福汇报》涉华经济报道话语研究

李莎莎,薛闻妤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德国媒体2000年代涉华经济报道呈现高度负面倾向性特征。为考察德媒自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经济话语的建构方式与认知模式是否有所转变,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12-2020年涉华经济报道为语料,以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为理论指导,通过将包括隐含迪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等在内的新型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质性话语研究相结合,对该复杂话语进行了宏观历时主题演变与微观共时主体对比的解析。研究发现十八大以后该话语在宏观历时向度发生了由内向外的主题结构迁移,在微观共时向度建构的不再是以负面为主,而是出现两级分化特征的中国经济形象:偏向正面的对内改革开放者与偏向负面的对外竞合者形成显著对照。

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德媒涉华报道

一、引言

中国与德国在2014年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双边关系的基石,中德经贸合作关系近年来愈发密切。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与该紧密经贸关系相悖的是,学者Psarris(2014:16)对德国六家主流媒体在1997-2011年间刊登的896篇以“中国”为主题的媒体及评论文章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发展对中国自己以及其他国家带来的危险与危害”是六家媒体涉华报道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他德媒涉华报道的相关研究均得出类似研究结果,德国媒体倾向报道与中国相关的负面话题,如所谓的“世界工厂(产品质量低劣)”、“中国发展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均为典型报道主题,由此建构了含有大量以负面为主的刻板印象,甚至是错误的中国形象(Richter & Gebauer,2010;Vogel & Jia,2017;周海霞,2021等)。上述研究语料均源于2000-2010年前后,多是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取样研究,对十八大以来德媒涉华经济报道尚缺乏系统实证研究。“仅对重大或突发类新闻展开文本分析,并不能完整而真实地反映西方媒体对华的认知心理,更不能系统地捕捉这种心理的历史性演变规律。”(徐明华、王中字,2016:57)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以下简写为FAZ)2012-2020年涉华经济报道为语料,运用数据驱动型语料库话语研究方法对该话语进行宏观话语主题与微观话语主体维度的解析,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十八大以来,德媒涉华经济话语呈现怎样的主题及情感演变路径?其由此建构的中国经济形象呈现出怎样常与变、同与异的特征?(2)如何对德媒涉华经济话语的演变进行阐释与评价?其对中国对德欧话语传播与形象建构有何启发?

二、研究理论与框架设计

鉴于媒介话语建构效应对全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影响,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栖息地,媒介话语建构效应历来是话语研究,尤其是批评话语研究关注的焦点(Bloomaert,2005)。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文本数量爆炸式增长,质性批评话语研究与语料库方法的综合运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Baker et al.,2008; Huan & Guan,2020)。语料库语言学对话语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得话语研究能够解析涵括大量文本的复杂话语,结合量化与质性分析拓宽话语研究的实证基础,提升话语研究结果的可信度(Mautner,2015)。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通过融合借鉴计算机语言学、文本挖掘、统计学、视觉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方法(Bubenhofer,2018),进一步突破了其只能通过词频、主题词、词丛分布等词汇层面观察话语的局限,开始从主题、情感、内容等层面勾勒话语全景,透析话语的深层语义关联,进而有效拓展了其在话语研究领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本研究旨在呈现、阐释FAZ近十年涉华经济话语及由此建构中国经济形象的历时演变特征,选择以批评话语研究分支之一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DHA与其他批评话语研究分支的共同点是以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关注话语作为语言社会实践与其他非话语及话语社会实践的相互建构作用。区别在于DHA更加强调将话语置于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在遵循三角验证法则的基础上,探索、阐释话语的实然历时演变维度及特征并提出话语的应然状态。在分析框架层面,DHA方法主张从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及话语表征三维视角对话语进行综合解析(Wodak,2001)。鉴于该方法对社会历史语境变量考虑充分性及其分析框架复杂性较高,传统DHA方法通常运用以质性案例文本分析为主,以语料库语言学量化分析方法为辅的研究方法(Reisigl & Wodak,2015)。本研究的话语特征是时间跨度长、涵括文本数量大,基于小样本的传统质性案例文本话语研究难以对该复杂话语进行系统解析。因此本研究在参照传统DHA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纳入到该分析框架中(如图1所示),使得DHA在理论与方法层面均具备解析复杂话语体系的能力。

