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2-05杨彩霞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患肢偏瘫艾灸

杨彩霞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脑卒中临床常见,绝大部分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为此,给予患者科学、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中医的发展,诸多疾病开始逐渐推行中医康复护理,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本研究将中医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较为稳定,非双侧瘫痪。排除标准:伴严重糖尿病、心肺肾疾病者;伴视野缺损、智力障碍、失认症、失语症者。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41~84岁,平均(62.74±13.23)岁;手术治疗35例,非手术治疗30例。研究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40~85岁,平均(62.91±13.08)岁;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重视患者家属、病友、社会对患者的影响,帮助患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给予患者针对性个性化心理疏导,如后期的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早期的期望值、负面值过高等心理;鼓励并积极引导患者主动参与锻炼。②运动。早期无论是昏迷患者还是意识清楚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都应尽快进行被动运动,如抬举、外旋、内收、伸展,以及踝、膝、指、肘、肩的屈曲等;中后期应进行立位平衡、坐立位转换、轮椅转换、翻身运动、桥式运动、床上移行、Bobrth握手等主动功能训练;下肢处于屈曲位,上肢处于伸展位,积极预防足下垂、髋关节内外旋、肘关节屈曲,经常变化体位。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叠加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拔罐和走罐护理。根据患者肌肉丰厚程度选择玻璃罐,将凡士林均匀涂抹在暴露的患肢皮肤上,然后进行留罐或走罐治疗,隔日进行1次,每次以潮红为度。②艾灸法。采用灸架,穴位为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血海、肩前等,每日艾灸1次,每次以潮红为度,并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实施。③穴位按摩。选取太冲、解溪、足三里、阳陵泉、血海、合谷、曲池、手三里、肩前等穴位,首先按压2 min,然后配以推拿手法疏通患肢经络,手法采用推法、一指禅、揉法等,每次10 min,按压、推拿均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 抑郁情况: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评估;日常化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HAMD、NIHSS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SS-QOL评分均升高(P<0.01),但研究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的对比分)

3 讨论

脑卒中中医属“中风”范畴,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所致。西医对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但稳定期患者大多出院回家进行康复,疗程长、依从性差、效果不好。本研究以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的理论为原则,对此类患者特定部位实施艾灸、穴位按摩、拔罐、以柔和之力进行推拿等措施,以改善肌肉营养状况、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利关节、行血气、畅经络的作用,改善患肢功能[2-3]。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HAMD、NIHSS、Fugl-Meyer、Barthel、SS-QOL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表明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的拔罐和走罐、艾灸法、穴位推拿等中医康复措施有助于增加促进脑动脉血液循环、建立代偿功能、改善动脉硬化状况、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恢复,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患肢偏瘫艾灸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艾灸保健知多少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婆婆迷上了艾灸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千万“别”艾灸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