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家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021-12-02汪莙霞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工匠

汪莙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50)

墨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科学、教育等各个方面,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与当时的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在墨家思想留给后世的众多宝贵精神遗产中,工匠精神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2016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东北地区调研时又多次强调“民营企业也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2]墨家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创新精神的充分展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典范。

一、墨家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前我国提倡和弘扬的主流价值观,早在先秦时期,墨家就对富强、和谐、平等、法治、敬业、诚信等价值理念进行过论述,并大力提倡。

在国家层面,墨家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富强与和谐。墨子常把富民和强国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君主只要“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3],就能像古时圣王一样“王天下正诸侯”[3]。反之,一味耗费民财,使得“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3]就会导致国家危亡。因此,富强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墨家工匠精神产生的土壤和追求的目标。同时,由于墨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正是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征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墨子指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3]认为引起社会不和谐的直接原因就是战争。基于此,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强调“止战”“非攻”,认为战争不仅是不义的行为,而且劳民伤财,损人不利己,必须加以反对。墨子不仅在思想上倡议、劝说各诸侯不要引起战事,还将自己攻守城池的技能亲自传授给学生,保证用理论无法说服对方时,可以用行动来捍卫和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楚国想在鲁班的帮助下,凭借本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举消灭弱小的宋国。墨子为制止这场战争,一边安排弟子守卫宋国,一边只身前往楚国都城与鲁班谈判。在两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鲁班设计了很多次攻城的计策,墨子每次都能以巧妙的守城策略回击他。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防御计谋仍然绰绰有余。楚王意欲杀了墨子,但墨子直言他的所有守城之术都已经传授给他的弟子,仅仅杀了墨子也无济于事。最终,墨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保得宋国百姓安宁。从中可以看出,墨家工匠精神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事一物的完美精致,更是国家的富强与和谐,只有国强民富,社会和谐,工匠精神才能熠熠生辉。

在社会层面,墨家工匠精神所坚守的准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与法治。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中,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虽然名义上他们比商人高一个等级,但由于商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凭借财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工匠因此反而成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群体,甚至其从事的职业被贬低为奇技淫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成为工匠阶层的普遍追求,墨子就此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主张,希望人们舍弃强弱、众寡、贫富、贵贱的观念差别,大家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平等相处。墨家认为所有人只有在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在经济上共同创造财富、拥有财富,在社会关系上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同时,对于法治的追求也是古代工匠的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在《墨子·法仪》中有:“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4]工匠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有规矩和准绳,这既是工作标准,又是工匠们必须严格遵守的外在约束。而墨子更是将这一准则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工匠制作工具有法度,君主治理国家也应有法度,只有依照法度来制作器物或管理国家,才能让器物更精致实用,让国家更河清海晏。而将其延伸到现代社会便是当前所提倡的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用法来理清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和法治理念,也是对墨家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在个人层面,墨家工匠精神所认可的态度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与诚信。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热爱并长期从事这一工作,并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一样,墨子指出,“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3]强调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生存,不付出劳动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生存下去。而针对每个人应该从事何种劳动的问题,墨子说:“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3]告诫人们,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去选择自己所能从事的职业,善于辩论的人应该去辩论,能说书的人去说书,能干体力劳动的人去干活,即量力而行、量才而用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墨子的这些论述为当代人如何做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指明了方向。此外,对于具有不同才能和身处不同职位的人,墨子也详细指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及如何工作才算敬业。例如对于王公大臣,其职责是“蚤朝晏退,听狱治政”[3],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刑法才能得到端正;对于士君子,其职责是“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3],只有这样国库才能得到充实,财产才不会流失;对于农夫,其职责是“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3],只有这样豆米丰收,百姓的食物才能充足;对于妇女,其职责是“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3],只有这样生产才能发展等。与墨家的敬业思想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也要求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感和使命感,敬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满足生存的需要,还应该将敬业作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此外,墨家工匠精神对诚信也是极为推崇,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3]。墨家在当时能够被下层人民推崇、追随,使之能与儒家并称为“显学”,这和墨家弟子们能够奉行墨子之教,并为此赴汤蹈火的忠诚实践品格有重大关系。墨家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案例,例如,墨子的弟子孟胜与楚国的城阳君关系很好,后来楚国发生政治变动,城阳君没来得及与孟胜作别就落荒而逃。孟胜为了不食言自刎而死,随后墨家弟子共一百八十三人都自刎而死。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正是对诚信的坚定追求,才使人们对墨家思想多了一份信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诚信,正是墨家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二、墨家工匠精神是促进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最具科学和技术素养的一个学派,墨子不仅是能工巧匠,同时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以创新,这种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创新精神成为促进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墨家的工匠精神既追求在工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的实践创新,也要求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实现这一境界的基础和支撑。墨子反对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好学而博”“述而且作”的实践创新精神。“好学而博”,行动就更有方向性和明确性;“述而且作”,理论就更有系统性和规范性,墨子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当代实践工匠精神要达到的目的,即在实践技术上要持续地追求精益求精,在理论素养上要努力达到功底深厚、触类旁通,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墨子强调,对于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要认真地探究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并明白其中的机理,这样就能探求出其中的规律,从而进行发明创造,推陈出新。这也要求我们在培养工匠精神时,必须学会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品质和技艺。