图1 数据驱动型德媒涉华话语研究设计

本研究把传统DHA的三维视角凝练为由宏观话语主题与微观话语主体构成的两维模型,遵循语料库驱动研究“观察数据—提出假设—归纳概括—理论陈述”(甄凤超,2020:95)的工作路径,对FAZ 2012-2020年涉华经济话语及其建构的中国经济形象展开研究。

话语的宏观主题作为定义话语最显著的结构性要素之一,历来是DHA话语研究的关注焦点(Reisigl & Wodak,2015)。鉴于本研究文本数量较大,故引入文本数据挖掘中的隐含迪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Blei et al.,2012)作为挖掘话语子主题的研究方法。对于话语研究而言,LDA模型兼顾文章多由数个子主题组成及同个宏观主题可涵括海量文章的事实,归纳性挖掘出文本语料背后隐含的主题(刘文宇、胡颖,2020:31),以此帮助学者获取话语主题的结构概貌及其演变脉络,解决传统质性话语研究分解篇内子主题主观性过高及难以提高分析篇章数量的痛点。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主题进行情感极性分析,可从宏观视角还原德媒对中国经济话语的建构过程及由此折射出的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知模式。

与宏观话语主题相呼应的是媒体在微观层面对不同话语主体的建构。为客观剖析FAZ对涉华经济话语主体的建构模式,本文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与情态系统分析(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融入沃达克(Wodak,2001)的话语策略体系之中。批评话语研究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系源远流长,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结构的系统描述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有效的语言分析工具(田海龙,2016)。其中作为小句呈现意义的主要方式,及物性系统包括过程、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三个基本要素。话语者的观点、态度或立场即隐含在其对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的有机选择与组合中。与及物性系统的隐性特征相对应的是情态系统的显性特征,尤其是情态动词的功能在于彰显、强调话语者的态度与评价。结合及物性及情态视角可从微观层面洞察FAZ涉华经济话语策略。

三、FAZ 2012-2020年涉华经济话语宏观主题结构及情感极性研究

1 话语宏观主题结构

本研究通过FAZ在线电子档案,以经济栏目下篇章标题中含有“中国”(China)①一词为标准,根据每篇文章中Seitenüberschrift②对文章的进一步归类,最终采集2012-2020年有效新闻报道数796篇,对其进行LDA主题模型分析生成以下五个③主题,如表1所示。

表1 FAZ涉华经济类话语的子主题、关键词及所占权重

主题标签关键词文章数量文章比例 T1中欧关系unternehmen, chinesisch, eu, deutschland, europa, markt, milliarde_euro, investor, industrie, übernahme2190.28 T2经济运行prozent, wachstum, wirtschaft, regierung, erwarten, wert, export, wachsen, fallen, zentralbank2160.27 T3政策民生peking, stadt, wirtschaft, million, welt, partei, xi, mensch, schanghai, reform1360.17 T4中美关系peking, vereinigte_staat, regierung, trump, unternehmen, konzern, zoll, hersteller, drohen, auto1280.16 T5中亚非拉peking, groß, milliarde_dollar, japan, asien, indien, region, australien, kredit, bau970.12

表1第1列主题标签显示,T1中欧关系、T2经济运行、T3政策民生、T4中美关系以及T5中亚非拉构成FAZ涉华经济类报道的五大子主题。第2列的10个关键词构成了各主题的主要内容,反映了相关主题内该媒体关注的焦点。第3列和第4列分别是各主题代表性报道数量与比例,由上到下的排序呈现出五个主体在该话语中所占频率与权重的差异,权重最高的主题是T1中欧关系,最低是T5中亚非拉。通过对五个主题及其关键词分析,可将其归类为两大框架:框架一是以T2经济运行与T3政策民生为代表的中国国内经贸活动,中国经济增速、出口、生产以及相关经济、社会民生政策为该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框架二是由T1中欧关系、T4中美关系以及T5中亚非拉组成的中国国际经贸活动。相关关键词显示,在该框架下中国在相关国家区域的投资贸易活动及双边经贸关系备受关注。在获取该话语主题结构后,进一步将各主题的时间演变特征纳入考量,可获取FAZ涉华经济话语近十年间的历时演变脉络(见图2)。

