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水浒传》元素

2021-12-12冯尕才窦开虎

蒲松龄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水浒传戏曲

冯尕才 窦开虎

摘要:《醒世姻缘传》中有很多《水浒传》元素,如使用了许多出自《水浒传》的俗典,有一些和《水浒传》中相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顾大嫂性格特征强化“悍妻”主题,在结构上借鉴了《水浒传》连环钩锁的叙事模式,甚至还提到《水浒传》书名等。由此可见,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水浒传》故事通过评书、戏剧以及人们互相之间的讲述,在县城、村镇中广泛流传,成为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平生事迹家喻户晓,在平时的讲话中时常援引《水浒传》的俗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人对物的看法。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水浒传;结构模式;戏曲; 俗典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水浒传》成书年代有诸多说法,尚无定论,但大行于世则是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开始的。《水浒传》的行世,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瓶梅》《儒林外史》《说岳全传》《封神演义》等后世小说的创作无不受其影响,融入它的一些元素。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也不例外。关于《水浒传》与《醒世姻缘传》(下文简称为《醒》)之间的关系,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就已经注意到了,在《〈醒世姻缘传〉考证》一文中说,《醒》中“屡次提到《水浒传》《西游记》的典故(如第八十七回牛魔王夫人、地煞星、顾大嫂、孙二娘等;如第九十八回林冲、武松、卢俊义等)” [1]270,并依据二书风行的时间推断《醒》的大致成书年代。在当代学者中,张同胜在《略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诙谐”》一文中说:“像《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通俗小说,西周生都引用自如。……再如小说中关于顾大嫂、林冲、武松、卢俊义等的叙说,证明了西周生对《水浒传》的谙熟。” [2]22-25甄飒飒还根据《醒》与《水浒传》等小说之间的关系,对“俗典”一词给出了定义:“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书中亦使用了大量典故,但采自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以民间熟知的西游、三国、水浒故事等为素材,以孙行者、李逵、曹操等知名度极高的典型形象为例,可将这种类型的典故称为‘俗典。” [3]135-140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二书关系的论述都比较简单,尚未见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成果。探索《醒》中的《水浒传》元素、《醒》在创作方面所受《水浒传》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醒》作者的创作思想、主题、结构,以及明末清初《水浒传》在社会上流传的情况以及社会影响,不无意义,本文即欲展开此项研究。

《水浒传》和《醒》版本都较多,考虑到《醒》的作者为明末清初人,《水浒传》宜用明代版本,所以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 [4]为研究依据。《醒世姻缘传》用岳麓书社2014年版 [5]。

一、《醒》多处使用出自《水浒传》的俗典

《醒》在叙事时,经常提到《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如顾大嫂、孙二娘、李逵、武松、宋江等,利用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平生事迹来形容人的外貌、性格、行为举止,阐述事理等,此即甄飒飒所谓的“俗典”。下面就《醒》中所用《水浒传》俗典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研究。因为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有关于李逵、燕青、宋江等水浒人物的宋元话本、元明杂剧等流传,所以凡提到宋江、李逵等人物及其故事,对其是否出自《水浒传》,本文根据所含信息以及上下文语境予以判断和甄别。

第31回描写绣江县明水镇一带连年遭受天灾,人民生活悲惨,在饥饿驱使下,有些地方出现骨肉相残、同类相食的现象,回首赋曰:“恩爱夫妻抛弃,孝慈父子分离;渐至生人交食,后来骨肉相残。顾大嫂擦背挨肩要吃武都头的,人人如是;牛魔王成群作队谋蒸猪元帅的,处处皆然。”顾大嫂是《水浒传》中的女中豪杰,绰号母大虫,登州人氏,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性情粗豪,颇有武艺,与丈夫孙新以开酒店为生,兼开赌坊。武都头即《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武艺高强,胆大心细,不失凶狠,杀人颇多。《醒》以顾大嫂处心积虑、擦背挨肩要吃武松,來形容灾情下亲友之间相互倾轧的危险关系。

