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微电影创作教学实践研究

2021-12-08徐宜红

文理导航 2021年3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摘 要】实施微电影创作教学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立足于自主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校园教学实践,从校园微电影创作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实践反思、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索,着力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校园微电影;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

在“微时代”来临的大环境下,社会潮流在变换,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走,新课程标准也不断的在催促着教育应该面向新思维、新形式的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形式和理念当中。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微影像文化,助力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形成的实践教学的创新,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微电影是其最合适的载体之一。

就形式而言,微电影制作需要掌握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表演、剪辑、音效等技术,是一项综合艺术形式,它符合核心素养下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要求。从内容上看,微电影具有故事简短、主题明确的特性,符合现代中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其题材可大可小,便于把控。此外,其“微时长”“微制作”“微周期”及多元播放平台的特点,使其创作的客观条件在现代城市学生中较易满足:“微制作”让学生有机会尽情释放自己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才华,“微时长”能恰当满足教学进程的安排和避免学生自主时间少的限制,“微周期”则能够让学生学完知识之后迅速进行实践并且得到教师的指点修正。

微电影的教学内容和创作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艺术课标的要求,操作性强,具备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的条件,微电影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中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新载体,对中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一、坚定主题,探究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

(一)明确创作主题,坚定方向指引

本校园微电影课程实践的目的在于带领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他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该主题的教学载体,校园微电影创作必须服从本课程的特别属性,在学生创作之前明确该主题意识。

(二)強调内容为王,紧密贴合主题

校园微电影的实践方式远离了理论灌输的单调枯燥,学生们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记录社会现实,表达思想和感受。同时,微电影课程的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探究和提升,其制作必须要遵从教学大纲,与主题内容契合,强调内容为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点融入微电影的剧情中。

(三)鼓励原创,作品评价突出创意至上

由于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本来自家庭、校园、书本或者网络,较缺乏对生活、人生的切身感受,他们创作的作品容易出现题材扎堆、情节雷同、表现手段单一、创作套路化等问题。在分析创作要领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模仿中学习,积极分析优秀作品创意特点,还要鼓励原创,在评价中坚持创意至上的原则。这样一来,不仅能使作品的立意得到更鲜活的体现,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锻炼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在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主题的创作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系统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微电影大致为七个步骤:成立创作团队、剧本写作、分镜头脚本创作、角色选定、拍摄、剪辑、后期特效的制作。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去探索、实践,他们不仅要挖掘有意义的故事,还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在拍摄过程中研究拍摄技法、营造画面、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因此,本课程设置如下:微电影类型、剧本创作、摄像基础、剪辑基础、摄影基础、画面营造、影视音乐、优秀作品品鉴等,做好专业知识的铺垫。强调剧本创作教学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视觉教学渗透美术专业知识如摄影学、摄像学、构图学、色彩学等,剪辑强调以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为依据要求音画节奏注重剧情、情感发展等要求。结合优秀影视作品进行强化分析,理论加实践,确保实践过程既能让学生动脑,更能让学生动身。学生投入表演,参与拍摄,一起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综合创作能力。

(二)发挥老师指引作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素养内涵的自主探究意识

微电影的主题选择应清晰明确,要求以小见大。运用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行引导,在寻找思路、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关论文,指引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缩小探寻范围,发现身边的相关小事物如一餐一饭、一事一物等。引导地处广州的学生选择早茶、茶道、建筑、粤语、习俗、武术、人物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去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探究其形式中所体现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强调团队创作,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微电影创作流程集合了美术、摄影、音乐、灯光、剪辑等几十种专业技术门类,是一项非常综合的艺术门类,它不是封闭单一知识系统的再现,而是不断的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探究、掌握和运用所涉及的创作元素;在过程中,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判断和处理,提出并解决问题,如在题材中主题精神的提取,故事内容不够时的借鉴、拍摄期设备不足时的替代、素材不利于剪辑时的修改或删减等。整个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与想象力,适应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当然,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难以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因而团队合作尤为重要。各成员按专长和兴趣分工,协力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专项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创作中的挑战,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本就是一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四)凸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素养

校园微电影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进而自主完成的一项实践活动,本课程的主题特性决定了全校学生必须全员参与,他们是活动的主角。微电影创作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五)课程强调艺术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在于运用科学的、多元化的上课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微电影课程中,剧本侧重发现生活的美,摄像摄影致力于形式美,剪辑强调结构美,镜头营造重在视觉美,声音提升情感美。从优秀作品中分析、感受美,从镜头组合中创造美,每一堂课都是为学生作品的故事美、情感美、艺术美的创造作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亲身感受美,探索美,进而创作美,在不知不觉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辨别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六)积极互动评价,促进全员传统文化素养的升华

在课堂中组织微电影作品展演观摩、师生点评,在校园重大节日举行优秀微电影展播、评选、颁奖活动,在学校公众号和网络媒体平台上投放学生优秀作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间的各种互动反馈和对主题的探讨可以促进拍摄技艺的交流,互动可以拓宽思路、启发了思考,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加强学生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为主题的校园微电影创作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有10年微电影教学经验的学校数据统计(图1)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强。对学生的基础调查显示(如图2):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等都有一定的提升,这些成果不仅达到了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与校本特色课程要求相吻合,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丰富了校园教学形式。

各项良性反馈均证明校园微电影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创作手段是可行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主题的微电影课程走进高中美术课堂是有效手段,它在实践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景荣.高中微电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J].江苏高职教育,2019(3):47-51.

[2]徐宜红.微电影——高中美术教学的新载体[J].教育教学研究,2019(3):73.

(基金:201911948 广州市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融汇传统文化素养的微电影教学课程研究》)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