图2 FAZ涉华经济类话语各子主题年度分布演变

图2横向为各年度子主题的权重比值,反映各年度FAZ的报道焦点;纵向呈现出同一子主题不同年度的权重变化差异,反映出2012-2020年间各主题的的权重演变特征。尽管五大子主题历时权重演变轨迹差异较大,上述两大框架占比却呈现出显著阶段性变迁特征。2012-2015年框架一国内经贸活动占比持续增加,构成FAZ报道的重点。框架二在经历了2012-2015年权重持续下滑阶段之后,2016-2019年占比骤增至87%(2018年峰值)。因新冠疫情爆发,2020年主题T2经济运行重新成为FAZ关注的焦点,各主题分布呈现出并驾齐驱的态势。

综合表1与图2分析结果可知,十八大以来德媒涉华经济话语主题呈现出由内向外的迁移特征,即与国内经贸活动相比,中国国际经贸活动受到FAZ愈来愈多的关注。为进一步考察两大框架的情感极性特征,本研究进一步对上述796篇报道的标题进行了正面、中立、负面三个类目的情感极性标注④。

2 话语主题情感研究

796篇报道标题情感极性为正面-中立与负面约各占一半(见表2)。将该结果与上述基于2000年代语料的研究结果相对比,可得出初步结论为德媒涉华经济报道负面倾向性有所弱化,FAZ自十八大以来建构的不再是以负面为主,而是正负交织的中国经济形象。对该话语的情感极性年度分布进一步观察发现,2012-2015年正面-中立的标题占比较高,自2016年起负面标题占比反超前者,上升至60%(见图3)。该情感倾向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与上文话语框架迁移的时间段吻合度较高。

表2 情感极性权重

情感极性数量及占比 正面293(36.8%) 中立111(13.9%) 负面392(49.2%)

图3 情感极性年度分布

为进一步探究各主题情感极性分布存在何种差异,本文对各主题的情感极性分别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如表3所示,不同话语主题之间的情感极性呈现显著差异(p<0.01)。对比两框架情感极性分布可知,FAZ在框架一国内经贸活动中建构的是以正面-中立为主(约71%)的中国经济形象。其中,T2经济运行正面倾向性最高,另一子主题T3政策民生中正面-中性标题的占比同样高于负面标题。与之相较,框架二国际经贸活动负面倾向较高(约55%),其中T1中欧关系这一主题的负面报道数量最高,T4中美关系与T5中亚非拉主题相关报道亦呈现出正负交织的立场。

表3 五大主题情感极性分布对比

框架话语主题正面中立负面合计 框架一国内经贸T2经济运行1052685216 T3政策民生492364136 框架二国际经贸T1中欧关系6533121219 T4中美关系421373128 T5中亚非拉32164997 合计293111392796 统计结果χ2=23.186,df=8,p=0.003

2012-2020年FAZ涉华经济话语由五个权重强度最高且贯穿始终的子主题构成,可被视作FAZ涉华经济话语的常量。将该子主题进一步凝练为中国国内经贸活动与国际经贸活动两大框架发现,两框架权重占比在该时间段内发生了显著迁移。以2015-2016年为过渡区间,FAZ涉华经济话语重点由中国国内经贸活动转向了中国国际经贸活动。除时间维度的分布差异外,两框架的情感极性亦呈现显著差异。以框架一为代表的中国国内经济话语正面占比较高,而在国际经贸关系,尤其是中欧关系报道中,FAZ侧重着墨贸易争端类负面色彩较强的报道。本研究可得出初步结论,与2000年代德媒建构的是以负面为主的中国形象相比,2010年代FAZ涉华经济话语及由此对中国经济形象的建构在主题与情感维度均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化特征。其中,正面的国内经济形势与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对照尤为显著。在两框架中FAZ具体运用什么话语策略建构了怎样的正负中国经济形象?反映了其怎样的认知、态度及知识结构?为回答上述问题,下文将研究视角转换到微观主体层面:透过语义角色对FAZ建构的话语主体“中国”进行实证研究,以归纳并阐释FAZ在不同框架下建构中国经济形象的同与异。

四、话语主体“中国”语义角色研究

现在,进一步聚焦于两大框架中权重最高、情感极性最具代表性的主题:T2经济运行与T1中欧关系。鉴于目前标注软件尚无法实现对小句及物性的自动标注,本文首先运用依存句法解析器(Qi et al.,2003)⑤对相关报道标题进行句法成分标注,提取出China的句法角色(见表4)。以此为基础,在及物性及情态层面进行人工语义标注与凝练归类,获取FAZ赋予“中国”的语义角色。

