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

2021-12-0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中心幼儿园纪春燕

青年心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性意识环境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中心幼儿园 纪春燕

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需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展开的可行性,促进幼儿的更好成长。

一、构建幼小衔接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环境

幼儿往往是在环境的互动中来获得发展的。当幼儿熟悉所处环境,并对所处环境感兴趣时,自然就会更为大胆地互动,并在互动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从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来看,幼儿往往比成年人有着更加敏感的反应。幼儿教育很多时候也可以理解为环境教育,而且这种环境并不局限于幼儿园内,也体现在幼儿的家庭中。其实最为明显的就是幼儿的性格养成。幼儿的性格形成、事物判断,都是根据环境来做出的反应,并且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反应,其根本目的是让自己在环境中生存得更加舒服。可以说,给予环境养成型的性格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比如:当幼儿处于争吵的家庭环境中,便很容易养成内向、自卑的性格。幼儿对争吵环境的抗拒,使其在内心建立起了一道防线,并将防线下的自我外化,从而形成了性格。由此可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而幼儿园的环境很多时候是需要教师来创设的。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也要注重环境的多元化,要将社会适应性能力汇总的各种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独立意识渗透到幼儿园的活动中,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班级空间环境的构建

在幼儿园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度过的,所以班级的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基于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班级的环境规划入手,在符合幼儿意愿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班级环境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区域。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幼儿的大空间活动,也要满足幼儿的小空间需求,形成半开放、半隐蔽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给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平台。此外,在对每个区域进行划分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设置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和每一个环境的任务、提供每一个环境所需材料等。

例如:在美术区,教师可提供一盒笔,让幼儿共同使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便要思考如何在一同使用的情况下,利用好这一盒笔,包括等待、协调等。又如:在科学活动区域中,教师可以给每两个幼儿提供一套玩具,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这些隐性的环境安排,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打造着社会中必要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协调意识。同时,在幼儿互相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让幼儿懂得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

(二)幼儿园的人际环境构建

人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环境。对此,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中,人际环境的构建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从幼儿园的人际环境来看,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的同事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师幼关系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

在过往的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但其实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也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幼儿向教师学习,而教师的同事关系其实也会给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是和谐的、友爱的,便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幼儿也会因此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此外,从师幼关系来看,教师作为师幼关系的主动发起者与关键引导者,教师的态度和言语行为,会在这层关系中起到更明显的作用。对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态度,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信赖,要让幼儿感受到“妈妈”般的关怀。期间,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亲切的动作,如微笑、关爱的注视、鼓励的点头以及温柔的抚摸等。通过这些行为来营造教师的亲和力,让幼儿更愿意接触教师,也更愿意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打开自我。

最后,在幼儿的伙伴关系中,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往往不善于察觉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对此,教师便需要帮助幼儿养成合作与关系伙伴的行为。期间,尤其要注重氛围的营造,主要是友爱的氛围与相互关系的氛围。例如:在幼儿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既是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文明礼貌的培养。

二、结合小学教育实际,创新教师教育方法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参与者,教师的教育必须实现向幼儿真实需求方向的转变,以此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对此,便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日常指导策略的方式,使其达到更高的质量。

(一)推动幼小联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从幼儿的思维来看,往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特点。幼儿更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感知和经验。对此,幼儿园便可以与小学进行合作,组织幼儿进入小学,参观小学的环境,感受小学的氛围。同时,针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陌生感与新奇感,教师也要做好指导,要有尺度地延展幼儿的兴趣,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期间,还可以组织“交朋友”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和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小学生进行采访,去关注那些他们在意的问题。而小学生也可以向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的经验,如要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等。通过哥哥姐姐的话语,来激发幼儿的内心动力,从而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二)在幼儿教育中,模拟小学环境,促进幼儿综合发展

除了参观小学的实践活动,教师也要在幼儿园内进行小学情景的模拟。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普遍喜爱的游戏,适当地增加游戏的难度,提高游戏的挑战性。例如:在进行小学模拟时,幼儿园的教学时间通常是30分钟,而小学则是40分钟。虽然仅仅相差了10分钟,但在幼儿初次接受时,仍然会感到困难。对此,教师便可以通过语言激励,借助游戏活动来吸引幼儿,借助问题设置来启发幼儿,从而有意识地延长幼儿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穿山洞”“走独木桥”“小小挑战者”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的品质。

三、制定科学的幼儿园大班衔接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和谐相处,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以及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混合的方式来安排学习。

(一)提高课程安排的有序性

课程的有序安排是衔接活动展开的前提。教师针对规则、任务以及独立性等教育目标,合理选择时间,重点关注内容,引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地与他人合作。例如:在进行“科学一条街”与“手工坊”的活动中,主要培养的便是幼儿的独立问题解决能力;而在“安全自救演练区”的活动中,主要培养的便是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制订长期计划,实施潜移默化教学

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育中,也要从小班阶段开始,使其融入幼儿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也为幼儿今后步入小学夯实基础。

首先,在生活中,教师要处处引导,处处透露着规则与独立意识。例如: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包括吃饭、洗手、穿衣、整理被褥等。同时,在一些事情中,还要让幼儿明白排队、等待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秩序观念。

其次,在户外活动中,更多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交往意识。例如:教师要时刻强调遵守各种规则,并在上下楼梯、走路跑步时注意安全。同时,在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也要先自己思考如何解决,然后才是去请教朋友、请教老师。

最后,教师也要对幼儿的学习习惯与任务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在别人发言时,要做到不打断,学会倾听。而在提问时,也要注意举手,遵守课堂秩序。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可通过构建幼小衔接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环境;结合小学教育实际,创新教师教育方法;制定科学的幼儿园大班衔接活动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展开的可行性,促进幼儿的更好成长。

猜你喜欢

社会性意识环境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the Walking Dead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