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

2021-12-07邢雅楠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院校

邢雅楠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社会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日益成为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挑战和困难。目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关注发展型贫困人群,深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2020年5月21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到财政部、教育部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一是增加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名额,二是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三是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1]。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是一项关爱青年人发展的惠民工程,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但是在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贫困生认定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贫困生越来越多,如何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身份认定,进而充分有效地使用好资助经费,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问题。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的一般流程为:学生个人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班主任审核材料,班级进行民主评议,校(院)公示等。这些操作环节看似严谨细致,但存在一些漏洞。比如:学生个人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如果是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特困职工子女、孤儿、烈士子女等都有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但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贫困生”聚集到一个地区一个班级去判定身份,这个标准就很难把握;还有一些一般困难家庭的学生,仅凭他们自己填写的父母收入情况等信息,班主任是无法客观地去初审材料的;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中申请贫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有的班级甚至会出现超过半数的人申请,那么班级成立的非贫困生民主评议小组的评议结果有时就不具代表性,甚至在一些投票环节会出现票数分散、评议无效的情况。

2.资助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各类高校的资助工作队伍基本上都是由学工资助管理部门人员、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党组织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专兼结合的形式构成。由于资助工作面对的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各个环节所需负责开展工作的人员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学工部门工作人员掌握一线政策和数据,他们需要快速、精准地“上情下达”,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具体工作。但是在这支队伍里,有的是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有的是年轻的助学专项工作辅导员,他们缺乏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好地领会国家及学校资助工作相关政策和要求,在工作中出现认定环节缺失、漏评错评、公示出现异议等问题;学工部门专项工作人员因缺乏一线学生工作管理经验,有时机械性地布置工作,导致各二级学院工作开展压力大、效率低、问题多。此外,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政策性和时效性强,基本上每学年的工作要求都会变化,每年的生源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就对资助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职精通业务、兼职熟悉专业的专业化、研究型队伍。

3.助困与育人功能未能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困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性资助,还应该对贫困生的心理、情感、精神等多方面进行持续性关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对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见效明显,但对于贫困生的思想发展、情感变化、成人成才、能力提升等则成效不大。调查和研究表明,一些贫困生自卑、敏感、悲观,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情怀,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没有信心,没有明确的就业求职规划等,也就是说资助工作最深层的育人功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在情感、社交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需要被关怀、被尊重,需要通过丰富的社会交往和人生历练实现自我,而这些仅以简单的经济资助是无法实现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资助管理工作平台,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源构成上与本科院校不同,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2]。因此,需要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体系,增强资助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1.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

(1)引进学生工作管理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贫困生认定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学生前往生源地民政部门进行贫困家庭信息的审核和盖章,现在为了方便学生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也可由学生所在街道(村委)进行信息审核,再由学生开学报到后将纸质表格交由班主任进行资格初审。可见传统认定方法耗时长、可信度低、效果不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政务部门也都有成熟完备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将多方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实行“全网互联”。

学生在系统中填写相关申请信息,生源地政务部门在系统中进行网上确认;待政务部门审核通过后,学生再进入系统完善其他相关信息,如学业成绩、勤工助学情况、兼职经历、在校期间任职情况、所获荣誉及奖项等,以供班主任进行审核确认;系统根据学生的信息指标确定基本分值,待班主任确认完毕后,班级非贫困生进入系统进行民主评议打分,待班级评议结束后形成个人最终得分和排名。在整个申请及审核过程中,学生在电脑上填写,无需在班会课等公众场合进行自我陈述,这对于性格内向、情绪敏感的学生而言更适合。此外,利用系统进行前期的信息确认、中期的审核评议以及后期的公示等工作,方便快捷,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大加快了工作速度,且信息完整、公开,工作流程严谨,切实保证了工作质量。

(2)创建和更新数据库。在引进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还要创建数据库并持续更新,对在籍贫困生进行动态考核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信息,加入学业成绩、在校期间任职情况、参与校院活动情况、勤工助学经历、兼职打工收入、每月生活消费等数据,每学年有针对性地发放助学金。

