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医精诚的当代意义

2021-12-01夏洁楠曹洪欣

医学与哲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医患

夏洁楠 曹洪欣

“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是在隋代分裂统一的社会更迭背景下,基于民众对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社会公德的需求,兼容并蓄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结合当时医学发展现状与需求而产生的。《大医精诚》从“大医”的学识修养、从医诊疾、待人接物等方面做了精辟论述,包括对医生术业的基本要求“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并指出“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是“大医”诊疗的基本状态,继而从“大医之体”“为医之法”等方面详细论述“大医”修养。且文中从儒、释、道等多种论述观点出发,兼容并蓄,是优秀中医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医学伦理观深刻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医生行为、医学传播、医技传承,“大医精诚”精神直到今天依然绽放光彩,与其多样包容的文化内涵不无关联[1]。《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研究“大医精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对当今国家道德建设、医药卫生人员的成长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为国家道德建设提供良好借鉴

孙思邈《大医精诚》中一再强调的“仁”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详而论之,“澄神内视”“大慈恻隐之心”“普同一等”“不皎不昧”等又继承了道、佛思想,其中多处行为规范至今仍可作为国家“德育”与“行风”的具体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大医精诚”思想精髓涉及医生道德行为规范,强调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对于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素质,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造就大医、名医,改善医患关系乃至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力,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优秀文化动力。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大医精诚》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并且是《大医精诚》里的大多数医德规范的深层基础,对于提高医者素质,处理医患关系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2]。孙思邈在著作时首重医德,“大医精诚”思想站在人文甚至哲学的高度,高标准要求,在面对社会万象时有着医者的悲悯,同时以医术践行着儒家的王道仁心,对国家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古往今来高尚德行代代相传,广大名医与高知无不具备高尚情怀与人格自信。张仲景精究医术为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董奉济贫施善,成就“杏林春暖”的佳话;8年抗日战争期间,为存留国家教育精髓、延续中国文脉,迁入云南的大学有十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为了爱国精神,为了文人气节,除了几千学生之外,尚有300余名教授,如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闻一多等,他们中许多生于富贵、有着留学经历,完全可以远远躲避战乱,却以“中国文人”自居,与“有志之士”为伍,用“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卓著成绩,成为近代中国高知的集体典范,让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中医文化的东方气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源泉[3]。近些年,随着中医再度被重视,中医文化的魅力如同中华文化一样展现于世人面前。其核心价值观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调和致中”等理念已融汇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中,其中“仁爱”理念成为“爱国”“友善”的历史源头,人本思想又与“团结民主”不谋而合,而以“最美逆行者”为代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各行业抛却生死的“敬业”理念,正是“大医精诚”精神的当代写照。孙思邈“精诚精神”正是中华文人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兼容并蓄儒、释、道等长久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这些思想逐渐嬗变融合,升华为中华民族核心道德观的一部分,“大医精诚”中慈(仁)、诚(义、信)、精(礼、智)可以说是来源于中华道德的基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下,政府心系百姓安康、企业家有情有义、每一个小家积极配合,“精诚精神”在家国上上下下体现。对每一位医生而言,“大医精诚”精神是广大医务人员奋力在抗疫前线最有力的精神武器[4]。也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甘当人先的“逆行”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守护武汉抗疫“战争”中的一次次感动事迹。正是由于有诸多“大医精诚”般德行教育理念的存在,各行业的“大医巨匠”,昌平时期可以努力进取,“危及关头”亦不畏奉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使中华大地钟灵毓秀。伴随着国家德育的推广,诸如“大医精诚”这样行业高标准的“行为准则”可以为国家道德建设提供良好借鉴。

2 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道德基石和制度借鉴

孙思邈主要生活在隋代和唐代前期,隋代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唐代则在推进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律法的同时,完成了由动乱颓败向稳定繁荣的转变,在政治变革进程中,合适的医疗制度和律法应运而生。如唐朝对医师欺诈、法医检验不实等均有明确处罚条例,《唐律疏议》:“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5]这些严明律法促进医疗从业人员的道德提升,“大医精诚”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风尚形成的,而严谨的行医、授业机制与“大医精诚”等先进思想又互为助力。《大医精诚》中引《伤寒论序》:“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孙思邈借仲景之语揭露当时社会风气与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同时,提出并阐述“大医精诚”的具体内容:首先“安神定志,大慈恻隐”,对待病人不问其地位贵贱、家境贫富、关系善怨等有“普同一等”的“大医之态”;其次有“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的“为医之法”。这些对医生的德行要求和劝诫,不仅是医务工作者需要遵守的基本德行规范,“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等要求,更是医生行为准则的制度规范。

