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ST理论视角下的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模型研究

2021-12-01陈君君唐仁生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陈君君, 唐仁生,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同时,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迅猛成长,人工智能、5G等不断催生新业态,急需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大学生活跃的创业需求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区域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支持环境建设水平也有差异。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对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研究回顾

国外对于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3种较为经典的创业环境分析理论模型,主要有GEM模型、MOS模型和PEST模型。GEM模型由英国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提出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将创业环境分解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大要素。MOS模型以创业机会论为基础,基于激励、机会、技能设计出的六维度创业政策分析框架:创业教育、创业促进、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和目标群体政策。PEST模型则是基于公司战略眼光来分析企业所处外部宏观环境,认为应对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类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多以GEM、MOS为主要评价基础,依据具体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外部环境评价,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吴立爽以GEM九维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2 114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探究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李林芳基于GEM模型建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唐海仕等基于MOS模型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优化与筛选;柏文静基于MOS模型对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评价,提出吉林省创业环境建设短板并提出政策建议。GEM模型对于创业环境的研究更为微观而具体,适宜于从行业专家层面进行调查研究,MOS模型的切入点侧重在创业教育,更多从创业政策框架评价创业环境。基于PEST理论开展的创业环境研究相对较少,项意等采用PEST分析法对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剖析。沈超红等基于PEST模型构建了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并以合肥市为评价对象开展环境研究及政策建议。从目前来看,基于PEST模型作为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还处在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指标评价多,模型构建少的阶段。

2 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构建

2.1 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PEST模型作为宏观经济分析模型,适合进行宏观的整体性的创业环境的分析,同时从大学生主体感知视角,PEST的四个维度更符合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基于此开展创业环境的评价分析,更有利于高校和地方政府直观、量化评价大学生所感受的创业环境,进而更有效地进行政策改进。文研究选取PEST模型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对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进行实证调研、指标评价和模型构建,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改进提供政策建议。

2.2 研究评价指标构建

本研究以PEST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管理部门访谈、在校大学生调研等,结合高校在创业政策和技术保护方面所具有的独立性特征,进一步将政策环境划分为地方政策支持环境和高校政策支持环境,将技术保护环境划分为地方技术保护环境和高校技术保护环境,进而将大学生面临的创业环境分为以下6个方面:

F1地方政策支持环境。创业行为终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要走出校园开展与地域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这就需要面临地方政府的创业宣传、财税政策实施、工商登记办理、创业直接扶持等各类行为的支持。因此,本研究选取“X1地方宣传、X2地方税费政策、X3地方工商登记、X4地方直接扶持”等四方面作为评价地方政策支持环境的指标。

F2高校政策支持环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X5学校宣传、X6学校教育培训、X7学校管理服务、X8学校教师指导、X9学校创业孵化”五个方面作为高校政策支持环境的衡量指标。

F3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和制约创业行为的发生,如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商贸环境、就业收入水平都会对创业行为产生影响,而地方金融服务水平、创业孵化支持、营销支持等各类社会服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发生及开展。故本研究选取“X10地方产业经济、X11地方商业环境、X12地方就业收入、X13地方金融服务、X14地方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衡量指标。

F4社会网络支持环境。社会网络是由一定社会关系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会结构,以往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创业较多地受到父母、同学等社会网络的影响。本研究将“X15父母家人支持、X16同学朋友支持、X17社会支持态度”作为社会网络支持环境的衡量指标。

F5地方科研教育环境。大学生作为掌握高层次知识能力的创业者,无论是地方政府、高校都应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予以支持及鼓励。本研究选取“X18地方教育水平、X19地方科研投入、X20地方科研产业、X21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四方面作为衡量地方科研教育环境的衡量指标。

F6高校技术保护环境。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参加科研竞赛等创新创业行为多以高校为起点,高校对大学生在校科研创新行为进行引导和保护的水平,对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激活创新创业动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X22高校科研奖励、X23高校科研氛围、X24高校科研保护”作为高校技术保护环境的衡量指标。

3 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3.1 问卷调查

依据以上对大学生创业环境构成因子的理论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4个问题,涵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6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记录被调查者对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环境各因素的评价程度。问卷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合计收到含安徽科技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巢湖学院、铜陵学院等10所高校的1 229份问卷,剔除325份无效问卷,得到904份有效问卷。

3.2 模型构建

随机抽取500份调查问卷,利用SPSS 2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由表1可得,问卷可靠度良好,适合因子分析。

表1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分别设定五因素和六因素模型进行累计总方差矩阵分析,得到旋转平方和载入的累计总方差分别为80.066%、82.177%,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判定因子归属,“地方教育水平、地方科研投入、地方科研产业、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的因子载荷均明显低于其他题目,故将“地方科研教育环境”的因子剔除,提取五因素模型。

重新进行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构成维度进行因子分析,KMO值=0.953,数据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旋转平方和载入的累计总方差 81.670%显示出良好的建构效度,进而利用AMOS24.0对剩下的403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五维度模型进行分析,拟合数据均理想,整体模型结构效度良好(表2)。

表2 五维度模型拟合参数

由图1可见,地方经济发展环境、高校政策支持环境、地方政策支持环境、社会网络支持环境、高校技术保护环境各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均超过了0.85,各潜变量对应所属题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图1 标准化路径的因子载荷图

在SPSS 26.0中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计算因子得分:

F1=10.071×X11

计算各因子权重,得到评价模型:

F

=0

.

