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2021-12-07王鑫钰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赋权实务团体

王鑫钰

第一部分:什么是赋权

赋权理论是社会工作理论学习过程和实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很多时候赋权往往被认为是个体的行为,但是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赋权是通过唤醒个体的权力意识,再通过扩大同一被赋权群体的数量,从而推动一个社会的环境的改变。社会工作者想要去改变社会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尤其是穷人的赋权行动是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话题。书中提到从事社区为基础、本土化、非专业化改造。或者试图以新的计划来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或者有效地处理个人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这些都可能要面对社会中的剥削能力,而这些势力对于意图改变他们的政策或作为的任何行动,不是无动于衷,就是积极表现敌意。在许多过年中,自助和自我照顾取代不存在的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而不是弥补现有服务的不足。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赋权本身的过程就包含有政治性,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就是说本身我们是拥有某些改造社会,推动社会更好发展的权力的,而如何运用,怎样运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将这些陈述摆在一起,赋权可以被定义成:个体、团体和社群掌管其情况、行使其权力并达成自身目的的能力,以及个别和集体地,能够借此帮助自己和他人将生命的品质提高到最大限度的过程。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们需要赋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需要被赋权的人群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因为他们自身无论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导致他们对一些负面评价的抵御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他们比一些人更快接受这些负面评价,从而造成自己失去了某些权力,造成了个人的无力感。无力感也不仅仅可以用来分析个体,而且可以上升到群体社区层面,群体社区的无力感可以被定义为无法使用资源来实现集体目标。而赋权的最终目的也是让案主明白自己的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自己是有能力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社会工作者是自己在改变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到案主结束服务后,他都能在以后遇到问题后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从而达到一个真正的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对“参与”和“介入”进行区分。参与指整个连续过程中针对介入那个阶段。在参与过程中,人们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有比较大的选择,行使比较多的权力,并且对于决策与管理有重大的贡献。这意味着,参与大概就是进行中的赋权,而介入有一些比较不密集的形式,像只有一次性的、偶尔的咨询,可能是象征性的、反赋权的。介入指参与程度有别的整个连续过程。从一次性的咨询,经过平等的伙伴关系,到最后掌管自己的命运。

书中提到赋权在实践过程中有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和社区赋权与政治体系赋权。

首先是自我赋权,书中提到,自我赋权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方面,自我赋权也常用于反压迫实践。书中提到的南苏丹妇女关怀组织就是通过对女性进行自我赋权而增强女性的发展能力。通过阅读,笔者个人对自我赋权的理解是更能够表现出Solomon的观点,无论是女性、残疾人等在书中有提起的案例,自我赋权都能够进行一个很好的解释,而她们的无力感也是来自于社会对其的负面评价。为什么赋权理论在女性反压迫实践中运用这么广泛,主要还是因为在世界中的很多国家,女性由于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让她们从出生就默认为自己是无法拥有教育、工作的权利,也不会去争取,即使有不满,也最终会屈服。同样,残疾人也是,由于他们先天或后天造成的残疾,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是区别于“正常人”的,但是所谓正常人的标准是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或者社会大环境,而对“正常人”下了定义,从而增加了自身的无力感,这种所谓的社会评价或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所谓的经验,是在赋权过程中的不平等因素。像这种存在于个人处境中的不平等情况可能并不是显而易见,因此在赋权的过程中,处理不平等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就像书中提到的,歧视可能会导致残疾人或者妇女群体中的其他人排斥在一些活动之外,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在一些讨论组。促进讨论的引导者钟爱于非残疾人和男人。即使男性群体在学习环境中会得到比平均值还要高的关注,其行为举止也要比女性表现的更果断、更自信。对女性而言,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挑战这种失衡相当重要。这也让我尝尝想起大家对某些事情的评价,例如同样的考试中,如果男性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家往往会给予这位男性以“天赋”“聪明”等相關评价,但是如果女性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家往往会给予“勤奋”“努力”等相关评价。听起来都是正面的评价,但是在当事人身上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男性也往往因为获得这些评价而更加自信,女性往往会因为这些评价而更想证明自己除了努力也有天赋。生活中的这些差别无法避免,所以自我赋权的意义我认为是协助受助者以一个更加健康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差别,不要因为社会上的负面评价而阻碍了自我的发展,这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利用自信完成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从而获得反思性的思考和观点的转变。