第40回中,狄婆子要去济南制止狄希陈与妓女孙兰姬私会,狄员外担心妻子过分教训儿子,反复叮咛道:“我只怕你尊性发了合顾大嫂似的,谁敢上前哩!”狄婆子是狄家的顶梁柱,“平日性子真是雷厉风行、斩钉截铁的果断”(第56回),自述“我也就数是天下第一第二的老婆子,天下没有该我怕的”(第52回),也是个厉害女性,狄员外话中之意是不要妻子过分难为儿子,话外之意是说狄婆子发起脾气来,十分凶悍,就像《水浒传》中的顾大嫂。

第78回,狄希陈瞒了素姐在北京娶妾,相于廷的家仆相旺,因没吃到童奶奶烙的羊肉韭菜合子,怀恨在心,叫嚷道:“只别叫我往山东去!我要去时,没本事挑唆了狄奶奶来叫他做一出‘李奎大闹师师府也不算好汉!”“奎”是“逵”的误写,“李奎大闹师师府”即“李逵大闹师师府”,宋元话本无这故事,元明杂剧里面也没发现这剧目,是据《水浒传》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宵闹东京”相关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其内容,是宋江以元宵节看灯为由,想通过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解决招安问题。宋江带领柴进、燕青二人在李师师家饮酒,李逵、戴宗被打发在门前望风。李逵对此极为不满,此时正好徽宗皇帝到来,李逵与其侍从发生口角,进而打人、放火,吓走了徽宗,同时也破坏了宋江当皇帝面“告一道招安赦书”的图谋。相旺的意思是要回山东后向薛素姐告诉实情,挑唆她来北京大张挞伐,以出自己胸中闷气。

第86回,狄希陈采纳了童奶奶、骆校尉的计策,甩了厨子吕祥,留素姐留在家,带了寄姐等到四川赴任。素姐和吕祥知道中计后,素姐吩咐吕祥:“说走就走……,你快喂头口,快吃饭,咱今日还赶王舍店宿,明日赶炒米店。你看咱拴上甲马似的走的风响。”“拴上甲马”赶路用的是《水浒传》中戴宗之典。戴宗绰号神行太保,原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做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甲马是画有神像的纸。素姐说“你看咱拴上甲马似的走的风响”,描写了急于追赶狄希陈的急切心情。

第87回,狄希陈在赴任成都府经历的途中,与童寄姐发生口角扭打,与此同时,同行的郭总兵与两个悍妾三者之间也闹得不可开交。小说写到:“原来这一日不知是个甚么日子,合该是牛魔王的夫人翠微宫主九子魔母合地杀星顾大嫂、孙二娘这班女将当直。”孙二娘是《水浒传》人物,在孟州道十字坡与丈夫张青开黑店卖人肉包子,性格彪悍,心狠手辣,武艺高,讲义气。狄、郭两家悍妾同一日撒泼,作者诙谐地说是这一天日子不好,或许是因为顾大嫂、孙二娘之类的女性值日神当值。

第98回,素姐听说成都府知府命令狄希陈写休书,亲自批示,要把她与狄希陈断离了,递解回籍,心头火起,要去大堂质问太守。其侄子小浓袋劝阻,吓唬说如果去了大堂,正好被当堂逮捕,派了差人,押解上路。素姐道:“我路上作践那差人,他不敢不放我回来。”浓袋道:“姑娘,你没听《水浒》,象那林冲、武松、卢俊义这们主子,都打不出解子的手掌哩!你可不作践他放你回来怎么哩?”林冲、武松、卢俊义都是《水浒传》人物。林冲和卢俊义的故事分别在该小说的第8回、第62回中。林冲受高俅陷害,被发配到沧州;卢俊义被妻子及其管家陷害,被刺配沙门岛。因为押差被仇人买通,二人在押解的路上饱受折磨,差点被害。武松有两次被押解的经历,第一次在第27回,因为杀嫂和西门庆,被刺配孟州道。第二次在第30回,被张都监诬为盗贼,刺配恩州牢城,在飞云浦反杀了蒋门神等派来的杀手和押差等4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浓袋直接说出,他所知道的林冲、武松、卢俊义犯罪后被押解的故事,都出自《水浒》一书。

