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2016-12-12梅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美学

梅芮

摘   要:黄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一生创作了百余首音乐作品,其中以艺术歌曲尤为突出。他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民族化的深入探索,为我国声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材中的一首教学经典曲目,常常被歌唱家选作音乐会必唱曲目。笔者根据学习该曲的体会与感想,结合前人和他人的研究谈谈这首艺术歌曲创作手法、艺术特点及美学思想。

关键词:玫瑰三愿;艺术特点;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90-02

一、《玫瑰三愿》的创作背景

黄自:字今吾,江苏川沙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04年,黄自出生在一个具有传统思想和爱国民主思想氛围的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在孩提时代,父母亲就开始为他购买唱歌书并教他唱歌。小学时,黄自就能唱几十首歌。191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前身-北京清华学校就读,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在学校的八年里,参加过校童子军笛鼓队,在管乐队中吹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并学习和声与钢琴。20岁的黄自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获准公费赴美国留学,进入奥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年,修完心理学获学位后,因留学期限未满,继续在该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音乐。一年后,他获得该校的学士学位,并完成了其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这部作品真挚动人,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和悲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黄自的创作风格。同年,这首作品由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戴维?斯坦利?史密斯指挥耶鲁大学学生和新港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赢得音乐界的好评。1929年8月,回到上海,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兼课。1930年,应萧友梅邀请,任上海音专作曲理论教育兼教务主任,他在主持繁忙教务工作的同时,兼职教授和声、配器、作曲等专业课程,以及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两门公共课的教学工作。1932年,黄自先生以时任上海国立音专的文学教授龙七(龙榆生)的诗词《玫瑰三愿》为题材,运用西洋调式,借鉴欧洲艺术歌曲进行创作,同年6月完成《玫瑰三愿》创作。1928年,因病去世,年仅34岁的他一生为中国近代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黄自留下的作品共有一百余首,声乐作品居多,创作有清唱剧《长恨歌》,抒情歌曲《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等;在学术研究上,主编了《音乐杂志》,撰写了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等。在音乐教育方面,参与编写了中小学教科书《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共6册)。黄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工作认真,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任教期间,培养出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龙七(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公。是我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民国四大词人。1902年出生于江西万载,因在家族中行七,故又称龙七。1921年,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从黄侃学习声韵、文字及词章之学,兼做家庭教师,教黄氏次子读《论语》。1923年后,先后在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龙榆生应萧友梅之邀到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在音专结识了李惟宁、黄自等著名音乐家。他们经常一起探讨词与音乐结合的问题,尝试把传统的诗词规律用于现代的歌词创作中。在这种氛围下,龙榆生写下了《秋之礼赞》、《逍遥游》等歌词,由黄自、李惟宁等谱曲,传唱大江南北。1932年,龙榆生在淞沪之战停战后,看到音专校园内玫瑰凋零,情景凄惨,触景生情,心中感伤,随即写下《玫瑰三愿》诗词。后经黄自作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此歌在2003年3月号的《词刊》(中国音乐协会主办)封底刊登。1966 年,龙榆生年仅64岁因病逝于上海。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从事词学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创办的《词学季刊》、整理刻印了《彊村遗书》等,为继承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在《词曲概论》一书中对词曲的发展和作法做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整理,不但勤于实践,而且埋头于词的音乐性研究,对平仄四声、句度长短、韵位安排,在词曲作法上提出了音律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等见解。

二、《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

《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大,但全曲感情细腻、寓意深长。歌词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玫瑰花的自述,抒发了三个愿望。这三个愿望不仅是表现玫瑰花的不幸和愿望,更含蓄的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家破人亡的感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乐曲以一个四小节的前奏开始,前两小节即奏出歌曲的主题旋律,把演唱者带入音乐中,并为下面的情境做准备。柱式的伴奏一方面凸显了旋律声部,同时在柱式伴奏沉重的推动下,深刻的表现了当时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前奏以四级七和弦-二级七和弦-一级七和弦-四级七和弦-一级七和弦-一级七和弦进行,句法清晰,钢伴由如弱渐强后又弱下来,充满叹息般的语气。