个体赋权区别于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是指,赋权个体及赋权实践者为他人进行的他人赋权者赋权实践者与他人一起努力来使得他人获得赋权,常用于家庭赋权。而在此赋权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可能有社会因素:结构性的不平等。如果无法减轻,就会成为阻碍被赋权者未来行动的脚本。个体赋权中心理因素也是阻碍原因之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习得性无助”,是指在考虑到先前失败经历时,使人们无法看到应对一个新挑战的着力点,即使处境完全不同,有时也只是与先前处境有一点相似性,也会令人感到无助。如果不应对挑战,“无助的个体最后就会放弃并且一蹶不振”。

团体赋权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也很常见,就像书中所提到的治疗团体所采用的戏剧治疗的方法本来就具有赋权的性质。团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团体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到团体中,并且可能激发出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但是在团体赋权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可能会使团体中的某些成员产生依赖性或者是某些被污名化的团体如艾滋病人团体,得不到有效支持,抑或是一些老年团体由于成员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以企及”,无法进行团体赋权。

组织赋权中要注意参与组织文化的四种形式。以咨询为中心的文化形式,具有接受服务使用者和照料者的建议和一次性咨询,服务使用者和照料者不能持续参与的特点。以参与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特点有;参照持续的投入作决策;由工作人員决定参与的条件;由工作人员决定和掌握参与的重点和焦点。以人为中心的的文化形式的特点有,以服务使用者和照料者的经验和看法为起点;按照这些观点规划组织的服务。以改变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特点是,以服务使用者和照料者的经验和看法为起点;这些观点回对组织的工作产生影响,包括组织结构的改变。在组织赋权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组织更加有机化,组织赋权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越成功,越能够维持自己的组织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

在社区赋权于政治体系赋权中提到,社区赋权常常用来使社区的居民互助、提升他们的批判意识发展民众的技巧与信心,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抑或是将赋权运用于社区教育和结构性社会问题的处理。社区能力的培育也是社区赋权的重要方面,通过社区能力的培育,形成居民自治组织,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的发展。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赋权实践必须与民众所生活的社会纬度、政治纬度以及个体纬度相结合,以便让赋权实践与包容、参与以及社会正义相结合。

第三部分 赋权与社会工作实务

在读完整本书后,这让我想起在我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项目,将赋权理论与实务很好的结合,可以给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启发。

书中也有提到,团体赋权的过程包括开始、持续、发展的阶段,在一些社工机构举办的烧伤病友会等活动也很好的契合了这些阶段。从烧伤康复者的“被动到主动”阶段,同心缘会组织线上分享,线下病友沙龙聚会等活动,鼓励康复者们分享与交流心得,或者让已完全康复的烧伤患者展示效果,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锻炼。在持续阶段,从治疗到抗疤、康复锻炼,烧伤康复者身体上长期伴随着剧烈疼痛和痒。每天的康复任务也都机械而枯燥,很多康复者度过这一阶段后都会视之前的经历是折磨、苦难、对自我的评价也随之降低。将有意愿的康复者吸收为病友志愿者,通过参与病区探访、大型公益活动的经历,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自身的“苦难”的意义:对其他烧伤患者而言是珍贵的指导经验,对社会而言则是正能量传递的直接体现,最终令烧伤康复者们通过志愿活动完成自我接纳。在发展阶段,则是将烧伤康复志愿者发展为互助会骨干,一方面吸收与挑选有意愿且有一定能力的病友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成为互助骨干;另一面链接学校、街道、意愿等不同组织资源,让互助会骨干完成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宣讲教育等等任务,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模拟社会劳动状态协助适应社会融入。为烧伤康复者激发潜能发展综合能力最终成为社会劳动者。

在我们的学习和实务过程中,无论是赋权理论还是其他,我们都需要去认真学习并且思考。在我实习的医院,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血液病的患儿,他们在经过长期治疗后,重新回到校园,接触到社会环境,因为年纪小,很容易重新适应,但是很多成年人却做不到这样,但是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实务过程中的理论使用也需要因人而异。

猜你喜欢

赋权实务团体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居住权登记 实务分析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问题、策略与走向研究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