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逆向思考

2021-12-02张美乐王婉莹李晓菲

文化与传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当代文学文学

史 洁,张美乐,王婉莹,李晓菲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概述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描写刻画了中国社会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家们将时代变迁诉诸笔端,用文字记录并讲述了中国社会的万千景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家们以崭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传递了深刻独立的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普遍、深切的人文关怀,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流行文学”更以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简单易读的表达特点和休闲娱乐的故事氛围丰富了大众文化。

传播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作家的文化心理会受时代影响,在特定文化氛围的制约下,作品的文学观念会体现相应的时代特征。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是在世界文学舞台展示中式文学风采,更是以中国作家的第一视角向世界展示更客观、全面的当代中国面貌,讲述更动人的中国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以其记录功能带给读者贴近中国真实生活感觉的同时还传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文人风气。如陈忠实、路遥等作家的作品,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缓缓展开;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作品中,描绘快意恩仇的江湖、塑造豪情万丈的侠客,语言通俗易懂。这样的文学作品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更多人想了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学。因此,中国当代文学更有义务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

刘洪涛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史分为 “冷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全球化时期”三个阶段[1]。不同阶段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不同。

“冷战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外宣活动,包括以杂志、外文出版社为主要平台的翻译活动和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出访交流活动,以及他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注重接触与融合,主要途径有:出国交流、访问、散居的中国作家把中国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潮流带出国门,新崛起的汉学家投身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等。

“全球化时期”政府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给予空前的政策支持,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外举行了一系列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活动。同时,中国当代文学积极开拓海外传播市场化道路,国内外积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在文学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目前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有限,与国内所了解的西方文学作品相比,西方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知之甚少,而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当代文学大多在经西方翻译和出版后呈现“东方主义”倾向。一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以当代文学翻译为主,过分重视语言翻译而忽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更有甚者因刻板印象曲解作者原意。这样的译作不仅不利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更无法起到展示中国风采、构建中国形象的桥梁作用。合格的译作应兼具准确的文字翻译和传神的思想表达。因此,谁来翻译、如何翻译、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新媒介信息时代,既为文学传播建构了新样态和新格局,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众多潜在用户,新媒介信息时代的合格传播者必须清楚选用何种文学话语形式、传播符号、途径和载体来传播中国当代文学,了解如何利用公共舆论实现传播效果,明确国内图书改编影视作品是否适用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

过去,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相当程度上依靠身兼译者、研究者、教师等多重身份的汉学家,他们将中国当代文学带到海外课堂,让更多海外学生阅读、了解,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海外受众。而今发达的互联网使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不只限于小众和精英圈,每位网络原住民都有机会获得中国当代文学资源。所以,其全球视野和价值观、获取信息的常用途径,都对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提出了挑战。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桥梁——来华留学人员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70多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还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持续发展繁荣,传播主体增多,文学内容较之前也丰富许多。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进一步走向社会化、国际化,“经典中国计划”“当代中国文学对外翻译推广计划”等国家政策相继出台。据《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显示,进入21世纪,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可见度仍然不够,同时,其海外传播速度与自身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使得国外对中国的认知较为滞后,因此推动当代文学走向海外仍需付出更多努力,需要更加多元的主体的支持[2]。在逐步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出版等传播手段外,还应拓宽思路进行逆向思考,把目光转向具有优秀“传播媒介”潜质的群体——来华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人员作为母语国与目的语国的双栖者,有着天然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优势,因此重视对其当代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本土化传播,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提出逆向新思路。

(一)来华留学人员与其海外传播能力的变迁

1.传播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共有来自179个国家的14万多名来华留学人员;2011年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万多名来华留学人员;2019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万多名来华留学人员。由此可见,来华留学人员的国家范围越来越广、数量日益庞大,为以来华留学人员为桥梁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愈加广阔的市场,更有利于拓宽传播范围。

2.传播内容

伴随时代的发展,以来华留学人员为桥梁的传播内容逐渐多样化,由单纯的语言学习传播向娱乐、新闻、影视传播等方面拓展,如“歪果仁协会”由高校中文水平较高的外国人组成,他们会探讨中外各方面差异并宣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内容丰富多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数量较少、海外图书馆收藏有限,到改革开放后传播内容得到大大拓展,21世纪后作品翻译越来越多、内容也更加多元,新增了网络文学、科幻小说等,海外还设有专门的武侠等类型小说的英文在线阅读平台,如Volare Novels等,使得来华留学人员可传播的当代文学资源愈加丰富,给海外读者更多选择。

