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何原理在技巧运动个体形态上的应用研究

2021-12-13梁栎文邓艳香

运动精品 2021年8期
关键词:躯干立体原理

梁栎文 邓艳香

几何原理在技巧运动个体形态上的应用研究

梁栎文 邓艳香

(广西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文章通从几何原理的科学思维视角,研究技巧动作个体形态的发展逻辑,打破现有动作模式的束缚,寻找动作结构的发展方式,为技巧动作的变化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技巧运动;个体形态;几何原理

现代技巧运动由平衡、舞蹈、翻腾、抛接等静力性和动力性动作组成并徒手完成身体造型的体育竞赛项目。随着技巧运动在国际上的发展,越来越多同时具有艺术美感和技巧特色的艺术形态层出不穷。但因为国内技巧项目还未全面普及,技巧训练模式和内容资料单一,国内技巧动作的创新性与丰富性受到制约。基于此,本文从几何原理的科学思维视角,研究技巧动作个体形态的发展逻辑,打破现有动作模式的束缚,寻找动作结构的发展方式,为技巧动作的变化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1 研究方法

1.1 专家访谈法

针对技巧运动个体形态的特征原理、发展规律,对国家技巧集训队陆金良、周桐等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技巧运动个体形态的创作过程及实践结果。

1.2 内容分析法

对《国际技巧评分规则2017-2020》中技巧运动个体形态进行观察,找到几何原理与个体形态的内在关系,并用几何原理来分析动作的视觉效果和发展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何原理在技巧运动个体形态中的应用意义

2.1.1 有利于把握个体形态的发展规律

几何原理的应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事物本质,有利于我们对新难动作的理解和创造;把未知的事物变已知,使我们有逻辑地观察、整理、分类、筛选,为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2.1.2 有利于提高个体形态的完成能力

体育的艺术性通过体姿符号来表达动作技术和内心情感,其动作思维是最原始的一种思维形式、最基本的思维能力,正是动作思维的高度发展引发出体育艺术性的诞生。当运动员进行一个技巧动作的时候,将动作思维与几何思维有机地结合,将肢体运动和空间感知合理地应用,将更有利于向同伴传递出准确的身体信号,提高相互的配合默契和动作的完成能力。

2.1.3 有利于提升个体形态的动作价值

立体由点线面构成,它是几何中最丰富的展现形式,点线面的不同组合也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立体形态。将几何渐进过程与几何元素组合过程的发展规律应用到技巧运动中,可将平面动作提升到多维立体的展现,这个逐渐向立体变化的过程将丰富成套的艺术性并提高动作的难度价值(如图1)。

图1

通过丰富的线条以及创造性的组合方式构建出符合运动美学的个体形态,是开拓技巧运动个体形态现代化、个性化的新途径。借助点线面体的逻辑思维,可以由浅入深的探索发掘,让个体形态更为丰富和全面,达到观赏者视觉与表演者表达统一的效果,引发共鸣。

2.2 几何图形原理与技巧运动个体形态的基本关系

根据难度、艺术、完成三个技巧运动的评分要素,应用几何图形原理发现:每个点、线、面构成的立体图形复杂程度决定着动作的难度价值;每个点、线、面构成的立体图形多维程度决定着动作的艺术价值;各个点、线、面的完成程度决定着整体动作的完成价值。

2.3 几何图形原理在个体形态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原理视角研究技巧运动,如将运动员视为一点,因点跑、翻等形成的位移轨迹便是线;例如把运动员视为一面,其做旋转时所形成的不规则图形便是体。通过点到体由简到繁的动态形成过程,将能由繁到简去推导动作的形成原理,剖析教学训练法则中基本的动作发展规律。

2.3.1几何图形原理在静止造型中的具体应用

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设我们的身体中部为一个圆点,封锁这个原点可能发展的运动形态,以四肢作为四条从圆点放射的线段,去观察四肢可发展的几何可能性。

2.3.1.1 几何图形原理对单个躯干与身体关系的研究

图2

根据艺术对丰富性和创造性的需求,从几何角度出发,选其中一个线段来看,我们发现当端点固定时,线段相对于端点所能发展的不同角度越多,它在三维空间中构成的几何可性也就越多。则肢体在相对于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的不同角度都可以作为发展静止形态的方式(如图2)。非舞蹈专业的技巧教练员不仅限于模仿历史出现过的造型、将脑海中的抽象画面具体化、以及身体肌肉的惯性指令去创作,还可以通过几何规律更有步骤和逻辑地针对作品效果进行补充和调整,而在作品改良的过程中,也可通过改变局部形态的任意角度,使整体造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前设想线段与身体圆点之间一连串的几何方位,再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达到各个方位,最终实现设想。根据解剖学原理,身体通过关节的转动支点链接每一个肢体,四肢能够相对于身体的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在一定角度中做有限的运动。为了能够增强运动员关节开放的程度,需要让肌肉和韧带有足够的柔韧性去满足关节所需的灵活性,发展其自然状态下更多的运动可能去完成一系列我们提前设想的动作。

