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宗国教授“控压八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2021-12-02翁开种

福建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机血压

翁开种,郑 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沈宗国教授是福建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论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心肺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临床诊疗经验丰富[1]。今笔者系统总结沈宗国教授多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概括为“控压八法”,以供各位同道参详。

1 降胃平冲降血压

前贤黄元御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认为人体气机的运行是一个大的圆圈运动,以脾土为中心,胃气下降正常,周身气机才能运行顺畅,一旦胃气不降,冲气上逆,便可导致血压升高,故予降胃平冲降血压。此治法针对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的血压升高,临床多见胃脘部痞闷不舒,嗳腐吞酸,甚则自觉有气从小腹上逆至心胸及头部等。治疗血压升高,若一味责之在肝阳上亢,忘却胃气上逆之病机,则肝阳虽潜,胃气反炽,两阳去一阳,胃之逆气难平,血压仍不能降。况肝为刚脏,其气往往亢烈,沈老认为降胃平冲也有利于肝阳的下潜,方用奔豚汤加减,视血压高低酌加生龙骨、生牡蛎、生代赭石等潜降之品,导龙入海,使血压恢复正常。

2 理气活血通瘀滞

心主血脉,血脉以通行为用,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瘀在脉,则气血上下难行,日久则累邪而犯上作乱,血压升高,况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则有内虚之忧,证为本虚标实,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此治法针对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所致的血压升高,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血压波动不稳定者。临床表现为身痛如针刺[2],疼痛部位固定、拒按、夜间加重,四肢麻木感,甚至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唇色黯紫,舌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涩或弦涩。沈老针对其气滞血瘀的病机,予理气活血,化瘀通滞,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潜阳之品,每获佳效。

3 疏肝降逆顺肝性

肝者,木之官,体阴而用阳,喜调达,恶抑郁,故以疏泄为畅。若肝气郁结不畅,滞而化火,冲逆向上致血压增高,治以疏肝降逆,此治法针对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血压升高。临床表现为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时欲太息,耳鸣耳聋,女性月经不调,小腹胀满,头痛头胀,乳房时有胀痛,失眠多梦等[3]。此种证型开始虽不乏肝火上冲之机,故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多可见效,然究其病机,此肝火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屡用清肝泻火之法,苦寒清降,与肝的疏泄条达之性相悖,用药日久,肝郁反而不解,甚则加重,故血压往往波动较大。临床上此证多见于家庭关系紧张或更年期妇女,对于这类病人,沈老以疏肝理气为法,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减,以顺应肝木喜条达之性。对于高血压病合并焦虑以及抑郁的患者,丹栀逍遥散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可以协同降压[3]。

4 暖肝降浊安血压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多发病,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4]。高血压病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兼见痰浊水饮者居多,其故因何?盖人老则下元亏虚,阳气不振,肝和胃一旦阳气不足,虚寒浊阴便从中内生,人体阴阳失调,浊阴逆而上犯可致血压升高,治以暖肝降浊,此治法针对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血压升高。临床表现为干呕或多吐涎沫,巅顶头痛等[5]。肝胃虚寒,其因有二:一为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寒从内生;二多为用药不当,治疗高血压病一味重寒潜镇,损及肝胃阳气。故沈老临床多治以暖肝祛寒,使浊阴之邪下降,标本兼顾,方用吴茱萸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温中祛痰理中焦

脾胃居中焦,掌斡旋之机,故脾胃受寒或寒从中生,运化功能失职,则痰浊水饮内生;痰浊水饮又反过来困阻脾胃。环环相扣,恶性循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邪不降,升降异常,清浊相混,上干清窍则致血压升高,故当温中祛痰,此治法针对脾胃虚寒、痰阻中焦所致的血压升高。临床表现虚实皆可见,既可见到嗜睡多卧、心悸短气等虚症,亦可见到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等实症。基于此,沈老从斡旋中焦气机入手,温中祛痰,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一二诊间,其效自见。

6 疏表散寒祛外邪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6]。每个人都有血压,当受到刺激或者机体内在机能失调时就会在血压上有所反应,故血压的异常可认为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一旦刺激解除或者机体内在功能恢复正常,则血压自然也随之恢复正常。当外有邪气袭击体表时,外邪寇边,则宫城不安,血脉为外邪所激,表现为血压升高,治以疏表散寒,此治法针对外感邪气所致的血压升高。这类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常常还可以见到恶寒发热、项僵头疼等外感症状。高血压病患者兼夹外感,在临床并不少见。兼有风热者,可予桑菊饮加减疏散风热,其中僵蚕疏风祛痰甚妙,故沈老临床常喜用之;风寒为患者,予荆防败毒散或葛根汤加减,若寒邪较重者,可加附子温阳散邪。