表4 两框架主题内“句法角色”与“情感极性”矩阵

框架一:国内经贸活动框架二:国际经贸活动 主题句法正面中立负面合计主题句法正面中立负面合计 经济运行主语651434113中欧关系主语28183480 宾语2125宾语60410 介词宾语3094281介词宾语241174109 短语82717短语74920 合计1052685216合计6533121219 χ2=11.157,df=6,p= 0.084χ2=19.067,df=6,p=0.004

表4显示,两话语主题中“中国”均以主语及介词宾语的句法角色高频出现。根据及物性系统,两者分别对应的是主动的过程参与者与被动的环境成分。对两者情感极性分析发现,以主语为代表的过程参与者与以介词宾语为代表的环境成分呈现出显著情感倾向差异。FAZ通过赋予中国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对中国主动的言行进行了较为正面的建构,而负面的中国话语及形象则倾向隐匿在被动环境成分角色中。鉴于动词宾语及名词短语占比较低,下文将主要分析经济运行以及中欧关系两主题中,FAZ通过赋予中国过程参与者与环境成分的角色而建构的具体的中国形象。

1 经济运行主题下的中国形象

1.1 过程参与者:有意愿并在行动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在经济运行主题,中国作为主语及过程参与者占比最高而且正面倾向性最为显著。根据及物性以及情态系统,中国作为过程参与者分别被赋予了行动者(69次)、意愿者(22次)、感受者(13次)、言说者(7次)以及关系方(2次)的角色。

中国作为行动者主要承担“经济措施采取者”与“经济增速主体”两个角色,分别对应与物质过程相关联的主动行动者(doing)与被动行动者(happening)(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184):2012-2020年间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作为经济增速主体(被动行动者)始终面临的问题,为此中国(作为主动行动者)需采取维护及刺激经济运行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相比,FAZ关注的侧重点在于中国作为主动行动者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表5中的实例所示。

表5 中国作为经济增速主体与经济措施采取者实例

时间经济增速主体经济措施采取者 2012China verliert weiter an SchwungChina beschließt Hilfen für seine abkühlende WirtschaftChina öffnet sich für private Investoren 2013China zeigt sich als Fels in der BrandungChina macht Schanghai zur FreihandelszoneChina macht Ernst mit seinen Wirtschaftsreformen 2014China hinkt dem Wachstumsziel hinterherChina öffnet GesundheitsmarktChina gibt Wechselkurs mehr Raum 2015China wächst immer langsamerChina liberalisiert Yuan-Handel weiterChina spielt Sorgen vor harter Landung herunter 2016China kommt nicht in SchwungChina untersucht SchattenbankenChina erhöht Staatsausgaben für Infrastruktur und Wohnungen 2019China schwächelt zur UnzeitChina stützt Konjunktur 2020China präsentiert TraumzahlenChina gibt 156 Milliarden Euro

自2011年起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高速增长时期,并于2012年和2016年分别突破了8%和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的笼罩下,中国经济却成功实现V型反弹,而且GDP总值首次突破百万亿规模,表现十分亮眼。FAZ对中国作为经济增速主体的报道较为客观呈现的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提出的新经济发展理念以及采取的包括经济维稳及刺激计划,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汇率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领域与范围,完善银行金融监管等在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举措,主导了中国作为经济措施采取者的相关报道。在国内经贸活动框架中,FAZ由此主要建构了通过深化经济改革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正面行动者角色。

与行动者角色相对应的是同样占比较高的意愿者角色。在该角色中中国主要的意愿举措亦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表6中的实例可部分反映FAZ对中国意欲推进经济改革的阶段性认知特征。

表6 中国作为意愿者实例

时间经济改革阶段性特征意愿者实例 2012-2014推进包括金融、国有企业等在内的经济改革2013China will Staatskonzerne für Privatinvestoren öffnen2014China will Zinsen vollständig freigeben 2015-2017消灭贫困、降低企业负债等2015China will Armut abschaffen2016China will Firmenschulden senken 2018-2020优化企业营商、投资环境2018China will die Steuern senken2020China will “sicherer Hafen” sein

表6中实例显示,FAZ通过意愿者角色建构了积极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经济形象。表6中所列三个阶段的经济改革特征与十八大以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及坚定决心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开放的思路与理念吻合度较高。

在位列第三位的感受者角色中可提炼出与上述各角色相对应的两种感受:一方面中国接受了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却能够经常交出惊喜的成绩单,如表7中的实例所示。