综上所述,单个肢体的造型是构成一个动作形态的基础元素,其肢体表达的丰富程度是通过解剖学原理来发展关节的灵活度,为创造技巧运动艺术造型奠定基础,因为关节相关的所有韧带和肌肉都影响着动作程度,所以应得到重视和开发。而就创编和改良作品而言,改变局部肢体的角度,可获得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和创造性的个体形态。以上两点都是应用几何图形原理对单个躯干与身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2.3.1.2 几何图形原理对两个躯干与身体关系的研究

根据几何原理,两个线段之间的关系为两条平行的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也就是说每两条由身体圆点放射的平行线可以构成一个面。

图3

在技巧动作中,平衡类动作是一种最为常见且必须在成套中出现的形式,我们以技巧的平衡类个人造型为例,将躯干中两条线构成的画面看做一个整体,观察所构成的画面形态(如图3)。发现腿与腿之间可以构成重合线段、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手与腿之间可以构成椭圆、菱形、三角形等。

通过观察躯干与躯干之间构成的画面,可以将成套中个体躯干所构成的平面形状进行统计分类,得出躯干在哪些图形的应用中过于频繁造成了画面的重复感,并由此借鉴去发展被忽视的动作类型来丰富画面感。同时,也可以在满足规则和运动员身体能力的情况下,预先设想图形的形状,再根据躯干的原本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元化的新难动作。

另外,根据几何线段在物理力学的分解原理可知,当我们把双腿看做从身体放射出的线条,人体在做单腿站立的动作时举起的腿与站立地面的腿夹角越接近90°,腿的重心离身体圆点的距离最远且力矩最大,需要身体肌肉维持平衡的力量最大。当举起的腿与站立地面的腿夹角越接近0°、180°时,腿的重心离身体圆点的距离最近,需要身体肌肉维持平衡的力量也就越小。因此,两腿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决定平衡动作的难易程度,在相同难度价值下可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肌肉控制和肌肉拉伸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如肌肉力量强的可选择让躯干垂直于重力方向90°的位置来展示身体的力量和控制,肌肉伸缩能力强的可以选择大于于重力方向90°的位置来展示身体的柔韧和幅度。

由此可知,通过几何原理在个体形态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借助物理的力学原理分析并解决问题,无论是舞蹈编排还是个人难度动作的设计,运用几何原理去分析躯干与躯干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动作整体的受力情况,便于教练员在不同运动员与各种动作配合间进行合理的编排并展现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结构优势。

2.3.1.3 几何图形原理下躯干构成立体图形的具体方法

图4

根据几何原理,在同一个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或两个以上(包含两个)不平行的面即可构成一个立体图形。而立体图形比平面图形更能通过运用多维空间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图4)。例如有规则的几何图形,通过圆柱体的两个面或立方体的三个面即可展示其图形的主要特征,观赏者通过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推测出这类图形的全貌,在脑海中构建出有空间感的立体画面。

因此,在静止造型创编的过程中,可通过展示人体的多面性来构建立体的空间感。例如头部动作设计,应减少正对观赏者和侧对观赏者,而是在正与侧的90°角之间展示,让观看者同时看到头部正面和侧面的多面形态;例如头部于身体的动作设计,应尽可能使头部正面与身体正面产生扭转形成夹角,让观赏者无论坐在什么角度观看都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感;例如身体与躯干的动作设计,同样可通过关节进行弯曲和旋转,利用现有的身体柔韧性从多个角度展示个体形态,比如延展和旋转脊柱、胯关节等等。由此可知,通过身体各部位在正面、侧面、背面的基础上改变各部位之间的角度,可丰富形态的立体感,提升观赏者的视觉空间感。

除此之外,根据几何原理可将四肢的末端作为连接点,将每一个连接点与其他连接点相连,观察其构成的几何形态。以技巧动作中的倒立群为例,几何形态分为以下几种(如图5):a.直线b.平面c.四面体d.多面体。随着线条的不断累加,几何的空间立体感也逐渐增强。所以,无论是难度动作还是舞蹈造型,让四肢不平行地朝更多的方向伸展,更能塑造立体的个体形态,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图5

