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2021-11-30杨发良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诊治病理

杨发良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后均被确诊为GIST,为某县医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患者均符合实验入组标准,对其GIST进行诊断及治疗,并研究其病理特点。结果:110例患者在GIST的影响下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出血;通过病理检查发现43例良性,9例潜在恶性以及58例恶性;但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CD34和CD117检验后发现,其阳性患者数分别为89例、101例,阳性率分别为80.9%、91.81%。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中要重视应用CD34和CD117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验,而且GIST的病理特点也比较复杂。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治;病理;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7-042-01

前言:GIST是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种,患者在其影响下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等临床症状,治疗难度高,会给患者身体造成长期性伤害。据研究,GIST的前期诊断非常困难,主要因其并无较高的特异性,而且可以生长于肠道内的所有部位[1]。GIST的治疗难度也较高,一般需采取根治性切除术、病灶局部切除术治疗,如此一来也能够帮助研究GIST的病理特点。本次研究中,便重点围绕GIST的诊治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110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经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GIST诊断标准,病灶生长于结肠、食管、回肠、十二指肠等部位,患者伴随有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患者中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61.25±3.36)岁,男女比例61∶49。

1.2方法

对110例GIST患者实施病理学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情况的不同,对其中76例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其余33例则采取病灶局部切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将手术治疗效果、病理特点作为实验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用SPSS20.0,使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病理特点分析

110例患者在GIST的影响下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出血;通过病理检查发现43例良性,9例潜在恶性以及58例恶性;但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CD34和CD117检验后发现,其阳性患者数分别为89例、101例,阳性率分别为80.9%、91.81%。

2.2疗效分析

76例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其余33例则采取病灶局部切除术治疗,经临床治疗后均无复发或并发症情况,有效率100%。

3.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逐年提高,但同时也使得一些肿瘤疾病高发,GIST便是其中之一,但其相对比较罕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2]。一般情况下GIST的发生是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患者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典型临床症状,因患者肿瘤于胃壁之间的关系或其他因素影响,其GIST形态也会有复杂性特点。前文中提到,GIST的前期诊断确诊率非常低,并无特异性,一般需在发展至一定階段后通过多种方法检验,如常用CT、内镜等,最终还需进行免疫组化检验,然后进行确诊,如本次实验中,通过病理检查发现43例良性,9例潜在恶性以及58例恶性;但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CD34和CD117检验后发现,其阳性患者数分别为89例、101例,阳性率分别为80.9%、91.81%,其中CD34、CD117的检验准确率非常高。

GIST的病理学特点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该病症为消化道间叶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数为不完全分化的平滑肌瘤或者神经鞘瘤[3]。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无包膜,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因病变较为严重出现了坏死、出血,通过深入检查分析来看,免疫组化检验中,患者的遗传学存在c-kit基因突变,伴随有频发性特点,从细胞组织学分析来看主要为梭形细胞,同时也有部分上皮细胞地排列成弥漫样、束状交叉。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验中之所以应用CD117,是因这一物质的含量高,表达非常广泛,且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已经成为当下用于检验GIST的重要指标[4]。

对于GIST的诊断也可应用影像学方法,一般多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通过分析其图像情况来看,良恶性质不同的病灶在形态大小上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如良性GIST的直径多<5cm,恶性则>5cm,良性肿瘤边界清晰,外侧包膜完整;而恶性肿瘤因癌细胞的增值、分化,边界相对模糊,瘤体中央伴有坏死密度灶、囊变情况[5]。现阶段,GIST的CT检查比较成熟,在这一检查的帮助下能够帮助区分患者GIST危险程度。

现阶段对于GIST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上应用频率最高的便是手术疗法,由于该病症风险性非常高,在手术切除后也有一定的复发性,据调查研究,在术后患者大约有85%的可能性会出现复发转移,随着当前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解决,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疗法,如根治性切除术、病灶局部切除术,前者需直接将肿瘤所在器官完全切除,后者则需进行局部切除,需在病灶周围延长大约3cm进行切除,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无并发症或复发现象。临床上对于GIST也可采用内镜下治疗,如EBL疗法、ESD疗法。内镜下治疗中主要应用微创技术,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治疗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GIST,对于体积较大的GIST便无法使用此类微创手术方法[6]。除以上有创疗法外,也可使用比较保守且安全的药物疗法,现如今比较常用的便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选择以PDGFRA和KIT分子为靶向抑制剂的伊马替尼,在应用该药物时,可以对癌细胞的络氨酸激酶产生较强的抑制性作用,癌细胞会逐步凋亡。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免疫治疗也有望用于GIST的治疗中,如抗KIT单克隆抗体、IFN-α联合伊马替尼等,均可达到良好的阻断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可见,GIST的风险性非常高,前期无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随着其发展,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检验,最终使用免疫组化方法确诊;同时,临床治疗中,依然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GIST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史鹏丽,张建霞,李颖,马灵芝.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的对比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1):1966-1969.

[2]王云,殷小平.影像基因组学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0,37(05):14-20.

[3]李林波. 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20.

[4]吴迎澜.128层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在胃肠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9):162-164.

[5]蒋颖,闫骏.胃肠道间质瘤术前及术后诊断的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0(03):272-275.

[6]侯志冰,涂小煌,宋京翔,张再重,王烈,顾飞腾.免疫组织化学法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2):824-828+866.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诊治病理
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价值
小细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进展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为何要病理会诊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病理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