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南小学张继艳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军革命法治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南小学 张继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辈、民族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首又一首革命的赞歌,留下了一幕又一幕深刻的文化记忆,这就是革命文化资源。

一、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经历血与火考验的革命文化,其本质是精神育人,挖掘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以此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哺育孩子们的思想,规范孩子们的言行。教学中学习革命文化知识,汲取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用革命文化精神导行,达成知行合一,进而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

(一)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革命文化资源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它承载了老一辈革命家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承担着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感受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并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

(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的最佳时段。然而,当下一些浮躁、虚荣、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逐渐侵蚀着人们,加之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我们的孩子迷茫了,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直接影响了他们道德修养的良性塑造。而革命文化教育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通过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的古田会议精神、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团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各种革命精神。

二、革命文化资源应用策略探究

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了较多革命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革命文化资源,挖掘革命文化资源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及教育价值,是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教导,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一谈革命文化资源应用策略的一得之见。

(一)直观数据,建构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载入一系列直观数据冲击我们的视觉,建构起我们对革命文化的初认识。而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除了认识数据、感受数据,更要透过数据看本质,进一步认识革命文化、感悟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个话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材中出现了一组数据:“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顽强意志一次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这组数据感受红军长征遭遇的艰难险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坚定信念及顽强意志力,在这一系列数据引发的情境背后感受红军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二)经典诗词,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入了相当多的名诗名句。这些名诗名句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给我们更直观、更深刻的现场感,有的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感受他们的革命热情,体悟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例如,在教学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个话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阅读角出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再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所有和“长征”主题相关的诗词,有聂荣臻的《无题》、张爱萍的《过草地》、林伯渠的《长征》等。通过这一组“长征”主题诗歌交流,带领学生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感受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影视资料,丰富对革命文化的体验

革命历史距今甚远,学生受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深入理解,情感体验上也很难与教材产生共鸣,而如果教师还是单纯地口头讲授,教学效果通常是较差的。有心理学家证明:人在学习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革命文化影视资源正是从声音、画面等方面打动人心,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韧奋勇的奋斗史,展现了革命有识之士舍生忘死的斗争史,作为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充分利用革命文化影视资源,让教材丰满起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精神育人的功能。

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的革命文化影视资源相当多,如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话题,对于毛泽东领导的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引用周康渝执导的影视作品《秋收起义》;在教学“众志成城”这个话题时,结合教材中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简介,引入《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这两部影视作品片段,深化学生对抗日战争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战士的了解;在教学“自力更生、扬眉吐气”这个话题时,为更好地感受优秀党员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在了解了教材中焦裕禄的名言后,引入《焦裕禄》这部影视作品片段,带领学生感受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并充分发挥作品的榜样激励功能,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模范的感染。为了使革命文化影视资源引用恰到好处,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观看前设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看;二是影视资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左右,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第三是精选影视作品,注意把握娱乐的尺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哗众取宠的现象。

(四)链接课后,促进对革命文化的践行

知是行之先导,行是知之旨归。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和了解的阶段,要让学生真正内化革命精神,并用革命精神指导行为。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体验中触动心灵,在体验中升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将其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如走进革命烈士纪念碑、老将军的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等进行瞻仰、参观,促使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认识英雄,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通过讲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精神,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引导孩子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革命文化的品质、精神和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行为自觉,进而自觉成为革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笔者所在的龙岩市是革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地方,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留下了他们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文化基地,了解革命文化知识,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与历史底蕴,体悟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并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如组织开展“着红军装,吃红军餐,讲红军事,看红军史”“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寻革命足迹,重温革命历史;通过重走红军路、游将军故里、听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等系列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回味红色经典。

猜你喜欢

红军革命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少寨红军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十送红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唱十送红军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