其次,墨家的工匠精神强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墨子在倡导“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3]的创新理念的同时,还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发明创造活动中。在我国历史上,墨子最先发现并创立了力学、几何学和光学,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发明了弩机、活塞风箱和云梯等工具,更新了造车技术,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用行动来践行创新精神的开创者。墨子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倡导人们去积极地接触各种外界事物,在实践中明白事物的原理,进而获得真知。“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3],意为士人虽然有学问,但去行动才是关键。“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3]意为理论如果可以应用于实践就应该经常讲,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就不要讲,不然讲出来也是信口胡说。他不仅将这些发现和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知识编撰成书向学生传授,而且同学生一道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效果证明和宣传自己的思想。其弟子在这一过程中习得高超技术,最终打磨锻造出精湛的匠技。同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一名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应该培养精湛的技艺,墨子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和提倡的。

最后,墨家工匠精神追求实用主义,工匠技艺的创新应该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墨子认为“兴利是本”“兴国家人民之利”是墨家思想产生的根本动力。他的“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也都是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期望实现社会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在《墨子·鲁问》上有一个故事说,墨子的一个弟子用木头制作了一个竹鹊,在天上飞三天都不会掉下来,别人对墨子说这件事时,墨子却说他的竹鹊还不如其他工匠做的车辖。车辖能够防止车轮脱落,增加车子的载重量,但他看不出竹鹊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制作精巧的竹鹊也有其价值,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墨子对事物用途的重视程度。这也说明工匠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是工匠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在当代食品安全,工程质量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坚守职业道德,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让百姓满意和放心也是当代工匠应有的品质和坚守。

三、墨家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墨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被称为“科圣”,不仅自己技艺高超,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如禽滑厘、高石子、耕柱子这样的优秀弟子,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为当时的世人所称道。墨家弟子或能言善辩,或技艺高超,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弟子们刻苦耐劳、勤奋好学,墨家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念也是重要原因。这也为当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光辉的历史典范。

首先,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墨子本人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教育家。在墨家的教育思想中,“兼相爱,交相利”中的“兼爱”思想是教育的最高道德准则,墨子以这一准则为标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实现墨家治国济世的目标。墨子坚持“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3],认为只有贫而不贪不谗,富而乐仁好义,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墨子不仅期望自己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希望学生们能做到“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3]在锻炼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都强调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当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处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时,既要求他们有精湛的技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要求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给公众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这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假冒伪劣产品频出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将立德与学艺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精益求精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墨子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他要求学生要有探究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会“巧传则求其故”[3],即对于世代流传下来的技艺要探索其发生、发展、转变的过程,从中发现规律,自己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同时,他也积极主张学习的技艺和制造的器物应该应用于实践,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在《墨子·非命》上篇中提出的“三表法”认为,检验一事物真假的标准应该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即首先应该查找古籍,看前人是否有类似的经验教训,以间接经验求证;其次,观察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以直接经验求证;最后,将这一事物应用于具体的政治生活中,看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中可以看出,墨子是将“事”“实”“利”结合起来考察教育的效果如何。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是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能力和技术,更强调经世致用。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好、求精、求卓越,练就高超的技艺,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将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上要面向市场,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研融合等方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供给链与需求链的有机结合,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言传身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墨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导学生广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他也将自己积累的丰富技能知识躬亲示范、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弟子们,使得他的弟子既能言善辩,又有高超的技艺。墨子的这一教育理念与我国当前提倡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谋而合。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教师,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队伍,已经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的优秀教学队伍。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教师的来源和范围,由科研岗位、教学岗位、管理岗位,甚至是企业部门的人员来组成“双师型”教学队伍,使基础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墨子在进行言传身教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他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3]墨子依据学生的才能,将其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类,对于不同的学生授以不同的课程。对善谈辩者,主要教授他们辩论的方法和治国的理念,以便于将来游说诸侯,参政议政;对于善说书者,主要教授他们圣王之道和墨子自己的思想学说,以便于推广自己的思想,以“义”教化天下;对于善从事者,主要教授他们工匠技艺、攻守城池之术等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以便于进行专门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墨子培养出了一批擅长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为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每个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教育背景都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质和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匠精神在当代的回归,不仅有利于对墨家丰富思想的重新挖掘,更体现了人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墨家思想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而且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光辉典范。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工匠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90后大工匠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墨子破云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工匠神形
墨子教诲青年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