对于低年级贫困生,应侧重经济帮扶,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还不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勤工助学岗位或兼职打工机会。对于高年级贫困生,应注重思想引导、情感激励,对他们而言,一个满意的顶岗实习岗位、一项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份即将实现经济独立的信心,也许比每年数千元的助学金更吸引人。对于生活消费逐月增加的贫困生要及时预警并了解情况,如果该生存在提前消费、瞒报信息等情况,应停止对其继续资助,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自己规划生活。对于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应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各级奖学金的申报,给予他们发光发热的平台,培养他们心怀感恩、团结同学、乐于奉献的品质,自主自发地将资助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2.加强资助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1)提高专项工作能力。资助管理工作者要具有准确判断信息、敏锐发现问题、熟练掌握政策、有效开展心理疏导等能力。针对学生提交的申请信息,资助管理工作者应能第一时间准确判断,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生活消费状况等把好第一关,不让一人“浑水摸鱼”;在资助过程中,如果贫困生在学习守纪、生活交友、家庭情况等方面发生变化,资助管理工作者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约谈学生,深入了解情况;对于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政策、学校资助工作具体要求,资助管理工作者要了然于心,做到面对学生“有问能答、答必详实”,不能互相踢皮球,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各个部门去找去问,延误申报时机;对于情感、精神受挫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者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快速走出情绪低谷。而这些工作需要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顶层设计、强力推动,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真正提升资助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

(2)加强工作交流和互动。每学期定时开展资助工作沙龙,学工部门人员、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就阶段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经验交流,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好的经验互相借鉴,加强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资助管理工作者也需要有一个平台进行心理调节和情绪发泄,因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也会对他们造成精神困扰,也需要通过沟通排解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以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此外,还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多和兄弟院校开展互动,拓展工作交流平台,不断丰富创新符合本校实际的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如此加强互动,以老带新、专兼结合,定能保证资助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力,不断提高学校资助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为学生助困筑梦的能力。

(3)建设研究型资助管理工作队伍。贫困生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经济帮扶,还需要精神激励和生活指引,因此,资助管理工作者不能把重点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要时常低头思考、认真总结,把日常工作经验和方法凝练成理论成果,提升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背景的资助管理工作者,引进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学校资助管理相关工作,建设一支研究型资助管理工作队伍,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管理,确保资助育人时时进行、处处有效。

3.实行发展型资助,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发展型资助是指通过资金扶持、心理辅导等无偿资金援助,以及劳动得到报酬、实践提升能力等有偿助学帮扶基本途径,以维护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优化资助效能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的资助体系[3]。它不同于传统的资助帮扶,重点在于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受助主体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

(1)思想引导。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也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制度的自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要活用“第二课堂”,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兼职等多种渠道对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和感恩情怀。

(2)人文关怀。要全面跟踪和关注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社交、工作、家庭等情况,发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建立“1+1”联系帮扶制度,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固定的帮扶教师和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将贫困生的点滴变化记录在册,形成个人成长手册。对于家庭离校较近的贫困生,学校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师生对贫困家庭进行实地走访,送去关爱和温暖;对于地处偏远的贫困生,学校可联系当地扶贫、资助部门等,利用视频见面、寄送物资等远程媒介进行慰问。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要定时对贫困生进行访谈,通过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

(3)能力帮扶。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力度较弱,导致他们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出现自卑、压抑、敏感、多疑等问题,在大学群体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不自信、不开朗等,致使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抗挫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进而影响到他们个人的求职就业和独立生存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还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能力帮扶,通过课程教育、主题活动、校企合作实践等,加强对贫困生社交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求职能力的锻炼,避免他们由经济困难演变成学业困难、心理困难或就业困难。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品格塑造,引导他们励志成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充分彰显高职院校人文关怀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工作理念;有利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快速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在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流程、资助管理工作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有效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