2.3.2几何图形原理在动态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几何图形不断形成和转化的过程。点动成线是指某一个点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留下的轨迹相连成为一线段,这一线段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线动成面是指某一条线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留下的轨迹组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一平面图形是由无数个线构成的。面动成体是指一个规则图形通过旋转、平移等运动所留下的轨迹构成了三维的立体,这个立体是由无数个面构成的(如图1)。

2.3.2.1 几何图形原理中“点动成线”的具体应用

根据几何图形原理中“点动成线”的原理,假设躯干中心和四肢末端为圆点,发现在同个空间中四肢末端与躯干中心有无数种空间关系,通过不断移动每个端点与身体圆点的距离和方位,便能连续的设计出一系列不重复的动作形态。继续观察其中一个点,在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中,前一个位置到下一个位置的轨迹又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曲线、波浪线、直线、圆形等等。由此可知,四肢端点与身体圆点之间各式各样的距离、方位和过度的轨迹所构建出的动作形式多样、无穷无尽,通过对距离、方位和过度的轨迹的预先设计结合动作形态展现,能使教练员在设计动作的过程中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点动成线原理在个体形态中的运用,可以使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空间思维来控制肢体,打破了惯性的思维和运动方式,能够更全面的激活运动员思想和机体的整体能力,让思想和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的协调与运作;能使运动员更具有延展和控制的能力,让运动员更关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过程以及连接方式。比如当运动员使用肢体从一个动作造型经过一个抛物线的运行轨迹到另一个动作形态时,大脑形成的抛物线画面会指引运动员身体往最远的方向去延伸再顺势而落,使动作过程更接近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形态。当运动员大脑中明确了每个肢体末端与躯干中心之间的距离、方位和运行轨迹时,就能更细腻、完整和多层次地表达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艺术线条和形态;当运动员能够通过肢体去表达大脑中特定的意象时,运动员便成为了个体形态的艺术诠释者和创作者,这时肢体所呈现的艺术美感和身心合一的表达,会更自然且富有思想,引起观赏者共鸣。

2.3.2.2 几何图形原理中“线动成面”的具体应用

根据规则中的难度价值对比以及竞赛录像观察,发现一个动作过渡到另一个动作时,动作的几何形态以及位移变化越大,动作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以及过渡价值也越大。应用线动成面的原理来解释,运动中的线段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径,构成了一个平面,平面的面积越大,动作的张力以及难度价值越大。除此之外,不同线段位移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平面中两个线段同时进行位移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分别是同向位移和异向位移,不同的位移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同向的位移会让画面形成流动感,异向的位移会让画面形成扩散感,前者会更能表现出身体的线条、情感的细腻,后者会更能塑造视觉的冲击、动作的张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线动成面的原理可以从几何原理的角度分析动作的难度以及设计动作的表现形式等,通过这样的空间思维还可以延伸出更多观察和设计个体形态的方式,将脑海中抽象的动作形态变得具体,把未知的动作发展趋势变得已知。

2.4 几何图形原理在复合型动作中的具体应用

复合型动作是指,把静止造型的多维形态与动态的运动过程相结合,在立体的静态造型基础上增加空间的旋转、跳跃、翻滚和位移,提升动作的难度和观赏价值。以下将复合型动作分为单面复合型动作和多面复合型动作进行分析。

2.4.1几何图形原理在单面复合型动作中的具体应用

单面复合型动作是指运动员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其中一个面上进行复合型动作。

图6

以胯跳为例,它以竖叉的空中立体造型为一个整体,伴随身体的平移在垂直轴上增加了克服重力的向上位移,两条线段形成了面,双腿在空中相对于身体在矢状面发生了快速的反向位移,形成了扇形面,两个面虽平行并重叠,但扩大了身体构成的图形面积,增强了动作幅度和视觉效果(如图6.a)。

以后空翻为例,它以抱团身的立体造型为一个整体,在矢状面上进行了向上位移和向后旋转(如图6.b)。相对于胯跳,后空翻除了矢状面上的位移还增加了矢状面上的旋转,由此推论,是相对于胯跳的空间运动进阶动作。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应用几何图形原理来观察动作在空间中的运行轨迹,可以分析出动作的类型和衍变路径,为动作的分解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发展新难动作提供思路,为教练员对动作的难易程度判断提供多一个参考。同时,也便于教练员进行动作的拆解教学,找出运动员能力不足的方面,并根据线条的正确轨迹,找到动作完成过程的不充分或不准确之处。

