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1-12-07王曙东赵菊梅贲能军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工匠院校

王曙东,赵菊梅,贲能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以下简称“百万扩招”)。随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制定招生方案并组织招生,9月第一批生源陆续报到入学。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百万扩招”生源的特殊性加剧了高职院校原本就存在的生源多元化的突出问题;同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此外,我国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变革的发展时期,完整的在线教学体系尚未成熟。多重复杂因素给“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革新、课程的架构与重整、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完善等,这一人才培养链面临快速发展和螺旋上升的迫切要求。如何在新的背景及条件下,将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培养融入高职教育,对整个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意义

1.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内部矛盾亟需解决

一方面,我国正面临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领域工作技术技能迭代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的技术型工匠失去发展需求,很多大中型企业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不得不采取一定措施,牺牲老员工的利益甚至辞退多年从业者,聘用年轻员工;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在强调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大潮下,企业在聘用和培养人才方面更趋谨慎,专业背景和学历水平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因受限于家庭、现有职业、全日制教育制度等复杂因素,需要进行学历和专业提升的人员无法获得充足的条件。行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跨界复合人才的需求与员工现有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矛盾,以及人民希望提升学历、拓宽就业渠道,但难以适应全日制教育制度的矛盾横亘于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并凸显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有效解决了这些矛盾,是我国当前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2.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全日制再教育不仅可以拓宽专业领域晋升的途径,而且也会成为再就业的敲门砖。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以个人的意愿而转移,对民众而言,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晋升或职业重设或许不可避免,人们需要更多可靠的选择机会,而这些机会的获得和学历提升、专业背景改变密切相关。“百万扩招”放宽了入学条件和标准,改革了传统的全日制教学制度,有效缓解了行业发展和人民职业发展的内部矛盾,解决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难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人文意义。

二、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1.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工匠精神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业、制造业领域发展迁移,其内涵也在不断地革新。很多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析[3],但目前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精益求精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爱岗敬业、严谨认真和执着坚守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构成。而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构成为内容,以贯穿专业课程体系的行动导向普适性程式为方法,以引领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为宗旨,以内化为受教育者信念和行为为目标的专业素养、职业态度和价值追求的养成教育。专业成才和精神成才的统一是发展的成才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被职业院校所倡导。然而,一种精神的培养与塑造绝不是几场演讲或几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它一定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需要有萌芽,有持续的演练、增强,才能达到内化和统一。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相同或相似的程式对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构成进行反复演练和增强,逐步将工匠精神变成一种方法和习惯,达到内化于心、知行合一的境界。这样的培养路径才能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血脉,成为终身受用的财富。

2.“百万扩招”背景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提升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因。现实世界受到人们精神世界的驱动而产生生产力,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振兴离不开人民高阶的精神动力。重拾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是当前我国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是提升中华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因,是我国在国际上保持重要地位的重要保障。

(2)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百万扩招”学生生源和应届生生源不同,他们大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但同时又是最容易成为企业升级发展瓶颈的群体。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科学管理执行力大有裨益,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形成团结奋进、创新求精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较强的助推作用。

(3)技术技能人才个人发展的价值追求。绝大部分真正加入到“百万扩招”计划中的学生都对全日制学历提升教育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他们普遍希望通过宝贵的教育机会,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认知和价值,使自己在下一阶段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多的提升和选择机会,使自己的人生有更丰富理想的收获。因为“百万扩招”学生来自生产一线,对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或各行业的通用职业能力较为熟悉,具有更多深入学习及实践的机会,所以,他们更加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提升。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顺应了这一需求,可以使受教育者改变工作态度、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专业素养、职业态度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更加符合企业急需人才的标准,能够有效提升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的稳定性。

三、“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近年来,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不断改革,高职院校生源趋于多元化,出现了中高职衔接、对口单招、普高招生、中职注册、高职注册、艺术类招生等多种类型[4-5]。但所有这些学生都是应届生,属于学龄段生源,他们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较少,没有脱离过学校环境,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普遍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高[6]。而“百万扩招”的学生多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在职职工等,与学龄段生源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7-8]。