综上所述,《醒》所用出自《水浒传》的俗典并不少,而且还提到《水浒传》的书名。俗典涉及到的水浒人物有武松、林冲、卢俊义、李逵、顾大嫂、孙二娘等,其中最多的人物是顾大嫂。这些俗典,有些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或者阐发道理时使用的,反映了西周生对《水浒传》的熟稔,有些则是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中出现的,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作者的敷设,反映的是作者对《水浒传》的熟悉情况,但也反映了《水浒传》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醒》中所引用的俗典,都出自《水浒传》,由此可见,虽然《水浒传》小说问世之前,水浒人物故事便早已流传,但《水浒传》问世后,基本上便“一统江湖”,此后的水浒传说、水浒戏剧都以它为蓝本了。

二、《醒》的描写反映了《水浒传》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情况

《醒》中有两处描写反映了《水浒传》故事在当时社会上的流传情况。

第24回“善气世回芳淑景 好人天报太平时”,整回回忆明代前期的“英宗复辟年成”山东地区农村富裕淳朴的生活,说那时的人们,“穿了厚厚的绵袄,走到外边,遇了亲朋邻舍,两两三三,向了日色,讲甚么‘孙行者大闹天宫,‘李逵大闹师师府,又甚么‘唐王游地狱。闲言乱语,讲到转午的时候,走散回家”。上文已讨论过,“李逵大闹师师府”故事出自《水浒传》。“孙行者大闹天宫”是《西游记》前7回的故事,“唐王游地狱”是《西游记》第11回“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以及第12回“还受生唐王尊善果 渡孤魂萧瑀正空门”中的故事。

这段描写反映了在明代后期,《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故事在城乡广泛流传,是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是农民村头消磨时光的谈资。

当然不得不指出,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疏忽。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嘉靖以前的《水浒传》版本、著录和评论文献,所以胡适、狩野直喜、聂绀弩、林庚、戴不凡、张国光、马幼垣、石昌渝、李长伟等前辈学者便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这段文句描写的是“英宗复辟年成”,即天顺元年到天顺八年(1457-1464)的事,那时候《水浒传》未必成书,《西游记》则确定没有成书,所以那时的人们不可能谈论出自《水浒传》《西游记》中的故事,否则这段话就将成为研究《水浒传》和《西游记》的重量级证据。因而这段描写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的情况。

第24回还描写了“英宗复辟年成”,一个姓游的秀才在冬闲时节的山居生活:

所以又有人做《满江红》词一阕。单道那明水冬天的景象:

雪封林麓,看冰針簇簇,遍悬茅屋。无底事,絮袍毡帽,负墙迎旭。闲数周瑜和鲁肃,或说宋江三十六。转夕阳西下,看寒鸦,投古木。

掩篱门,餐晚粥,剔书灯,子夜读。饮新醪数盏,脱巾归宿。山里太平无事扰,安眠高枕何妨熟?待明朝红日上三竿,才睡足。

“周瑜和鲁肃”,三国人物,这里指代三国故事,“宋江三十六”,指代《水浒传》。游秀才和一群村民在冬日的冰雪美景中,穿戴着朴素但保暖的絮袍毡帽,蹲在墙根晒太阳,讲论三国、水浒故事。夕阳西下时,回到家里用晚餐,接着挑灯夜读。倦了,饮几钟新酿的酒,然后脱巾入眠。山居无杂事干扰,直睡到日上三竿自然醒。这是多么逍遥闲逸的生活!作者把当时农村知识分子农闲时节在乡间一边晒日头,一边谈讲水浒、三国故事,当做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词中有“宋江三十六”之字句,有必要分析一下。在《水浒传》最初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等,以及目前能找到的元代到明代前期的杂剧、平话、个人记载、传说当中,只有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没有七十二地煞故事,而扩充了七十二地煞,梁山好汉人数增加到一百单八,则是《水浒传》正式编著成书时所为。所以一般情况下,凡文献资料如果只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而未提七十二地煞及一百单八将,往往会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将其视作是研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极其珍贵证据材料。《醒》中的这首《满江红》,西周生说是引用的别人的,也未提原创作者,其出处、创作年代无法考证,词中有“宋江三十六”之语,应该只是出于押韵而已(姑苏辙),无须过分解读。

