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作构建肉羊繁育体系试点之思考

2021-12-01庞训胜王淑娟吴宇飞刘文举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庞训胜, 李 灿, 王淑娟, 吴宇飞, 黄 金, 林 杰, 刘文举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我国羊的地方品种十分丰富,例如,湖羊、黄淮山羊等,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等性状优势,但相对于杜泊羊和波尔山羊等国外品种,又普遍存在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弱的缺点。在影响畜牧业生产效益的各种因素中,良种繁育的贡献率最大。合理的繁育体系是良种扩繁和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载体,需重视繁育体系建设。但是,在羊业生产中良种繁育体系或缺乏活力或名存实亡,人工授精技术少有应用,杂种优势未能发挥作用,良种利用率低,因此,限制了肉羊胴体重的提高,拉低了肉羊产业总体水平和经济效益。故需要构建良种繁育体系。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法的实施,肉羊业常被选定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繁育体系被赋予新意义。市场机制下,繁育体系运营的合理性应是基于经营主体在权衡投入与产出效益基础上的自愿和可持续生产行为,这是产业应有的业态。在推进肉羊产业发展中,通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试点以区域协作促进肉羊繁育体系建设,旨在为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试点

1.1 杂交繁育体系的技术协作架构

根据杂交繁育体系,选择杜泊羊和波尔山羊外来品种为种用公羊,用于杂交生产育肥羊;湖羊和黄淮山羊地方品种,用于本品种繁育,在保持地方品种繁殖群规模基础上,以母本参与杂种优势利用。

外来品种的种公羊只数,依据区域繁殖母羊数,以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的公母配比进行设置,集中在种畜站饲养和精液采集,根据发情母羊需要,将精液分配至养殖企业(户)自行输精。养殖企业(户)为维持地方品种繁殖母羊群规模,以自然交配所需种用公羊1/3需要量,选择本品种种公羊配置于各自养殖场舍。人工授精用于经产母羊发情调控的定时输精,自然交配用于第一胎次青年母羊或弥补后续胎次人工授精未孕母羊的配种(图1)。

图1 杂交繁育体系的技术架构

1.2 分工协作的组织架构

在繁育体系中,种畜站、养殖企业(户)和地方肉羊养殖合作组织(下称协会)是3个重要的角色。种畜站经营外来种用公羊的饲养管理、精液采集处理与分发等环节的技术工作,其生产结构由政府引导建立,具有相对独立、非盈利性质。种畜站包括专职技术人员、种羊养殖和精液处理设施等。养殖企业(户)是繁育体系服务的中心,自主负责所属企业(户)母羊发情调控、输精及其未孕母羊的自然交配,最大化获取经济收益。在种畜站与养殖企业(户)之间,实时交流发情、分娩等生产业务信息并记录保存,种羊精液借助公共交通运输至养殖企业(户)所在片区的精液暂存点。协会是以养殖经营主体为主要代表的监督协调组织,通过共享生产业务信息,统筹协调繁育体系运作。地方政府协助参与协会和养殖经营主体的监督(图2)。

图2 分工协作的组织架构

1.3 试点效果

在临泉县范围内选择分布于6个乡镇10余家繁殖母羊50~400只规模不等的养殖企业(户),以自愿原则参与肉羊杂交和本品种繁育试点。养殖企业(户)经营者接受人工授精和发情调控等技术指导和培训。结果表明,在夏季和冬季母羊发情率分别为62%和85%,受胎分娩率为59%和91%,符合不同季节发情调控和妊娠一般应用特点。分娩的羔羊具有明显杂种或本品种外貌和生长发育特征,易于区分和予以不同饲养管理。养殖经营者对试点持积极肯定态度,后期持续开展相关工作。

2 实施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

养殖场小规模和散在分布决定农区肉羊繁育体系宜以区域协作方式实施。随着国家对草地保护政策和粮改饲等项目的实施,肉羊养殖呈现向东和向北粮草资源丰富的空间集聚态势,舍饲和半舍饲成为羊业养殖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农区和牧区成为肉羊主产区。但是,我国肉羊养殖规模普遍偏小。由表1可得,2018年99.92%的养殖企业(户)年出栏为1 000只以下规模量,与2011年的99.98%相比较减少0.06%,年出栏1 000只规模量也仅相当于300~400只繁殖母羊养殖场的出栏率。对于甘肃和河南省等农区养羊较多的县级行政区,平均只有18.34万只年末存栏量。因此,肉羊养殖小规模是与现行生产力相适应的适度规模,而散在分布是我国羊业生产现状,与方便利用草地和秸秆饲料资源相对应。

表1 我国年均出栏羊的不同规模养殖场户数比较

合理的繁育体系除本品种选留(育)外,杂种优势利用十分重要。在非种业养殖效益中,杂种优势所形成收益的增加是繁育体系建设的目的,国内外肉羊产业已形成杂种优势与优势价位相联结的成熟市场,因此,优秀种公羊的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种公羊因遗传特性,价位相差很大,优秀的可达数万元。对于优秀种羊的成本支出,养殖经营者在经济上一般难以承担,而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的缺失,被迫使用劣质种公羊,已成为养殖场普遍现象。人工授精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种公羊的利用效率,降低繁殖成本。但是,根据年配母羊头数计算,对于600只繁殖母羊,年出栏2 000只左右的养殖场,一只种公羊的配种资源显然过剩。因此,客观导致非良种应用的繁育体系,杂种优势不能被利用,加重了低产出和非健康羊业生产体系的畸形。

