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可行性

2021-12-06杨华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可行性微课

杨华

内容摘要:在当今网络普及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环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文学史课程,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教学对象文本阅读量的匮乏和网络的普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迫使教师去应对新的教学对象和新的教学环境。教师改变旧有的观念,在教学中尝试纳入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法,可以帮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微课 可行性

21世纪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数字化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提出与实践,使高校中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样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近年来呼声较高的混合式课程实现的可能性,以及运作过程中微课的运用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文学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教学对象文本阅读量缺乏

文本阅读量缺乏并非客观环境造成,而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主体自主阅读量的不足。不同于单纯的历史学科,在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中,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是理解和掌握文学史的关键与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才是鲜活生动、具体可考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恰恰阅读缺失,在学习中出现了不求甚解疲于应付考试的情况,这给课程的良性驱动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从外部层面看,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愈发激烈,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除应对本专业学科外,往往需面对各种课外活动以及过级考试、资格考试,升级考试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往往被迫压缩阅读的时间;从学生层面看,目前在校大学生一般为00后,其生长环境与电子技术密不可分。论坛、微博、微信、网文等新媒介传播是这代年轻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可视化、碎片化、快速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对于传统文学作品,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沉下心来主动阅读。同时文学的特性决定了在审美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建构方面,不具备直观可见的、可量化的实操性,因此面对文学“有用”与“无用”之争,部分学生难免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多少,读与不读往往是教师难以把控的,文学作品阅读量的缺乏却成为课程有效推进所面对的难题之一。

2.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

根据最新统计,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亿,普及率达到70.4%[1],毫无疑问,从年龄构成上来说,青年占居绝对的主力。对当今大学生而言,网络的重要性与衣食住行旗鼓相当,而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知识共享也给传统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达给信息传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信息爆炸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现当代文学史相关的网络内容信息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富与驳杂:一方面,既能查到史料文献,也能看到花边新闻,既有野史趣闻,也有随意杜撰,加之自媒体的发达以及巨大的隐形商业价值,在讲究营销策略,博人眼球,提高阅读量的驱动下,不负责任的网文随处可见,有些甚至为了博流量严重歪曲史实,学生被误导的几率增大,并过多受到作家“趣闻轶事”的影响偏离课程的本质;另一方面,开放课程的兴起与MOOCS的实现,视频学习资源的网络共享使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增加。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达到3.42亿,占网名整体的34.6%[2]。传统的文学史教学多以讲授法为基础,辅以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具体教学方法。一线教师如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个人魅力以及课堂技巧,则难以带动学生进行专业阅读、探索、钻研,并将有学习意愿的学生推向网络资源。学生能够寻求多种资源解决学习难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了信任与默契,将主要的学习途径从线下课堂转向线上,这样就会使文学史课堂教学面临一定的问题,给一线教师带来危机和挑战。

除此以外,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课时减少,第二课堂难以有效展开, 学生基础的分层等等。因此,如何应对当下文学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开展微课及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前提

1.学科的自我调适与技术媒介的成熟

目前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较多,即使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样传统教材,也捕捉到了信息化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06-2016)》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教材中出现了配套网络资源:每一章节延伸思考部分,提供了二维码,学生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便可立即获得相关文献,带来极大的便捷。这样与网络信息结合的除了北大出版社版本,高教出版社亦是。同为朱栋霖等人主编,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中,也同样在章节后设置了二维码,不同于北大多为PDF形式的文字资料,高教出版社链接的是“爱课程”(iCourse)学习网站,该网站涵盖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几大模块,通过搜索栏,可轻松进入名师课堂,学习相关的内容。同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学生还可以选择授课学校、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等,并可点击进入其他课程,对推动开放式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的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3],而技术媒介的相对成熟则是实现这一良好愿景的基础。随着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大量网络平台和软件技术支持都可运用于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及课件制作中,微课就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种方式。微课是“基于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设计而成的,以短小性教學视频为核心的,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在线教学课件。其基本特点是:视频化、简洁化与交互性。”[4]

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炼,课程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视频。由于其短小、灵活性强,在课程设计上授课者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放在课堂或课下均可,通过给定的教学要求,与授课之间完成良好的互动。在技术上,视频处理软件、微课制作软件等层出不穷且处于不断完善和更新状态,软件开发者的技术成果,让微课的呈现更加丰富化和完善化,