251 4×

F

1+0

.

244 7×

F

2+0

.

208 4×

F

3+0

.

154 0×

F

4+0

.

141 6×

F

5。

4 模型实测

根据构建评价模型,选取139名安徽省在校大学生进行数据实测,提取他们对当前创业环境各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程度的看法,按照Likert五级量表,从“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计5~1分,计算各题平均得分及综合得分(表4)。

表4 各题平均得分

由表5可知,本次调研中安徽省大学生对创业环境评价综合得分为2.321 8分,认为外部环境总体而言对创业的支持度不高。同时,在各因子得分中,高校政策支持环境的认可度最高,也是唯一得分超出3分的因子。其次是社会网络支持环境、地方政策支持环境,说明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网络的支持认可度高于其他因子,也较为认可地方政策如注册登记、税费政策等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得分最低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和高校技术保护环境。

表5 因子综合得分

5 对策与建议

5.1 提升技术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学科建设改革

在本研究中,高效技术保护环境的因子得分最低,技术环境支持的问题凸显,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创业行为中,与专业技术创新结合欠佳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专业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业质量总体不高、生命力不强的问题,也只有让专业学科与创业实践结合,高校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应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效结合。一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实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中设置实践创新内容。二是应设置运用好创新学分。应科学设置创新学分且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将创新课题、创业竞赛、专业创新设计等纳入创新学分核算范畴。三是发挥好高校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高校在扶持学生创业项目时,应扶持筛选一批贴合学科、紧扣地方产业发展的项目,积极为这类项目开展专业创新和创业实践创造条件。

5.2 打通校内外政策环境,建立政策扶持长效机制

高校政策支持环境和地方政策支持环境都是大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因子,打通校内外政策环境,建立一条从学校到社会市场的创业扶持“绿色通道”,方能更好发挥政策效果,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总体水平和成功率。

高校和地方还须建立和加强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从企业孵化到成功运营的跟踪服务机制。调查中发现,现实中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多倾向于企业的创办期,但管理经验缺乏、资金短缺运营、对于创业企业的后续支持力度不足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人社部门均开设有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培训,如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等。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应充分运用好创业培训平台,提供及时的企业创办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面对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高校还应注意联合地方人社部门,加强师资培训,做好参训学生遴选,让有迫切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接受培训。同时,要注意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切实发挥培训的积极作用。

高校和地方人社部门可以联合建立创业指导团队,按照精准帮扶、精准指导的原则,开展团队指导服务,根据企业创建的不同阶段,逐步安排高校专家教授、成功校友企业家、律师、人社、工商、地税等各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等加入企业指导团队,提升创业指导效率。

5.3 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激活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

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整体得分较低,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较少与地方产业经济接轨,所能获得的外部商业环境支持水平不高,尤其体现为整体创业投融资环境活力不足。地方政府虽然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但大学生创业行为更多的还须依靠地方产业投融资环境的优化来促进项目孵化和发展。

政府可简化创业启动资金扶持的审批环节,降低扶持资金的申请门槛,同时在跟踪服务上多下功夫,加强资金后期监管,保障政策资金使用效益。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引入和发展风险投资产业,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可通过设立风险投资服务平台,加强大学生创业者关于获得风险投资条件和技巧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创业大学生争取到风险投资商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对部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企业进行扶持,例如,给予从事相关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税收减免等待遇,促进其发展,以此增强风险投资企业和机构对大学生创业的投资积极性。

5.4 加强高校创业竞赛管理,提升大学生创业项目参赛效果

校内外各类创业竞赛是学生创业项目向外界展示项目、寻求合作、开展融资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大量涌现,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还存在创业比赛多头管理的问题。如学校创业教育学院、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团委等都承接了不同类型创业比赛任务,多头指导不容易形成合力,不利于工作协调及项目的后续培育。高校应该对校内创业教育和比赛管理力量加以整合,明确学生创业教育和竞赛的管理单位。要认真梳理、分类当前主流创业比赛项目,制定出台大学生创业比赛管理办法,针对比赛的类型和层次安排不同,分类组织优秀项目参赛,提升参赛针对性。同时,要出台优秀创业项目孵化的具体办法,抓住窗口期,为项目孵化牵桥搭线,促进项目孵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