以区域协作方式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应用,可为种公羊最大化利用解决了不受单一企业(户)规模羊数的限制,然而,由此涉及技术实施人的操作能力能否胜任问题。据调查,目前肉羊养殖者70%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45岁,一些年纪偏大且受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群,往往长期从事肉羊养殖,经验较丰富。在技术操作层面,人工授精分采精、精液处理和输精等环节,其中输精难度不高;地方品种纯繁和杂种羊之间外貌差异区分及其差异化饲养管理不复杂,对于这两个技术方面的工作,养殖经营者能够胜任。至于采精和精液处理等较复杂技术性工作,采用集中生产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促成两个层次群体结合,分别执行上下游技术流程的协作关系,无疑可以避免了由人力和技术成本可能转化为对羊业生产者难以承受的压力,破除了单一企业(户)不能独立开展工作的困境,实现现代繁育技术在羊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互联网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农区已经形成快捷方便的交通和信息交流社会,为开展区域协作繁育体系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实施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的技术

现代繁殖技术结合传统的繁殖方式确保繁育体系的协作效果。在现代繁殖技术中,成熟的发情调控技术可将羊群无序发情调整至批次化生产状态,定时输精无需发情鉴定。在以往的生产实践中,发情鉴定和输精时间确定,出于对其人力成本的考量,往往成为限制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群体羊只定时输精且批次化生产,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促使繁殖管理和生产组织具有集约化性质,在合理布局和规划下,优化了繁殖资源配置,技术操作程序达到简化易行效果。

传统的自然交配,种公羊的配种效率低,但是,对于机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母羊的初次配种,为避免输精对生殖道的损伤,自然交配应是主要的交配方式。而要维持羊场核心群和繁殖生产群合理的种群结构,对于人工授精仍未受孕的母羊,其本品种的繁殖可能仍要以自然交配较为适宜,以促使生产的可持续和正常受胎水平,达到简化或优化繁育体系的协作。

在人工授精中,精液冷冻保存具有在生产应用方面较好的时空变化效果,其正常受胎水平,可借助腹腔镜导入子宫技术,但是,这种输精方式由于具有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包括资金和人力成本的高门槛,因此,很难适用于区域协作的组织形式。在精液保存中,液态保存的时间较短,然而,生产应用显示,采用一般输精方式的受胎效果并不差。在当今发达的交通和信息交流前提下,精液的及时到达和母羊的发情调控可弥补精液液态保存在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中不足。精液的液态保存方式适用于区域协作人工授精。

4 实施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的监管机制

繁育体系需要建立在各环节参与者的利益联结和有效监管上。面对我国羊业现状,繁育体系建设已成为肉羊业能否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养殖经营主体的普遍需求。繁育体系建设要转变以往弱势的肉羊养殖难以获取在产业链中合理的利益分配,形成以增加收益基础上养殖经营者的集聚,激发养殖经营主体内生协作参与热情和监管责任。

协会以养殖经营主体为基础的协调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在地方政府强化产业发展和养殖经营主体群双方需求下,为谋求同行业企业(户)共同利益,具有积极优化资源调配和严格监督责任的优势,因此,协会应主导其管理。政府借助在生产中反馈信息及其数据,分析繁育体系运转状况,协会向参与各方负责并接受审计。为此,监管依据的基础数据尤为重要,这些数据具有相对参考标准。

繁育体系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取决于养殖经营者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应用状况,通过区域协作的上下游技术衔接与实施,家庭经营具有更好的主观努力,能够产生最佳的边际生产效率。

5 引导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建立的途径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机制具有一定基础和公益性质,国外发达国家尤为重视畜禽良种工程的政府与协会统筹规划和区域合作。在我国,作为调控主体的县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处于基础地位,能够根据县域自然状况和发展水平确定灵活的职能重点和服务,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综合和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和体系,因此,作为政府在面对农业、农村和养殖企业,引导建立肉羊繁育体系,包括资金上扶持,技术上规范流程等方面,县域协作可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在促进地方肉羊产业发展中,科研院所的作用十分重要。区域协作肉羊繁育体系的技术标准、资金支持产业方式和组织架构运作等科学合理的机制建设,需要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指导其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协会介于政府与科研院所之间,其重要性毋容置疑。协会助推研发平台前置技术转移节点,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避免创新与生产的脱节,形成合理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在面对肉羊市场价格可能出现波动时,协会借助县域资源整合以应对变化,对于稳定繁育体系基本结构具有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协会主导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繁育体系建设应符合小规模养殖和散在分布特点,以现代与传统繁殖技术相结合,采用区域协作方式,使养殖经营主体在繁育体系收益增加下集聚,激发内生协作参与热情和监管责任,实现高效、低成本和共利益效果,促进区域适度规模羊业的整体发展。在实施路径上,政府引导下的协会主导不可或缺,以建立完整的肉羊繁育体系架构与管理体系,形成基于数据监控、养殖经营者为基础的共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