明胡应麟(1551-1602)《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说,“今世传街谈甚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 [6]438,“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 [6]439;许自昌(1578-1623)《樗斋漫录》卷六说《水浒传》“其书上自名士大夫,下至厮养隶卒,通都大郡,穷乡小邑,罔不目览耳听,口诵舌翻,与纸牌同行” [7]191,说明明代中后期,《水浒传》已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欢迎,《醒》以小说创作方式反映了这一现象。

第69回,薛素姐胁迫狄希陈陪她去泰山廟进香,朝拜完毕,到了店家,进香者们“摆酒唱戏,公同饯行。当中坐首席的点了一本《荆钗》,找了一出《月下斩貂蝉》,一出《独行千里》,方各散席回房”。第86回,薛素姐与卞祥去追往四川赴任的狄希陈一行人,在淮安正好赶上金龙大王庙会,庙会上演了《鱼篮记》《十面埋伏》《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等戏。这两处庙会虽然没点演水浒戏剧,但反映了当时戏剧十分普及,是通俗小说故事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作用巨大。换一句话说,戏曲在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等。

第67回,大年初一,狄周去寻找为狄家跑路请大夫的觅汉常功,问他身上穿的皮袄的来历,“寻到三官庙里,正穿着那件皮袄,嗑着瓜子,坐着板凳,听着人说书哩。狄周走到跟前,常功说道:‘你来听说书哩?这书说的好,你来这里坐着。”反映了即使是在明水这样的村镇上,也有说书人讲述故事,《水浒传》等通俗小说,以说书的方式传播于闾里乡间。

三、《醒》中与《水浒传》相似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醒》中有一些人物及其故事情节,能够让人联想到《水浒传》有些人物及其故事情节,反映了其创作受到《水浒传》的影响。

第19回,杀死了晁源和与晁源通奸的妻子唐氏的皮匠小鸦儿,其形象、气概、性格、为人都有武松的影子:“生得有八尺多长,一双圆眼,两道浓眉,高颧大鼻,有二十四五年纪。”“虽是个粗人,甚有些直气。”晁家雍山庄上地里麦子被人偷了好多,经搜检,涉及多户人家,独小鸦儿家无与。晁源故意丢了银子,唐氏捡到,小鸦儿坚决不要这不义之财,将之归还。小鸦儿做事也细心,怀疑妻子不贞,但并无凭据。一天他出去为姐姐庆生晚归,没有敲门,翻墙而入,终于发现真凭实据。担心晚间杀错了人,还特意仔细辨认了才动手。杀了晁源与唐氏后,将两颗首级用头发结成一处,连夜赶县城去自首,又拒绝知县赏赐的10两银子。这些故事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

第51回,打死了市井小人刘恭的武城县市民程谟,“身长八尺,面大身肥,洗补网巾为业,兼做些鼠窃狗盗的营生,为人甚有义气”。他被判死刑一年后,被递解到府城东昌审录,一路上受到两位押差百般凌虐,到了府衙后,以解手为名将两位押差骗到僻背处,轻松地以枷杻将其打死,随后挣开枷杻,从容逃出城外,官府竟然无从抓捕。程谟的形象、性格以及经历也依稀有《水浒传》中武松大闹飞云浦故事的影子。