2.4.2 几何图形原理在多面复合型动作中的具体应用

多面复合型动作是指运动员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其中两到三个面上同时进行复合型动作。

以搬前腿立转为例,其动作是以搬腿的平面造型为整体附加水平面上的旋转,身体中的每一条线段都会随着旋转运动成面(如图6.c)。运动员的腿从垂直于地面开始快速发力在矢状面上经过180°划出半圆,随后围绕垂直轴抱腿旋转一周。矢状面上的半圆与水平面上的圆在各时刻的运行中交叠,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相比于单独的立转和搬腿的平面形态,搬前腿立转通过面与面的交错构成了立体形态,而其立转中伴随搬腿的过程,脚尖勾勒出了向上盘旋的曲线。一周的身体旋转和快速而大幅度的动态过程,让观看者看到了动作各个角度的形态,感受到了运动员身体的速度与爆发,展示了更为动感的艺术形态。

以转体后空翻为例,是以垂直轴上的转体和矢状面上的团身一周合为一个整体,在矢状面上进行了位移和旋转。是相对于立转、后空翻的进阶动作,是它们两者的复合体(如图6.d)。

由以上分析可知,复合型动作涵盖了静止的立体造型以及以造型为整体时的空间变化,这些由不同造型和不同空间变化不断组合而成复杂多样的动作形态,是点线面体由简到繁不断向高阶进程的结果。由简到繁的进阶过程,需要点线面体的完成质量,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精准过程,才能由浅入深的呈现艺术画面感,由易到难的体现动作价值。

3 结论

3.1.1 应用几何原理推导动作的形成,将教练员脑海中抽象的画面具体化,更有步骤和逻辑地针对作品效果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将抽象的动作画面提前设想后具体应用,最终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抽象设想,获得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和创造性的个体形态。

3.1.2应用几何原理对个体躯干构成的平面形状进行统计分类,可以合理安排动作的设计,发展更多被忽视的动作类型,创造更多元化的新难动作。并能借助物理的力学原理分析并解决问题,更清晰的了解动作整体的受力情况,便于教练员在不同运动员与各种动作配合间进行合理的编排、展现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结构优势。

3.1.3应用几何原理在静止造型的创编中,可以通过展示人体的多面性来构建立体的空间感,通过身体与躯干的不同角度来丰富形态的立体感,使运动员明确每个肢体末端与躯干中心之间的距离、方位和运行轨迹,最终能够更细腻、完整和多层次地表达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艺术线条。

3.1.4在几何原理的应用中发现,动作的几何形态以及位移变化越大,动作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以及过渡价值也越大。同向位移和异向位移两种位移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同向的位移会让画面形成流动感,异向的位移会让画面形成扩散感,前者会更能表现出身体的线条、情感的细腻,后者会更能塑造视觉的冲击、动作的张力。

3.1.5通过应用几何图形原理来观察动作在空间中的运行轨迹,可以分析出动作的类型和衍变路径,为动作的分解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发展新难动作提供思路,为教练员对动作的难易程度判断提供多一个参考,便于教练员进行动作的拆解教学,找出运动员能力不足的方面,并根据线条的正确轨迹,找到动作完成过程的不充分或不准确之处。

3.1.6通过应用几何图形原理发现,复合型动作涵盖了静止的立体造型以及以造型为整体时的空间变化,这些由不同造型和不同空间变化不断组合而成复杂多样的动作形态,是点线面体由简到繁不断进阶的过程。由简到繁的进阶过程,需要点线面体的完成质量,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精准过程,才能由浅入深的呈现艺术画面感,由易到难的体现动作价值。

[1]FIG.国际技巧评分规则(中译本)[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2017-2020.

[2]印武.我国技巧运动人才匮乏现状的探析及对策[A].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3).

[3]张宁.《中国青少年技巧训练大纲》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4]周桐.技巧男子四人联合套路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83-88.

[5]胥晓,李艳萍.论舞蹈多维性审美时空的创造[J].音乐创作,2016(1).

[6]何好.舞台调度中几何构成的视觉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ometric Principle in the Technique of Moving Individual Morphology

LIANG Liwen,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Guangxi, China)

梁栎文(1994—),硕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躯干立体原理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游泳教学中流线型身体姿态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
立体年历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