随着医疗相关律法、制度不断更迭补充、完善,国家对“道德建设”的提倡,医师规培、专培制度的产生,《中医药法》的实施等,让中医文化重新被重视,“大医精诚”等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逐渐得到社会、行业与医药卫生人员推崇。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仅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德行为基石,也是医患和谐的有力保障。孙思邈医德准则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在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的今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医德传统,有助于改善不良医患关系[6]。不知从何时起,医生因工作繁劳、待遇不佳、误解重重而辞职的新闻一次次在网络上热传,“儿科医生荒”也成为医学界的痛点。医务工作者心有懈怠时不妨读读《大医精诚》,想想什么是“大慈恻隐之心”,看看为何医生“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而是要急他人之所急,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疾痛。医护人员始终以仁爱之心相对,医患之间多了关爱与包容,也许我们就可以多一些解决办法,能更好地处理和影响事件的发展,让医生拥有合适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孙思邈医德思想内容对当代的医护人员、医学教育、医患关系和中医伦理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7]。“大医精诚”思想中包含着的人文理念和高尚精神可以被不断挖掘研究,作为当代医疗发展的助力。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融会在医疗制度的顶层设计中,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积极主动地在医学院校、医院机构中开展相关课程,把孙思邈倡导的精勤博学、大慈恻隐、守正定志的医学态度和医德思想,作为培养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临床软实力,拥有人文情怀,对良好的医患关系、稳定的医疗行业助益良多。刘晓琴[8]在谈《大医精诚》传统文化思想中总结具“仁心”,行“仁术”,做“仁人”,成为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选择,只有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大医精诚”作为优秀思想内核,可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德基石,借鉴其内涵形成以德辅行、术业精勤的合理制度,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和高尚感,利于维护和促进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

3 为医药卫生人员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方法

《大医精诚》从多方面论述了医生行为准则和思想圭臬,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医方法,到有“大慈恻隐之心”的为医态度,“澄神内视、不皎不昧”的诊疗方式等,可概括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等。如为医之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之态——安神定志,大慈恻隐;大医之体——澄神至意,不皎不昧;大医之法——忠恕谦谨,克己修德。《大医精诚》承《大医习业》篇强调医道精益求精。指出“大医”需熟识《素问》《甲乙》、十二经脉、表里孔穴、本草药对等医学典籍知识;学习张仲景、王叔和、靳邵等医者诸部经方;又要能精熟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等医哲。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为医之本;“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是“为医”之态,以慈悲恻隐之心治病救人作为学医的动力和目的,方可称为医;“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是“大医之体”,文中从诊疗状态和行为态度进行详述,诊疗时应“审谛覃思”,专心致意,误失纤毫,不得轻率自夸;“为医之法”则是“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道出了医生平时需遵守的“行为准则”,应当时刻怀揣“救苦之心”,克己修德,忠恕谦谨。

《大医精诚》中所勾勒的医者行为规范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教学传承、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最能体现“大医精诚”的精髓实质[9]。这些既是对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又是成长为大医的目标定位。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医学史,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也是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医”有着特殊的定义。如何成为合格与优秀的医生,历来是“大医儒士”著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名合格的“中医”首先是一位大德之人,要有精湛医术,还要有广博的学识、谦卑的姿态和探真穷理的精神。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的“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10]。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更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其主要思想仁德与仁术要求培养学生拥有精勤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施济众的人文情怀,这种教育理念与中医药“工匠精神”相契合。中医药院校应当汲取传统医学思想中优秀理念,增加中医药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相关课程,不但把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把德行第一、医者仁心的职业理念注入到每一位医学生的心中。

“大医精诚”所倡导的“精”与“诚”结合、“德”与“技”并重是历代医务工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伦理价值追求,体现出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对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非同一般的意义[11]。因此,现代医学院校要注重把“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广大医学生的过程中。进入21世纪,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健康和医生的要求更多了,如何以精湛医术和仁心态度赢得患者信任,又如何给医生们以坚韧而富足的精神支柱,让更多年轻人因崇拜而成为医生,因肩负沉重而受人尊敬的职业责任成为合格的医生。孙思邈淡泊名利的姿态、潜心医学的意志以及高尚的医德修养对后世医学伦理产生深远影响,并对当代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为医药卫生人员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方法,其精勤志学的专业追求,仁礼待人的品德行为,忠恕之道的人文情感,重义轻利的医学准则对当代医药院校人才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孙思邈“大医精诚”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以“仁”思想为核心,从慈心恻隐、精勤术业、谦和淡泊等方面,详细论述医者德行方法,至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成长为大医、名医的行为规范与追求,为国家道德建设提供良好借鉴、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道德基石和制度借鉴、为医药卫生人员成长提供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德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理性沟通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