如果说以上相似或是偶合,作为受《水浒传》影响的证据有些勉强的话,那么还有一处叙写,连作者也毫不掩饰是受《水浒传》的影响。

这个例子在第89回“薛素姐谤夫造反 顾大嫂代众降魔”中。该回讲述,薛素姐到县衙诬告丈夫谋反,因邻居、乡约、保长都不肯替自己作伪证,还被知县拶了手,兄弟薛再东受枷刑,怀恨在心,回乡后逐一到各家门前咒骂。骂到第四家保长宫直家,其妻子却是个厉害角色:“宫直的老婆顾氏,绰号叫是‘蛇太君,极高的个身量,极肥极大的个身材,极大的两只小脚,胳膊有汉子的腿粗,十个指头有小孩子的胳膊大。每常挑着一担水,或时抗着六斗七斗粮食,就如当顽的一般。专常借人家磨使,他两扇磨一齐掇着径走。”素姐在她门前骂了一会,顾氏从家中从容走出来,假意向素姐拉手赔礼,实则手上使劲掐捏,疼的素姐打滚求饶,落荒而逃。顾氏身形、性格及力气直接就是复制的《水浒传》中的顾大嫂,甚至作者连新姓名也索性不起,直接就让她姓顾,在回目中称她为“顾大嫂”。

四、《醒》在主题方面受到《水浒传》的启发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醒》是世情小说,两者差异悬殊,但后者的主题还是可以看到受到《水浒传》的一些启发。

《醒》数次提到《水浒传》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女性,而尤以顾大嫂为多,甚至还有将小说人物直接称顾大嫂者,这是因为悍妻和惧内是《醒》的主题,而在西周生看来,梁山三女将,尤其是是顾大嫂,就是标准的悍妇。

顾大嫂在《水浒传》中出场,是因为其表弟登云山猎户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兄弟二人被陷害一事。兄弟俩射杀了危害乡里的老虎,被毛太公父子陷害入狱,充任小牢子的铁叫子乐和将此事告知顾大嫂、孙新夫妻。夫妇二人请来了登云山的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叔侄,胁迫大伯子登州兵马提辖病尉迟孙立跟自己站到一起,劫狱救出了解珍、解宝,八条好汉一起投奔梁山。这位顾大嫂有几个鲜明的“悍妇”的个性特征,有“女版鲁智深”之誉。

首先是功夫了得。她“眉眼粗大,胖面肥腰”,颇有力气,“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丈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他”。其次,脾气火爆。“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当然,这只是概括性描述,事实上书中并没有顾大嫂打老公、打庄客的具体事例。再次,敢于忤逆尊长。她邀请大伯子孙立一起参加劫狱活动,见孙立稍有犹豫,便拔出双刀威胁道:“既是伯伯不肯,我今日便和伯伯并个你死我活。”令人诧异。最后,行事果断。得知解珍、解宝被陷害入狱,她提出当晚就劫狱营救。邹渊、邹润来了后,相商事成后一起投梁山泊去,她说“最好!有一个不去的,我便乱刀戳死他!”

虽然长相、力气、武艺不同,但顾大嫂的什么打老公、敲庄客腿、忤逆尊长等等,薛素姐都干过。就是这力气、武艺,素姐自然难以企及顾大嫂,但因为敢于出手,无所顾忌,表现也不俗,“丢丢秀秀的个美人,谁知那手就合木头一般,打的那狄希陈半边脸就似那猴腚一般通红,发面馍馍一般暄肿”(第48回)。狄希陈也曾试图占上风,要拿鞭子抽素姐,但“倒没打的他成,被他夺在手内,一把手采倒在地,使腚坐着头,从上往下鞭打”(第48回),从此成了斗败的鸡,只能逆来顺受了。其他如打张茂实、杜乡约等,都展现了凶悍的打架实力。

纵观历史上有记载或者杂剧、传说中的悍妇,即如苏东坡的好友陈慥之妻(狄希陈号友苏,其名、号即源于此典故),其作为悍妇标志的事迹都只有寥寥几件,更准确的说是因妒而悍的妒妇,而像素姐这样花样层出不穷凌辱虐打丈夫,一言不合连公婆、父亲、兄弟、乡邻、名士都敢出言语、动手者十分罕见,只有顾大嫂差可比拟。所以,《醒》在塑造悍妇形象时,或多或少受了《水浒传》的一些启发。