3.传播载体与传播媒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的50多年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载体主要以图书为主;改革开放后,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日渐增多,形成了影视带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反向传播新模式[3]。例如电影《红高粱》1988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维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红高粱》英文版。进入21世纪,传播载体更加丰富,影视、图书等阅读形式越来越多,来华留学人员的传播媒介也由图书、信件、跨洋电话转变为如今的视频、网站、社交软件等更为快捷便利的传播媒介。同时,来华留学人员运用境外社交软件宣传中国,发布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作品或书评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二)来华留学人员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桥梁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来华留学人员群体作为“天然”的双向沟通者,许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会设有当代文学课,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知识。同时,来华留学人员也拥有母语国的思维方式与跨文化感知能力,也熟知两国的习俗礼仪与传播媒介。由此,来华留学人员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媒介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教育资源优势

许多中国高校会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当代文学课,且当代文学教材多样,选择范围较广。来华留学人员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习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掌握基础的文学知识与写作特色,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文化习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通过自身的在华经历,催化其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理解、再感悟,逐步理解中国式思维方式。此外,中国高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绝佳环境,来华留学人员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奠定了以来华留学人员为桥梁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基石,使其能胜任传播桥梁的角色。

2.国民身份优势

来华留学人员在传播目标国家的公民地位是其进行海外传播的隐形“通行证”。来华留学人员和海外读者往往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比他国人的传播,来华留学人员的当代文学传播是自然的、民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跨文化冲突及当地读者抵触心理等问题。在传播过程中,来华留学人员可以根据同胞的娱乐、思想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内容与方式,以快速、有效、本土化的途径达成传播,如可以用当地民众常用的社交软件上传文学作品中的片段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率,而且扩大了传播范围。来华留学人员在传播目标国家的公民身份为其进行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与优势。

3.双语(多语)译介优势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来华留学人员,部分中文水平较高,既精通母语,又通晓中文,语言翻译能力过关。同时,其拥有中国的生活经验,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习俗、行为与表达,能够自然地将当代文学作品中地道的表达、语言的精髓用相应的母语进行翻译。来华留学人员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译介,可经过当代文学教师指导,在保证译介作品正确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础上,使其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趣味,容易被大众接受,从而达成传播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与目标。因此,借助来华留学人员所处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本身的双语优势译介作品,是促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有效方式。

三、促成来华留学人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桥梁

来华留学人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桥梁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天然具有这一桥梁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来华留学人员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的新身份;其次,探索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桥梁的可行性方案,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逆向实施提供参考方向。

(一)来华留学人员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的新身份

1.消解认知偏见,成为文化思维的理解者

中国文化素来是非排外的民族主义文化,也不是同质化的全球主义文化,而是保有自身特色同时吸收他人优点的辩证、开放、务实的文化。中国人民依靠万物互联的科技手段不断探索世界,努力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然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了解有限,因无知而造成的误解有的让人哭笑不得,甚至会对中外沟通交流造成极大的障碍。这种信息的不对等,严重限制着中国在世界的发展和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理解。

来华留学人员可以通过自身所见所闻对中国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但若想深入了解中国并非几个月或一两年的客居可以做到的,这就需要必要的“工具”来辅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品读和经过中国专业教师的深入指导,可以推进来华留学人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的理解。虽然理解并不代表一定认同,但深入的理解可以消解因无知或刻板印象造成的偏见,消弭因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异质性引发的误解与冲突,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式思维的理解者。

2.提高语言技能,成为多语联动的翻译者

不同于五四时期鲁迅、巴金、茅盾等作家持有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当代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职业翻译者翻译为外文传播到海外,这对翻译的水平提出了要求。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既要务求准确,又要富有文采,然而全民外语水平提高的今天并没有带来文学作品翻译水平的同步提升。根据我国各大高校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可知,中国的翻译培养往往重视语言水平而轻视文学修养与文化理解,而外国的翻译对于中文的韵律性、形象性和丰富性的理解则相对有限。如何运用纯熟、地道的外文把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海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华留学人员通过亲身体验和对中文及中国文学作品的系统学习,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式思维的理解者,从而能够更好地经由形象性、情意性、丰富性、独创性的中国文学语言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意蕴与内涵,理解文中成语蕴含的中国故事以及谦辞、敬语和委婉语等中式表达,并利用自身的多语能力,将优美的中文转译为地道且具有美感的外文,准确而不失文采,成为多语联动的翻译者,达成信、达、雅的译介目标。

3.激发动机热情,成为中国文学的传播者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承载着活的中国文化和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还是如今广泛传播的通俗流行文学,都是来华留学人员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民的有利途径。“文化兴趣”本身就是吸引外籍人员来华留学的一大原因,真实的、历史的、在现实的变革和发展中反映生活的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文化要素碎片化的问题,满足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同时激发其探究中国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热情。

来华留学人员身处中国社会环境之中,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生活是其基本需求,因此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式思维是其自发主动的。当其以中国当代文学为媒介探究中国文化,无论存在疑惑需要解答还是有所发现小有心得,都可以与他人讨论分享,无形中即可达到传播中国当代文学的效果,再配以教师的传授和指导,来华留学人员也乐于主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者。