1.内生动力强,学习目标明确

“百万扩招”学生因渴望职业升迁或因再择业需要而选择学历提升教育,因此具有较强的学习内生动力。他们不仅渴望拥有较高层次的学历证书,更渴望回归课堂,并通过学习获得一技之长,改善现有生活。他们的学习诉求和目标明确,毕业后能够直接满足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职业属性强,渴望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职业属性方面,“百万扩招”学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并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一定的职业经历,拥有基本的职业共通能力,如沟通协调、组织实施、理解适应等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对现有职业能力的不满足,渴望在职业方法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获得提升。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职业属性和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渴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

3.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由于脱离学校教育时间较长,“百万扩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退化,特别是对高等数学、思政理论、大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基础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调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简化或弱化通识基础课程,并针对学习需求补充其他相应课程。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加强与课堂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4.学习持久力不足

学习持久力不仅与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业余时间的限制。“百万扩招”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现有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每周20~30课时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要制定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打造线上“金课”,规范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和程式,保障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效果。

四、“百万扩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困境

1.引路人的缺失

(1)对工匠精神培养内涵的校际偏差。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一段长期的实践与修正过程,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存在较大的校际偏差[9],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理论和模式,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重拾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的历史意义和责任担当,难以形成核心的专业指导力量,使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教师的“单打独斗”,培养成果犹如“蜻蜓点水”。

(2)工匠型专业团队和专任教师的缺失。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多聘用高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通常不具备一线企业工作经验,即使是后期参加了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也多为半年至一年的短期培训项目,缺少“工匠基因”,难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扮演工匠精神引路人角色。团队教师之间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在专业课程体系内按照统一或类似的程式进行,因而造成受教育者难以对工匠精神构建正确的认知。

(3)行业内“工匠大师”教育资源的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变,各行各业对“工匠大师”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中,未能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革新期,骄躁、激进、短视等问题突出,导致符合“工匠大师”内涵要求的能工巧匠少之又少,加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的松散性,难以形成稳定的“工匠大师”聘任交流机制。

2.培养路径和方法的迷失

(1)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混为一谈。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和教学探索过程中,常常将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混为一谈,认为两者的培养方式一致,即可以通过短期的实践、培训或训练,达到获得工匠精神这一技能的目的。这一观念严重忽略了精神养成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区别。精神世界的重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将教育内容转变为信念和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价值的引领、行动导向的反复实践与领悟提升,才能达到内化于心、知行合一的境界。

(2)重萌芽,轻演练。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塑造的培养规律,一味地重视工匠精神的启蒙教育,认为聘请几位“工匠大师”作为产业教授,举办几场讲座、教授几门课程,就能够达到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容易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技术技能的培养上,而未能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成为教师独白式、填鸭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同身受,难以构建正确的认知。“重萌芽、轻演练”的思路使得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3)培养环境的先天不足。一是师生交互环境的缺失。“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变化使得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加艰难。对于“百万扩招”的学生来说,全日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在校教育。由于工作和家庭等缘故,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在校教育并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无法集中进行线下授课,很多课程的完成需要借助线上课堂,而因为同班同学工作场地和时间差异,又无法完全开展即时课堂教学,如此录播课堂的课内活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被缩减,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适时交互,教师也很难以言传身教传道授业,没有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课堂很难激起精神的共鸣,加上生源本身的社会属性较强,对学校归属感低[10],也难以与教师建立理想的教育情感,使得工匠精神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是教学资源的缺失。目前,我国在线教育资源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金课”资源比比皆是,但各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整个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还缺少整体和系统性规划,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未能得到统一。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在线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尚未成熟和完善的背景下[11],要保障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对“百万扩招”学生全面使用在线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性教学,达到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在线资源建设和教学指导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