表7 中国作为感受者实例

时间感受者实例 2013China akzeptiert weniger WachstumChina nimmt schwächeres Wirtschaftswachstum in KaufChina überrascht abermals mit guten Zahlen 2014China verblüfft mit Rekordexport 2020China überrascht mit starkem Exportgeschäft

言说者及关系方角色出现频率均较低且言语行为类动词的语义与对象分布均较为分散,仅出现一次。在国内经济活动框架中的经济运行主题下,FAZ主要通过赋予中国的行动者、意愿者以及感受者的角色,建构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意愿且行动上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并时常交出惊喜成绩单的中国经济形象。

1.2 环境成分:面对下行压力与缓解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的经济形象

由介词短语构成的环境成分在该主题中占比位列第二。其中,in China(60次)一枝独秀,占比接近80%,表明FAZ重点关注的是在中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其次是für China(6次),其余介词短语出现频次均较低。对相关标题及文章内容分析发现,通过运用环境成分,FAZ建构了面对下行压力与缓解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的中国经济形象(见表8)。

表8 中国作为环境成分实例

时间面对下行压力缓解下行压力 2012Inflation in China nimmt wieder zuDirektinvestition in China sinktIn China schwächt sich der Preisauftrieb abKonjunkturaussichten in China bessern sich 2013Inflation in China steigt stärker als erwartetIn China droht die nächste Blase zu platzenOECD erwartet goldene Zeiten für ChinaInflation in China schwächt sich ab 2014Weniger Zuversicht in ChinaWachstum in China nimmt abInvestoren strömen nach ChinaDie Wirtschaft in China ist robuster als erwartet 2015Deflationsgefahr in China steigtIndustriewachstum in China kommt zum StillstandInflation in China sinktErholung in China - aber auch Kapitalflucht 2016Trübere Aussichten für ChinaIWF optimistisch für China 2019-2020Hohe Inflation in ChinaBesserung in China

表8所列实例显示,FAZ自2012年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与报道,如增速放缓、投资收缩、较高通货膨胀/滞涨的风险等均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与冲击。在报道上述问题的同时,FAZ同样对中国在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中显现出的韧性及该下行压力得以逐步缓解的状况给予关注与肯定。前言中所提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极端论调在本语料库中不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FAZ对中国经济层面的积极预测与报道。

透过及物性视角对FAZ在经济运行主题下赋予“中国”的角色进行解析,可以获取其建构的中国经济具象。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经济由两位数字的高速增长下行至7%~8%。在该经济发展结构性减速,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有意愿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由此得以逐步缓解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且经常交出亮眼成绩单。

2 中欧关系主题中的中国形象

与经济运行主题相反的是,在中欧关系主题中,环境成分出现频率及负面倾向性均最高,这表明在中欧关系中FAZ基于国家利益考量,主要从德欧方视角出发批判性建构中欧关系,因此倾向赋予中国被动、负面的环境成分的角色。主语所代表的过程参与者角色占比位列第二,呈现出正负交织的情感极性。

2.1 环境成分:从贸易摩擦者到投资收购者直至(制度)竞争者

与介词短语in China在经济运行主题中一支独秀不同的是,在中欧关系主题中介词短语分布相对分散。频次超过五次的介词有aus(21次),mit(19次),in(16次),gegen(13次),vor(7次),von(6次),über(5次)。该分布显示了FAZ关注的相关议题及视角相对多样化(见表9)。

表9 中国作为环境成分实例

时间角色特征实例 2012-2016贸易摩擦者2012EU verschärft Handelsstreit mit China2013EU-Kommission beharrt auf Strafzöllen gegen China2014Stahl aus China drängt nach Europa2015EU verlängert Strafzölle gegen China 2016EU will sich wieder vor Billigimporten aus China schützen 2017-2018投资收购者2017Europaparlament will EU gegen China abschotten2018Regierung erhöht Barriere gegen Investoren aus China2018Industrie verlangt Marktöffnung von China 2019-2020(制度)竞争者2019Im Systemwettbewerb mit China2020Maschinenbauer warnen vor China