(二)来华留学人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桥梁的可行性方案

来华留学人员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不会一蹴而就,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更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来华留学人员传播真实的中国当代文学,离不开合理、明确的目标制定和细致、可行的教学组织。

1.恰当选取教材,丰富中国形象

来华留学人员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的选取要贴合中国现实,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展示中国人民积极的生活面貌,使来华留学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由浅层现象透视深层中国文化内涵。教材题材和体裁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无论是深踩社会痛点,还是展现荒诞美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不粉饰中国在发展道路中的曲折,也不避讳特定历史环境下小人物的自私与冷酷,这些在现实基础上的创作可以丰富来华留学人员日常认知中“平面”的中国,从表层认知到更深刻理解中国的形象。一个个小小的人物形象可以汇集成中国社会的万花筒,一部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中国社会的小小缩影,它们或正面描绘或侧面充实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

2.循序渐进教授,深入理解作品

来华留学人员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来华留学人员的教授过程宜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前期关注作品中语言文字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汉语语言水平;中期向作品的章节结构过渡,使学生了解文章章节编排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文章;后期落脚于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由一部作品了解一个时代。教师讲授过程中从作品内部的器用文化、制度文化引入观念文化,强调教学内容广度的同时,更要重视其深度。可以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在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和演讲环节,检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认知,也可以通过置换时空演绎,改变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因素,从人物角色出发深入探讨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经过引领阶段的被动接受到活动阶段的主动探索,来华留学人员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依托,可以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文化与思想,成长为中国文化思维的理解者。

3.对比中外文学,打造跨文化共情传播

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东亚、南亚地区的学生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对中国的义利观、仁爱观都有较高的接受度;欧美学生因西方的传统文化背景,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则相对有限。当代中国作家努力追寻现代化的创作品格,包括艺术风格上的当代色彩和国际视野,追寻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中外文化差异,促进相互理解、打造跨文化共情传播。如将陈忠实的《白鹿原》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进行比较,体会其中岁月的沧桑变化和命运的轮回交错;将艾青与惠特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她们对自由诗的本质认识、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的异同;也可以在展现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印度文化和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寻求共同点,打造来华留学人员跨文化的共情传播,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4.利用网络文学,开启文学传播新路径

数字媒介革命把中国网络文学推向了当代文学变革的时代前沿。中国网络文学以其作者与读者双重大众化、文学生产方式交互化、创作题材广泛化等特点对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通俗文学繁荣提供了经验,促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学将文学大众化,历史题材、国际背景、玄幻穿越、科学幻想等多领域的创作题材给读者以广阔的选择空间,使文学更亲民。对于来华留学人员来说同样如此,《花千骨》《琅琊榜》《欢乐颂》等以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作使他们关注到中国的网络文学,他们乐于从中窥探中国普通民众的娱乐生活和喜好,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择取推荐符合学生兴趣点和主流文化的高质量网络文学作品,开启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的新路径。

5.借助先进科技,多途径多模式分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予当代青年人更多的交流途径,传统的书信沟通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代中国人更乐于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来联系,通行于来华留学人员的社交软件,如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等在国外也十分盛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传媒、网络社交工具、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的特点,让中国当代文学不再限于纸面。电子书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阅读的同时可以标注笔记、即时分享等。由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也吸引着来华留学人员的目光,他们可以在练习听说技能的同时由外在显现的文化现象探究内在深层文化内涵,并实时与同学好友进行讨论。抖音(Tik Tok)等短视频网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作业任务,如自行剪辑由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介绍此部分内容蕴含的文化点,或是将置换时空演绎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片段上传社交平台,大家讨论点评等。学思并重,应借助先进科技,多途径多模式分享来华留学人员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四、结语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描绘了中国时代发展的生动画卷,传达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民众的文化声音。新媒介时代,传播范围的拓展使得文学的传播属性更加明显,而后疫情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扩大,这让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过去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为主,研究方向聚焦于如何让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推向世界。而这不仅需要政府推动、文本翻译、媒体传播等多方聚力,还需关切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由以往关注海外市场的中国当代文学推广,逆向思考,拓展转向回归中国本土,借助来华留学人员的教育资源优势、国民身份优势和多语译介优势,由来华留学人员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带出中国、带回母语国,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由中国积极推广到海外主动了解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校需在对来华留学人员进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提高留学人员中文技能的同时消除其认知偏见,激发其动机热情,恰当选取教材,循序渐进教学,进行中外文学对比,有效利用网络文学和先进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其成为中国文化思维的理解者、多语联动的翻译者,最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不可替代的桥梁。关于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其他问题,如传播效果、学生意愿等仍需继续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当代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蓄势中的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文学成就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厦门市留学人员身份认定新规8月27日起实施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