五、“百万扩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1.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认识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方案》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从而打破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困局,使得职业教育从教育层次提升为教育类型。然而长期的历史偏见根植于心,社会舆论、教育资源、招考制度等多重因素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才有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和进步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转变思想,勇担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探索创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属于高职教育的更为核心的社会价值。

(2)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概念的不同显而易见。但在工匠精神培养的初期探索过程中,由于对工匠精神的教育规律和培养路径欠缺有效的经验和认识,导致工匠精神教育有效性被弱化,成为了工匠意识教育。“重拾工匠精神,再造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使命和新任务,高职院校应当尽快认识工匠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12],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尽快形成高效培养路径和模式。

2.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1)工匠精神的养成之路与专业领域的成长之路相辅相成。根据传统的职业教育路径,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专业领域成长之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启蒙期、入门期、核心能力成长期、拓展能力成长期、综合能力提升期。而根据工匠精神的养成规律,可以将完整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分为萌芽期、试炼期、训练期、养成期和稳定提升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开展可与专业领域成长之路的相应阶段相辅相成。

(2)三种课堂全方位保障工匠培养。一是教师的先驱垂范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人物,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工匠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教师要注重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二是专业课程的“工匠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战场,要打造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匠物理场”和“工匠心理场”,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体验和训练工匠工作过程,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反思,将工匠精神内化,成为信念与行为。三是学生活动的第三课堂。要注重学生活动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重点关注专业启蒙、就业指导等重要节点。三种课堂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全方位引领和保障工匠精神的培养。

3.工匠课堂的实施

(1)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高职院校的职能部门应给予专业教学团队足够的指导意见,对“百万扩招”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给出统一界定,对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给出参考性建议。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给出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的建议;课程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百万扩招”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也是工匠精神教育能否达成的关键。

(2)教学设计。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百万扩招”生源与普通生源授课形式不同,教学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可以分为在线授课和集中授课两个环节,学生于周一至周五线上完成基础知识学习、重点内容研讨和重要知识点检测等任务,周六和周日集中到校完成实践训练项目。二是行动导向的活动设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融入行动导向的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践,让受教育者切身体验与感受工匠思维和工匠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要结合“百万扩招”学生特点,主要考虑难易性、典型性、重现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料要清晰易懂,任务布置目标明确。三是普适性程式设计。普适性程式是工匠精神养成的关键,如果每位教师、每门专业课程都采用不同的程式,显然很难使受教育者快速构建工匠概念。普适性程式可结合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构成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合理化分工。如将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引导定标—自主/小组探究—交流研判—创新提升—多维评价—课外延伸六个环节。第一步引导定标,即通过总结上次课内容或适当引用导入新课学习目标,带入工匠身份和岗位任务;第二步自主或小组探究,参考教师给定的学习资料思考方法路径,开展探究活动,并形成初步探究成果;第三步交流研判,小组间交流初步探究成果,小组内组织成果研判,制定活动修正方案;第四步创新提升,不断修正和提升活动方案的合理性,精益求精,获得最佳方案;第五步多维评价,是从工作成果、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多个维度评价学习活动,肯定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方法;第六步是适当的课外延伸。这一教学活动的程式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体现了精益求精品质的锤炼过程,工匠精神的价值构成与多维的评价方法有机融合,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皆可体验和锤炼现代工匠精神。

(3)“工匠培育场”的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和教学情境的构建息息相关,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构建真实的“工匠培育场”,即真实的“工匠”工作场所、工作任务,身临其境地开展基于“工匠”工作过程的学习活动。“场”的有效建立有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共鸣认知,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高职“百万扩招”是国家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如何克服生源多元化特征的难点,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责任,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是当前以及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应厘清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并针对“百万扩招”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制定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尊重精神重塑的教育规律,注重工匠精神的养成之路与专业领域的成长之路相辅相成,注重多维度、多视角课堂对工匠精神启蒙和塑造的引领作用,注重“工匠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才能确保培养“大国工匠”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