表9中的实例显示,在FAZ建构的中欧关系中,中国的角色自十八大以来发生了由贸易摩擦者到投资收购者再到(制度)竞争者的变化。2012-2016年相关报道集中在光伏电池、钢铁等领域的贸易争端。作为贸易摩擦对象,中国被贴上了所谓的“廉价商品出口者”、“被投诉者”以及“被征收惩罚性关税者”等负面标签。自2016年起,FAZ关注重点转移到对中国在德欧投资收购活动的报道。中国在德欧一系列投资并购活动引发了德国媒体及政界的争议与疑虑。欧盟以及德国政府一方面表示要收紧外资审查条件,增加中企在德投资并购的难度,尤其是在关键行业的投资并购;另一方面控诉中国“不公平”,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对等。FAZ由此建构的是被提防者及被审查者的负面中国形象。随着2018年中方投资热潮的逐步冷却,FAZ相关报道重点转移到欧洲对华策略上,并呼吁欧洲制定统一对华策略。中国在该背景下被定义为竞争者,甚至是制度竞争者。

上述分析表明,FAZ运用环境成分建构了与“我们”德欧相对立的消极他者中国形象。中国由“廉价商品出口者及贸易摩擦对象”到“危险的投资并购者”直至近年的(制度)竞争者,FAZ所建构的中欧对立竞争情绪在2010年代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

2.2 过程参与者:合作者与争端者

在中欧关系主题中,中国作为主语的过程参与者亦依次被赋予了行动者(45次)、言说者(13次)、关系方(12次)、感受者(5次)与意愿者(5次)的角色。其中物质过程中的行动者角色依然权重最高,表明FAZ在经济运行与中欧关系话题中均主要运用的是基于行动驱使的叙事模式,通过描述中国作为行动者具体做了什么或发生了什么展开叙事报道,并以此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见表10)。

表10 中国作为过程参与者实例

时间争端者合作者 2012-2016China boykottiert EU-HandelChina wirft Europa Wein-Dumping vor China belastet deutsche ExporteureDeutschland und China suchen engen SchulterschlussChina ist Deutschlands wichtigster HandelspartnerDie EU und China rücken enger zusammen 2017-2018China drängt auf den WestbalkanChina löst Amerika als wichtigster Handelspartner ab 2019-2020China spaltet KoalitionenChina schützt bayrisches Bier

表10实例显示,在该主题中FAZ建构的是争端者与合作者并存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身份。中国作为争端者的角色特征与环境成分相似度极高,同样出现在贸易摩擦、在欧投资收购、对华策略等负面话语中。而FAZ通过选择报道中德、中欧贸易关系,同样对中国作为德国乃至欧洲重要贸易合作伙伴这一身份给予了关注,由此建构了中国作为德欧重要合作者的形象。合作与争端共存的态势折射出FAZ对中国作为欧洲“竞合者”身份的认知与定位。

透过及物性视角对FAZ在中欧关系主题下赋予中国的角色解析可知,合作与竞争是贯穿中欧关系的两条主要脉络。中国是德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也首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然而,面对中国与欧洲综合实力的消长变化,德欧无法摆脱其衰落焦虑及依赖焦虑,因此媒体更倾向将中国建构为与德欧对立竞争的他者。这种对立情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影响力的提升而加剧,是导致在该主题中中国经济形象日趋负面化的关键因素。

五、阐释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与上述基于2000年代语料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极端论调在本语料库中销声匿迹。十八大以来,FAZ建构的也不再是以负面为主的中国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在权重及情感极性上均出现两极分化态势的中国经济形象,其中积极的国内经济发展态势与严峻的国际经贸关系形势对照尤为显著。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德媒涉华经济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是其主动选择建构的结果,具有主体依赖性。该如何具体解读FAZ对中国经济话语及形象的差异化建构?这对优化中欧话语框架有何启发?

本文认为,FAZ对中国国内经济实践进行积极话语建构的原因可从中国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两方面得以解读。一方面,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市场开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构成了FAZ对中国经济实践话语建构的客观社会历史背景,表明了非话语实践与话语实践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与建构作用;另一方面,德媒对中国国内经济实践的积极话语建构可从媒体的国家利益驱动特性得以解释,中国作为德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积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准入等举措完全符合德欧国家的诉求与切身利益。FAZ对中国国内经济局势的积极话语建构再次表明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国家综合实力的背书。而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切实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则是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获得积极话语支持、提升他塑国家形象的根基。