7 温补真阳利膀胱

前者提到老年人下元亏虚,阳气不足,若责之在肾,则可见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气上凌或浊邪上逆,审因论治,故予温补真阳利膀胱,此治法针对肾中真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浊阴邪气凌上逆乱所致的血压升高。临床常见症状为怕冷畏寒,神疲力乏,眩晕头痛,腰膝酸痛,记忆减退,多梦自汗,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下肢水肿,小便不利或夜尿较多,舌淡白,苔白润或小滑,沉弦迟或脉沉弱。寒者热之,此处膀胱气化失司为肾之真阳不足所致,故当温补肾之真阳,予真武汤或右归丸加减治之。若水肿甚者,酌加茯苓、泽泻、益母草;若兼见阴虚内热者,可予猪苓汤合方用之。

8 益气补血扶正气

《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之所以冒犯人体,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体自身的正气不够充足,诚如弱国无外交,正气一虚,邪气便有机可乘,因此六淫邪气攻击的对象往往是患者身体虚弱时。有因久卧病床身体虚弱者,有年老体衰者,有邪盛伤正者,不一而足,然其要一也,多责之正气疲弱,故对于内在气血不足之病人,当以固护气血为要。另气虚失固,血虚阳浮,气血虚弱内不能循经顺行,外则失守于贼邪之迫,故血压升高,治以益气补血,本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高血压病。临床症状除高血压常见症外,又可见精神不济,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心烦心慌,失眠,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针对气血不足的病机,沈老临床每喜用八珍汤及振兴肌力方加减,以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归芍地黄养血,平和用药,稳中取胜。另考虑高血压病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正气多有不足,在其他各证型治疗中辨证应用扶正之品,效如桴鼓。

病例介绍

赵某,女,61岁,2019年6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晕1周,伴视物旋转,气喘,头皮蚁行感,舌黯淡,苔白厚,脉沉,纳可寐差,二便尚调。血压:170/90 mm Hg。家庭血压:130~180/60~100 mm Hg。既往高血压病病史6年。中医诊断:眩晕病(痰瘀互结证)。治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兼以平肝熄风。处方:陈皮9 g,煮半夏9 g,茯苓12 g,甘草6 g,当归9 g,川芎15 g,党参20 g,白术12 g,丹参20 g,天麻15 g,钩藤15 g,泽泻30 g,苏子15 g,白果12 g,葶苈子12 g,巴戟天18 g,肉苁蓉15 g。4剂,水煎煮,餐后1 h口服,早晚各1次。

二诊(2019年7月4日):病史同前,药后头晕缓解,气喘消失,余症大致同前,舌黯淡,苔白厚,脉沉,纳寐可,二便调。血压:160/95 mm Hg。家庭血压:130~175/60~100 mm Hg。效不更方,续守原方去苏子、白果、葶苈子、巴戟天、肉苁蓉,加小春花。处方:陈皮9 g,煮半夏9 g,茯苓12 g,甘草6 g,当归9 g,川芎15 g,党参20 g,白术12 g,丹参20 g,天麻15 g,钩藤15 g,泽泻30 g,小春花30 g。4剂,水煎煮,餐后1 h口服,早晚各1次。

三诊(2019年7月9日):病史同前,药后头晕明显缓解,无视物旋转,余症大致同前,舌淡,苔白,脉沉缓,纳寐可,二便调。血压:145/80 mm Hg。家庭血压:130~150/60~75 mm Hg。

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家庭血压基本正常,暂予停药,继续监测血压,嘱避风寒,畅情志,清淡饮食,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按:患者就诊时头晕明显,视物旋转,气喘,舌黯淡,苔白厚,脉沉,头皮蚁行感,血压偏高,结合舌脉,四诊合参,中医辨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兼以平肝熄风,方以二陈汤合泽泻汤为基础,酌加活血兼熄风之品,外合纳气平喘之品治标。二诊时患者症状好转,血压稍有下降,效不更方,续予原方增减,小春花既可清热解毒,亦能平肝熄风,故沈老常喜用之。三诊时患者血压基本平稳,《内经》云:“常毒治病,十去其七,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谨遵前贤经义,故暂予停药,以期自养,待正气充盛,则血压自平。

高血压病病因复杂,审症求因,临床辨证当契合病机治疗,针对本病其本虚标实的病机,或扶正,或祛邪,或扶正祛邪相结合,综合考虑,妥善应用“控压八法”,则血压可平。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机血压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警惕异常的血压晨峰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