2.良好的探讨氛围与激励平台

目前在国内教育领域内,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普遍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于其自身的特质,在各阶段的教育中应用相当广泛。专业性的学习平台和技术论坛以外,自媒体的发达也出现了诸多与微课制作有关的内容,如微课制作工具的介绍、微课入门技巧、微课技术等等,无不为微课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在大环境良好的探讨和交流中,如何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素材的优质化,是值得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

此外目前多数高校会定期将微课大赛作为单独的教学赛事推进,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也定期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微课大赛和展示,通过竞赛的方式选拔优秀微课案例,促进微课发展和推广,以实现教师教学技术的自我完善。如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优秀作品的展示页面就呈现出现代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多样化、丰富化,在该页面的展示板块上,文史、理工、高职高专、继续教育的简要划分涵盖了多学科、多层面的微课案例[5]。多种激励平台的建立与展示,以“微课”作为相互学习的载体,使教师得以突破学科的边界,扩展思维方式,实现教学技术提升。

3.微课的教学优势与教改启发

除了传统教材已经有意识地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许多专业教师与新媒体平台也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学科结合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传统文史课程,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李平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系列微课。该课程由专业团队打造,每节课在十分钟以内,整体表现上以影像、音乐、图片、旁白等呈现动态的画面;课程内容上由教师对某一个核心问题进行专业的讲解;讲课方式上轻松、活泼,节奏适度。该课程虽然以“欣赏”为主,但在每次课中集中于一个专业问题,如沈从文小说中的“水”意向,鲁迅小说的解读等等。这些内容不能取代课堂本身,但作为教学素材而言,却以生动的方式对专业知识点深入简出,这是具有代表性的突破。

以上例举的微课将传统文学史内容进行碎片化、趣味化、问题化的处理,在制作和传播方式上虽然迎合了当下信息时代的碎片式阅读习惯,但与之相应带来的是接受者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专业的普及。在教学中若能有效借鉴,针对微课内容提出问题,将其作为课前预习,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对知识的接受由点及面,达到对知识点全面掌握的教学目标。

三.微课在混合实践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教育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导向性作用。微课只是一种教学素材而非教学本身,优秀的教学素材能为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展开,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微课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网络共享资源与自制微课,无论哪一种目的都在于配合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第一种获得方式较为便捷,结合教学设计,直接将获得版权的资源以视频或链接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第二种则相对复杂,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进行自主设计和制作,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优点却也更为突出:首先,由于教师自主制作,对教学对象的情况较为了解,能够在把握教学对象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制作;其次,无论是单纯的“主持人式”录制抑或综合式制作,都需加入声音,而熟悉的任课教师真声的融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第三,在进行制作过程中,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归纳与反思,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跟进,这对促进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思考、提高教学技能,最终实现自我提升起到良好的帮助。

由于微课短小、知识点集中的特点,对于微课的运用则可灵活多样,作为课前预习、课中突出或课后思考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仅以植入课前预习环节为例,首先教师针对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微课设置具体问题,并将微课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与思考,从某个层面而言这能够驱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 其次上课期间教师可以省略微课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而只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在师生互动中将可能出现的衍生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课堂讨论与传统教学交互式教学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解惑。由于学生已预习并对所学知识有所准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前期自我探索的结合就深化了对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给出思考作业并布置拓展阅读,使学生最终达到由点及面,全面掌握的目的。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共同推进,以达到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微课在教学中的植入不是让教学更省力,相反它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心思。不同于传统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经过思考,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非教师能完全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如何选择和设置课程环节,如何针对课程内容制作不同侧重点的微课小视频,以及如何运用微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些细节都是值得教师考虑和探讨的部分。

“微课”的概念在2011年在国内被首次提出到现在不过不到十年的时间[6],作为一种已被教师队伍广泛认识但却并未普遍运用的教学手段,其发展相对缓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类传统文科课程教学中,对于问题的阐释往往是多元的,不具备唯一性的,这也就给新教学技术的引入带来争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忽略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育。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带来的是挑战,却也是对改革和优化实践课堂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实际证明,随着学科的自我调试与媒介技术的成熟,良好的激励平台与探讨氛围的建立,以及对教改的启发与先行者的努力,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不但具有可行性,且将会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信办网站.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gov.cn:8080/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3]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践教程[M]//Graham,C.R(2006).Blended learning systems:definition,curren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8.

[4]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4.

[5]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http://weike.enetedu.com.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學文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可行性微课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