在中欧关系中FAZ对中国形象的批评性建构则更加凸显了西方媒体的国家利益驱动特性。在上述贸易摩擦、中国在德欧的投资并购等话语事件中,FAZ均主要从德欧利益视角对该话语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如前文所述,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欧洲综合实力的消长变化使得德欧的衰落焦虑及依赖焦虑日益增加。因此,FAZ建构的主要是与欧洲处于竞争关系的消极他者中国形象。然而,细读该他者形象可知,该他者形象并非是充满敌意的敌对性他者,而是可以合作的竞合性他者。因此,在中欧及中德关系话语建构中,中国应当继续积极传播中方声音,用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观与国际关系观解读中欧关系,以主动消解德欧对中国发展的质疑与焦虑,力争将双边关系框定到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话语体系中。

六、结语

将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质性话语研究相结合同样可以为大数据时代的话语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研究路径。两者的有效结合可实现以复杂话语的宏观议程设置及主题结构为出发点,对复杂话语体系进行精准解构,从而将话语研究对象层层聚焦,直至篇章层面的微观话语表征,真正实现通宏洞微的话语研究目标,使得话语研究在理论以及实践层面均能对涵括大量文本的复杂话语体系进行深度研究。这也是对学界关于创建新型文科研究范式的一种回应。

① 文本数据采集标准是经济栏目的报道标题中包含China这一单词,由此建立的话语库并不能完全等价于与以中国为主题的话语库,可能会缺失假阴性样本。因此本文的全样本数据是趋近意义上的全样本。

② Seitenüberschrift(页标题)有Wirtschaft,Unternehmen,Finanzen等不同栏目,本研究只选取了经济类文本作为研究对象。

③ 主题数量也是LDA主题模型的超参数之一。参照模型困惑度以及相关分值两个评价标准,本研究最终选择5作为最佳主题数目。

④ 为尽可能提高情感极性标注及分析结果的信效度,本研究遵循三角验证法则。首先请两位日耳曼语言学者分别对语料进行情感极性标注,对于存在分歧的语料,再请第三位学者进行标注,最后综合三位学者的标注结果获得本研究最终情感极性标注结果。

⑤ 鉴于句法分析器的精确率尚无法达到100%,为保证分析结果的信效度,本文对句法分析器所得结果进行了人工核验。

[1] Baker, P. et al. 2008.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3): 273-306.

[2] Blei, D., A. Ng & M. Jordan. 2012.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3): 993-1022.

[3] Bloomaert, J. 2005.[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ubenhofer, N. 2018. Diskurslinguistik und Korpora[A]. In I.Warnke (ed.)[C]. Berlin: De Gruyter.

[5]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6] Mautner, G. 2015. Checks and Balances: How Corpus Linguistics Can Contribute to CDA[A]. In W. Ruth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7] Huan, C. & X. Guan. 2020. Sketching Landscap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1978–2018): A bibliometric study[J].(6):697-719.

[8] Psarris, D. 2014. China in den Medien-Rhetorik und Topoi in der Deutschen Qualitätspresse [EB/OL]. https://depositonce.tu-berlin.de/bitstream/11303/4605/1/psarris_dimitrios.pdf.

[9] Qi, P. et al. 2003. Stanza: A Pyth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oolkit for Many Human Languages[EB/OL]. https://arxiv.org/abs/2003.07082.

[10] Reisigl, M. & R. Wodak. 2001.[M]. London: Routledge.

[11] Reisigl, M. & R. Wodak. 2015.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A]. In W. Ruth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2] Richter, C. & S. Gebauer. 2010.[M]. Berlin: Heinrich Böll Stiftung.

[13] Vogel, F. & W. J. Jia. 2017.[M]Berlin: De Gruyter.

[14] 陈琳琳. 2018.中国形象研究的话语转向[J].外语学刊, (3): 33-37

[15] 刘文宇,胡颖. 2020.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4):29-41.

[16] 田海龙. 2016. 批评话语分析精髓之再认识——从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起[J].外语与外语教学,(2):1-9.

[17] 徐明华, 王中字. 2016.西方媒介话语中中国形象的“变”与“不变”——以《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 (12):56-61.

[18] 甄凤超. 2020.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热点追踪与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6): 89-100.

[19] 周海霞. 2021.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H0

A

1008-665X(2021)6-0107-15

2021-08-03;

2021-08-2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德国媒体构建中国形象话语分析”(2019EYY008);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当代德国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话语策略研究”(2019PJC103);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大数据视域下德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20CYY011)

李莎莎,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料库研究、话语研究

薛闻妤,硕士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科技翻译

(责任编辑:张新萌)

猜你喜欢

框架话语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画与理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