第一乐段为两句四小节构成的的方整乐段,E大调。第一句和声与前奏一致,且多用七和弦进行,在丰富和声的同时也充满了离调的色彩。歌词“烂开在碧栏杆下”旋律从高到低,似诗人对美丽的玫瑰花不尽的赞叹和怜惜。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动机模仿,以升高七音的导七和弦开始,让歌词“玫瑰花、玫瑰花”的呼唤充满了“欲说还休”的韵味。由于导七和弦对主和弦的倾向,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到该句的第三小节,作者把6/8拍改为9/8拍,与第一句做一定的对比,看似玫瑰花更加娇艳美丽。和声上采用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进行,这种收拢性级进,将激动的情绪加以控制,至此第一段结束。

第二段由三句四小节乐句构成,#c小调。第一句在主和弦的基础上,低声部织体变为三连音与琶音形式衔接,音高由低到高,似一阵波浪。作者从之前的冥想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演唱者从之前的浅吟低唱变为激情的诉述“三愿”。第一个愿望以#g1开始,最高音到e2;第二愿望以#f1开始,最高音到#d2,都是对主题的低二度模进进行;第三个愿望以#g1开始,最高音#g2,是对主题动机的上三度扩展。这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曲式,不尽使情绪不断地上升,情感不断地宣泄。“三愿”的音区和力度都属于一种迂回而上的。在力度记号上,黄自先生给出了mf—p—f 的提示,但三个愿望在情感上因属于是递进的关系, 音乐表达也是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切。和声上第一、二句, 依照“主和弦-一六级和弦-一二级和弦-一属七和弦-一主和弦”的模式进行, 宽广的和声节奏、清晰的功能逻辑与音乐激动情绪相得益彰。当然, 在这样铺开的音乐线条里,作曲家仍没忘记对和声加以装饰,采用了民族音乐的元,避免和声变得机械化。 其间, 这样的处理使音乐激情却不止于直白,张扬而不失内敛, 为全曲高潮的到来留有空间。经过前面两句在结构及情绪上的铺垫, 音乐在进行到第二段的第三个乐句即第三个愿望时,为全曲的高潮, 是歌曲的点睛之笔, 表达了主人公的心声。如果说第一个愿望“我愿那妒笔者的无情风雨莫吹打”委婉, 第二个愿望“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恳切, 那么, 第三个愿望“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则是激情的宣泄。为了充分表现这种情绪, 作曲家在保持和声织体流动的同时, 在和声色彩上安排了“三级七和弦-一六级和弦的进行”,从而造成了调式向E大调关系小调#c小调的离调, 以求得了调性上的新鲜感。这种新的调性色彩的突然介入(#c小调) 、配合七和弦(三级七和弦) 的结构张力, 使早已涌动的激情终于在最高音“# g”出现时再也无法抑制, 随后和声落在六级七和弦上, 使音乐在激情之余尚有凄婉之意。

经过“三愿”的诉说后,进入全曲的结束句。和声以“主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进行支持了调性回归到主调E大调“,三愿”的最终目的也至此揭晓一“好叫我留住芳华”。最后, 全曲在弱奏主和弦、速度渐慢中结束, 一声黯然神伤的轻叹。

三、歌曲《玫瑰三愿》的美学思想

黄自创作的作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力求民族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的音乐美学思想:(1)钢伴中和声配置结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四六和弦中突出的四度音程的音响,在《玫瑰三愿》这首作品中,多以延留音、倚音等外音的形式构成四度叠置的和弦结构;(2)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歌曲的发展手法,音乐情绪及力度的起伏,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呼吸与分句,乐曲中有六度大跳音程,又有多次力度变化,演唱时要尤为严谨;(3)歌词的意境与音乐形象的相适应,采用现代诗人龙七的一首诗词,运用西洋调式,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少女形象,玫瑰花就象征着美丽的少女,把少女对不惧苦难、憧憬美好生活、追求纯真爱情淋漓尽致表达。这首作品是首精致典雅、意寓深邃、富有诗意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应该运用混声,主要是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使用,可以使声音听起来音色纯净、明亮圆润,同时也可以运用胸腔共鸣,这样可以支持头腔和口腔共鸣,从而使声音显得厚实、饱满有力,又不失美感。

四、结论

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笔者深深地领会到诗词与音乐能营造出的精妙意境。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至今仍是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独唱曲目,这显示了黄自极高的艺术素养。他创作的音乐旋律细腻、寓意深刻、丰富唯美的意境, 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黄自在音乐理论、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6]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