五、《醒》在结构上受到《水浒传》的影响

关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讨论很多,其中阳健雄、萧相恺提出“环环相扣、单人单线连续穿接的形式来结构的方式” [8]204-217,石昌渝提出连缀式结构论 [9]339,吴志达提出“连环钩锁、条块串联的构架形式” [10]100-108。表达不同,实质一样,都是指前七十回结构上的特点,就是“一人有一人之传,一传有一篇之文” [7]262,以逼上梁山为主线,先讲某一个好汉的故事,形成一个板块(或者说一个单元),到其结尾,另一个好汉出现,笔锋一转,又开始后一个好汉的故事。在每一个好汉的小传中,都有一些好汉作为次要人物出场。许多个板块环环相扣,单线连缀,直到第70回108将梁山大聚义。如第2、3回是史进传,牵连出朱武、杨春、陈达等好汉出场;第3至7回鲁智深传,牵连出李忠、周通出场;第7至11回林冲传,柴进、朱贵、王伦、杜迁、宋万等人出场;第12、13、16、17回杨志传,索超、曹正等出场;第14、15、18、19、20回是晁盖、吴用八人合传;第23至32回被称为“武十回”,为武松传,张青、孙二娘、施恩、孔明、孔亮等出场,等。每个人的传或几个人的合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而无割裂之感” [11]。《儒林外史》《镜花缘》都套用了这种创作模式,本文将其称作为“连环钩锁”的结构模式。

《醒》比之于早于它成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这四大奇书,结构最为复杂,讨论最多。其中黄三平提出“树形结构”论 [12]124-127,周奎生提出“情节结构中双坐标体系” [13]37-40,夏薇提出初始的“牛排式”结构与网状结构的结构论 [14]177,段江丽提出在果报的大框架下,由晁源与狄希陈的两世姻缘故事等四个层次为构件构成的有机整体论 [15]202-203,都为其合理性进行解读。但诟病之声也不少,且不无道理,如吴延生批评道:“我们在肯定其应有之价值的基础上也应该有勇气直面文本本身,清醒地认识并承认《醒世姻缘传》并非精巧、成熟的小说,‘在艺术成就上不及明清五大奇书,其叙事上的拙劣在于其对于话本小說的承袭和对传统章回小说的背离——长篇短篇化、章回话本化。” [16]191-204

无论怎么表述,事实上都看清《醒》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黄三平提出的“树形结构”,或者夏薇提出的“牛排式”结构与网状结构。前者认为,小说在犹如大树主干的故事主框架内,像枝叶一样延伸出许多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物故事。后者认为,小说在犹如牛排主骨的主框架内,像牛排次骨一样延伸出许多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短者只有几十个字(如第27回张南轩的故事),长者达3万余字(如汪为露的故事),相当于《水浒传》中的某人之传。这些故事偏离了小说两世姻缘以及悍妻、惧内的主题,只是因为其主角与小说的主要人物如晁源父子、晁夫人、狄希陈父子等有亲戚、师生、朋友、主仆、同乡等关系而被铺陈讲述,成为小说的构成部分。《醒·凡例》曰,“此书……乍视之有支离烦杂之病,细观之前后钩锁,彼此照应”,所以本文用“前后钩锁”一语,将这种结构模式也称为“连环钩锁”。当然,《凡例》中的“钩锁”指的是《醒》在整体结构上前后照应,各个部分有机联系之意,而非微枝叶或次骨这样的微结构上的“连环钩锁”。

