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中艺术特点的浅析

2021-12-02刘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视听语言艺术特点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与之主题相关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于世,其中不乏出现令人称快的优秀作品。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其严谨的剧本、独特的艺术创作以及演员对角色的塑造程度极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连连称叹。极强的思想性、生活情趣、细节布置、意象审美表现、视听语言等等,各种丰富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绝佳的思想与艺术的盛宴。

关键词:觉醒年代;艺术特点;意象;视听语言

《觉醒年代》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从首播到现在,呼声一路水涨船高,受到了大众广泛的喜爱,尤其是青年人的一致好评。《觉醒年代》在短短43集中塑造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功展现了启蒙与革命的审美表达,且在艺术审美上也展现了多层次镜头、独特的中国化场景以及特有的中国化形式美的传统表现,多种艺术美相融,突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感。使我们在观看故事剧情时,也欣赏和体验了一百年前文人志士们过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以及人物原型的生活习惯,都被导演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淋漓精致地刻画出来。

一、真实情感的艺术性

真实情感,这里强调艺术的真实性。“追求真实,是艺术本性的要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是公认的真理。”[1]因为艺术是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景,必须真实反映,不能有一丝虚假。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所表现的艺术情景、人物情感符合现实生活、法律限定以及道德标准所要求的,不能逾越。本剧《觉醒年代》主创人员导演、编剧以及演员都做到了这一点,的确将艺术情感表现符合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情感,并且极大的贴合了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真实感。做到了艺术的极度真实,促使观众有了良好的艺术体验。

在剧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关注到很多场景都描述的尽数真实,也使我们可以真实的了解到文人志士也与我们普通人一般,也会做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如剧中一场景:大年三十当天,李大钊先生听闻长辛店的工人们工资有拖欠,自费买了一车年货,与学生赵世炎一起赶往长辛店工人居住地与他们一同包饺子、过新年。这段拍的及其富有生活趣味,过年就是图一热闹,大钊先生将众工人集聚在葛树贵家,大伙哼着小曲,唱着歌,分工十分明确,切菜的、剁肉的、烧火的、包饺子的等等,烟火气息十足。导演拍摄的很接地气,生活气息十足,镜头运用的相当巧妙,把那个过年欢乐的气氛与家中来了贵人李大钊以及人们各自的反映描述的极为生动,让观众看了都想下盘饺子,说声新年好。这就是演员魅力和镜头语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塑造了一番家中过年的真实场景。

剧中描述的“真”还有一幕是陈独秀先生刚去北京住宿时,身边朋友汪孟邹先生劝说他订一间较大的屋子,可他偏不,定了一小标间,并且在吃饭时不拘与劳民在一桌吃饭,还亲眼见识到了普通劳动人民吃涮羊肉的“专业”吃法。在关于这个“吃法”上面,导演可谓是讲究了一番,通过陈独秀先生解释的一番吃法,且与劳工实践操作的吃法的对比,再到陈独秀先生学习劳工的吃法。这里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是较为丰富,导演很用心的通过劳工涮肉和陈独秀先生涮肉对比,镜头语言描述得极为细致、精彩,通过这个吃法,更能突出陈独秀不拘一格、潇洒可人、十分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体现的“真”。

二、审美意象的艺术性

所谓“意象”就是通过客观物象加之主观感受从而创作出具有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影视剧中通常通过某种客观物象来表达剧中人物想要表达的情感与语言。例如离别时会以“柳树”物象来表达人物感情。“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具象的元素都用明喻或暗喻的形式来表达所需意象,画面中的构图和道具布置往往暗示了某些潜台词,以及表达了剧中人物亦或创作者的意蕴。”[2]影视剧中通过使用意象的表现方式,能够吸引观者,引导观者对影片的思考,对其所用物象的潜含意蕴的思考,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

《觉醒年代》这部剧中穿插了大量的意象来表现故事情节、时代背景等等。剧中多次出现的不斷向上爬、求生欲极强的小蚂蚁,小小的蚂蚁代表着一代新的思想正在鼓舞着当下的新青年,虽然弱小,但一直向上努力终究会到达理想的彼岸;陈延年的无政府主义实验中多次出现的小羊与老羊,也同样有着青年人路途艰难,老一辈人指点安抚、教育辅助的意味;剧中多次出现在新青年编辑部门口的那条坎坷泥泞的小路代表着新思想在当代社会的艰难发展;以及通过用天气状况来隐喻人的感情,如:李大钊之妻赵纫兰给李大钊送饭,两人在北大互诉心肠时,空中下着大雨,雨泪相融,这场雨是李大钊对妻子的无限愧疚,也是妻子对丈夫事业的无私支持。本剧通过使用言不尽意的意象式表现方式,激发了观众在观剧时的参与感与了解剧情深度的主动性,给予观众极高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三、视听语言的艺术性

一部剧是否可以被观众所称赞,靠的不仅仅是流畅的故事情节、演员的演技,还有更大一部分是视听语言的优劣。本剧在视听语言方面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剧中很多镜头的呈现都带有电影画面的质感,其结合了现代艺术表现的方式来突出历史的真实感。青年毛泽东在初亮相北京时,镜头先给了明月朗照的图景,皎洁明月有纯玉润泽天下之意,两者相结合对比,强烈烘托了氛围感。并且在毛泽东亮相北大时,镜头选择低位仰拍的角度,而且光打在伟人的背影上,先静止拍摄,让毛泽东走进北大,接着镜头在推进和旋转。一袭白衣长褂,眼神明亮有神,象征他的纯粹与寻找真理。画外音乐肃穆细腻,用男生咏唱的方式对伟大人物进行烘托,接着镜头低位拍摄阳光照耀伟人画面,与几分钟前的月亮朗照相呼应,寓意伟人如同映照朗朗乾坤。这种诗意的拍摄手法,无比细腻的镜头语言,有力的烘托了伟人的气质和氛围。

本剧导演对空镜镜头的使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剧中多个镜头令人称快。例如鲁迅先生刚出场的镜头,他坐于闹市一角,手中拿着碑帖细细研究,身后不远处,军阀的大刀斩向人民的头颅,旁边看热闹的人们好似鸭子一般头伸得极长,不冷不热的看着热闹。当头落地那一瞬间,血液四溅,紧接着一群百姓捧有馒头的碗蜂拥而上,伴着“蘸血要趁热!”,以及老妇大呼“我儿子有救了”,同时画面由彩色转换为黑白,镜头将特写给了粘着鲜血的馒头,这典型的物象瞬间让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文章《药》。全镜头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画面、镜头、声音等一系列因素以及创造性剪辑艺术处理,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一般的痛心体验。

小结

《觉醒年代》全剧描述了从1915年到1921年的历史故事,以李大钊、陈独秀携一群青年人探索救国、选择马克思、建立共党的故事。全剧以历史的脉络加之导演与演员们艺术性的创作,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混乱时期,那些心存救国且怀有伟大宏愿的青年人觉醒历程,以及那些极富有生活韵味的画面、丰富细腻的意象表现,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分析本剧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创作应该符合时代潮流,多审视广大人民对艺术的需求,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创作出真正被人民所需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健.艺术概论.第11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2]郭茹.浅析电影意象美学.艺术与科技.2015年:97.

作者简介

刘秀(1998-) ,女 ,汉族 ,山西省忻州市人 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视听语言艺术特点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