下面举两例剖析这种结构模式。

第一个例子是汪为露的故事。小说以汪为露与狄希陈的师生关系为契机,几乎以第35、39两整回描写他丧失师德、霸占邻居界墙等种种恶行,以及由此而受到的得恶疾死亡、尸身遭雷殛、遗孀改嫁被欺凌者等报应。第41、42回,话题又回到汪为露,但此时汪已死,故事的主角和抨击对象成了汪的遗孀魏氏和受汪为露欺辱的邻居侯小槐。作者认为汪为露固然可恶,活该受到报应,但魏氏将汪生前所聚财富转移,又在汪出殡之日,在坟头上公然脱了丧服换上婚服,改嫁给侯小槐,也有失妇德;侯小槐娶了汪为露的遗孀,得了汪为露的遗产,又廉价购得汪的房产,不但不感恩,还将此视为对汪的报复,将死者肆意谩骂,也实在恶劣。所以作者又设置了对此二人的果报情节,让狐精冒汪为露阴魂霸占魏氏、侯小槐娶魏氏被传“得了横财”而被各级官吏惦记,敲诈勒索且被强迫花钱纳监。汪为露的故事与小说主题关系不大,但汪好歹还是狄希陈的老师,与狄父也还有些矛盾纠葛,写其故事似无不可,但魏氏、侯小槐就与小说主角没什么关系了。小说由狄家到汪为露、由汪为露到魏氏、侯小槐,在人物出场关系上形成连环钩锁,描写范围逐渐延伸,形成将近两万字的一个单元(或者说板块),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小说借此将批判的范围突破惧内和悍妇主题,扩展到师生、邻里等伦理关系。当然,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坏人作恶受到报应、坏人成为受害者、害人者又受到新的报应这样一个连环报应的隐性叙事模式。

第二个例子是银匠童七的故事。童七是童寄姐的父亲,童寄姐由前22回中晁源的妻子计氏转世而来,是向由晁源转世而来的狄希陈报仇的,是一个重要人物,从这个关系看,童七不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但实际上,他与狄家交集不多。狄希陈第一次进京坐监,租住童七家的房屋,但这一时期童七常在银匠铺里忙,很少出场,与狄家往还应酬出面的都是童七的妻子童奶奶。数年之后,狄希陈第二次进京坐监,童七早已是银铺倒闭,且因受所承包的给大象供应草料的工作之累而自缢身亡了。所以童七实际上是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一笔带过就可,但小说仍然以第71、72整整两回的篇幅来讲他的故事。这段故事固然突出了童奶奶有见识、精明能干的个性特征,也抨击了童七违背职业道德,打制乌银掺假严重,因此而受到银匠铺倒闭等一系列报应,同时还揭露了太监和厂卫权势之大和户部官吏贪弊之狠,但是整个故事的主旨却不过是说明“谁知这造化低来的时候,凡事不由你计较”这样一个凡事由命不由人的与小说主题关系疏远的普通道理。小说因写童寄姐而依次带出童奶奶、童七、童七的父亲、老陈公公、小陈公公、宋主事等一系列人物故事,可以说是连环钩锁的叙事方式。

这样的叙事方式,《醒》中运用极多,篇幅较大者还有第36回沈裁缝败家卖女、第35回晁氏家族欺绝户、第54回尤厨子欺心遭雷劈、第82回刘振白敲诈勒索害人害己、第88回吕厨子配死高邮、第99回郭将军奉旨赐还等,是其重要的创作模式。

从《醒》的叙述来看,除了《水浒传》,作者对《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小说也相当熟悉,而且都对《醒》的创作产生影响,浦安迪就说:“修辞方面,我们发现《醒世姻缘传》几乎使用了通俗小说形式的所有传统。” [17]311但《醒》的连环钩锁的叙事模式,既不同于《三国演义》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纵横编织的结构,也不同于《西游记》以取经为主线、众多相对独立的故事为珠的“金线贯珠”的结构,更不同于《金瓶梅》的网状结构,最为相似的,就是《水浒传》前70回连环钩锁的叙事模式。所以笔者认为,这就是借鉴《水浒传》写作模式的结果。所不同的,第一,《水浒传》统摄众多个人故事的方式是百川汇海,是向心的,而《醒》则相当于从大树的主干上生长出去的枝叶,或者说是从主渠道上分流出许多支流,是离心的;第二,《水浒传》中以连环钩锁模式作为前七十回之最主要结构,是宏观上的,而在《醒》中則只是微结构,主线是晁源、狄希陈之两世姻缘的故事;其三,《水浒传》的连环钩锁是行文中在形式上直接连接,而《醒》则有些表现为形散神不散,行文上并不连贯,如汪为露传就分散在第35回、第39回、第41至42回三个部分。

《醒》字数长达84万字,篇幅恢弘,原因之一就是运用了上述两种连环钩锁的创作模式,衍生出了有许多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物故事充实了内容和篇幅。对小说的叙事艺术来说,这些“枝叶”“次骨”并无裨益,甚至是一种伤害,“长篇短篇化,章回话本化” [16]191-204(也有不同意见,如夏薇将其解释为对狄希陈“生存大环境所做的系统描述” [14]178,“这些讲述了与主线人物有关联的次要或又次要人物的小故事为更明确体现小说主旨提供了很有帮助的提示” [14]178),但是从反映现实的“史料”价值来看,正是它们(加上西周生近乎写日记的认真细致、写实的创作态度)使小说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描写了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承载了作者对所有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小说成为一幅反映明末清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家庭的全景式画卷,成了徐志摩所谓的“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一幅大气磅礴一气到底的《长江万里图》” [18]序,也配得上胡适的赞誉:“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教育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经济史(如粮食价格、如灾荒、如捐官价格等等)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苦痛、宗教生活的学者,也必定要研究这部书。” [19]63也正因为此,小说的思想价值也突破了两世孽缘、悍妻、惧内等普通甚至平庸的主题的局限,冲出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得以极大的提升,作者幽默、得心应手的文学表现手法也得以尽情展露,小说的艺术性也得以提高。

六、总结

《水浒传》对《醒》的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西周生创作《醒》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水浒传》元素,如使用了许多出自《水浒传》的俗典,提到《水浒传》书名,有些故事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有《水浒传》的影子,以顾大嫂性格特征强化“悍妻”主题,在结构上借鉴了《水浒传》连环钩锁的叙事模式等。《醒》也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水浒传》故事通过评书、戏剧以及人们互相之间的讲述,在县城、村镇中广泛流传,成为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平生事迹家喻户晓,在平时的讲话中时常援引《水浒传》的俗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人对物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M]//易竹贤,辑.胡适文集5·胡适文存四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

社,1987.

[2]张同胜.略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诙谐”[J].现代语文,2010,(11).

[3]甄飒飒.《醒世姻缘传》中“俗典"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J].求是学刊,2015,(2).

[4]施耐庵,罗贯中,著.容与堂本水浒传[M].凌赓,恒鹤,刁宁,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4.

[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阳健雄,萧相恺.《水浒》情节结构刍议[J].水浒争鸣,1982,第1辑.

[9]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

[10]吴志达:《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

[11]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J].文艺报,1956,(2).

[12]黄三平.论《醒世姻缘传》的树形结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3]周奎生.试析《醒世姻缘传》情节结构中的双坐标体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2).

[14]夏薇.《醒世姻缘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段江丽.《醒世姻缘传》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6]吴延生.断裂的叙事:《醒世姻缘传》之长篇章回短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2,(1).

[17]浦安迪.逐出乐园之后:《醒世姻缘传》与十七世纪中国小说[C]//乐黛云.北美中国古典文

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8]徐志摩.醒世姻缘传·序[M]//醒世姻缘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胡适.胡适精品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Study on Water Margin Elements in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

FENG Ga-cai 1  DOU Kai-hu 2

(1.Agronomy College,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einan 714026,China; 2.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Water Margin elements in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 For example, many popular allusion from Water Margin stories are used,the name of the novel,Water Marginis metioned,some similar plots and characters are similar to it,a fiery womon whose name is Gu Dasao in Water Margin is witten in it to give prominence its fiery wife them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mode of Water Margin is adopted,etc. Whereas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 mirrors that Water Margin is very popular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by story review,Chinese drama and story telling after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o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tories of the  novel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stories of the caracters in it are widely known,and are used as popular allusion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view of caracters.

Key Words: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Xingshi Yinyuan Zhuan); Water Margin;structure model;Chinese Drama;popular allusion

(責任编辑:李汉举)

收稿日期:2021-03-17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现存明清杂剧文献版本考”(20XTQ003)

作者简介:冯尕才(1968- ),男,甘肃宕昌人。博士,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林业史、园林史、元明清小说;窦开虎(1976- ),男,甘肃古浪人。博士,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元明清文学、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水浒传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醒世姻缘传》清人薛景泰批语辑考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论析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