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2021-11-30李志颖钟磊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大学生

李志颖 钟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和意识形态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时代使命,因此,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此,高校需要加强思政课程教育、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网络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是国内外社会思潮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一批批建设者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担当和使命,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大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力度,能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大国崛起提供精神力量。文化因素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生动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基因,努力探寻出培育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教育之间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帮助大学生有力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

1 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1.1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建立在人们对本国文化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应对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发展前途给予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本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红色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勇敢、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几千年来沉淀的文化基因给予了历代中华儿女强大的底气,是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家园和智慧宝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为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也是激励一代代大学生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1.2 文化自信能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效

意识形态工作采取直接灌输式的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通过文化这个有力载体实现情感上的共鸣,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中华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能够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安全堡垒,抵制错误思潮对文化领域的侵蚀,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大学生可以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汲取文化精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从革命文化中深刻缅怀那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先进文化所孕育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从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多元文化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冲击

中国社会大步迈进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随之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其主要目的就是破坏中国文化发展,弱化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压制中国的发展。部分大学生深受西方国家电影、电视剧和音乐的影响,在无形中接受了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改变了此前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例如,当今部分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对中国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不屑一顾;部分大学生痴迷于过西方的万圣节和圣诞节等,却对我国的传统佳节失去兴趣。多元文化现象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逐渐丧失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加大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难度。因此,在多元文化思潮涌动的局面下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对西方在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重拳出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2.2 思政课成效不佳

我国思想政治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以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但实际上往往侧重于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形成了以德育人与以文化人相割裂的局面。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老师通常采用灌输方式向学生输入书本上的知识,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没有进行深度挖掘,空洞的教学无法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大篇幅的文字内容过于枯燥,会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老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造成了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忽视了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启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一种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环节转化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只有亲自实践,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才能把知转化为信,把信转化为行。但目前的思政课程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环节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2.3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欠缺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地点,校园文化建设与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对大学生文化认知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所助益。但目前许多高校都把资金和精力放在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对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视度却不高。其往往对教学设施过多投入,而没有在文化因素、校史校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在校园活动的安排上也以实用性为导向,忽视了对文化自信的培育。社团活动具有功利性和速成性的趋势,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活动却很少举办,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4 网络环境纷繁复杂

当前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网络文化泥沙俱下,网络秩序杂乱无章。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真伪难辨,有些文化传播为博人眼球而变得低俗不堪。近年来,随着“网红事物”的兴起,过于追求浮躁的表面而忽视文化底蕴的局面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提升,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浮躁之风。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相较于其他受众群体,更加追求个性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这部分人尚处于成长阶段,理解力和判断力受到一定限制,极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煽动,盲目跟从网络新兴事物,而对我国先进文化产生懈怠和不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舆论煽动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负面情绪逐渐形成“非马”和“反马”的倾向,严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徑探析

3.1 立足思政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需要重点提升教学质量以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首先,思政工作者要将中华文化作为思政课的育人元素,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鼓励大学生深层次、多角度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历史背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次,高校思政老师要激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从而高度认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再次,思政课堂要改变长期以来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来,将文化自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大学生的头脑中,深入挖掘文化自信元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保驾护航。最后,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了解大学生的喜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新潮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云媒体、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等方式展示中华优秀文化。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广受好评的《洛神水赋》《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体现民族特色的国风节目,鼓励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3.2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保证文化自信融入效果

文化知识的吸收离不开实践环节的巩固,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升华,因此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文化自信的成效。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党史展览馆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底气是我们取得更大成就的精神指引,要通过实践环节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在传统佳节开展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制作月饼、元宵节展览花灯等,在活动中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行动,带领大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下基层,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奉献爱心,使其体会到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熏陶大学生,改变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散发文化气息的元素,如经典古诗词展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名人雕像等,让大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受到文化的浸润。其次,可以增设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展馆,宣传革命先烈及其奋斗历程,将爱党爱国、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念充分彰显出来,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再次,高校可结合自身校史校训开展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充满文化自信的校园环境。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唱红歌比赛、古诗词鉴赏大会、百年党史竞赛、校史校训知识问答等,让学生在展示自身才艺的同时,充分掌握文化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总之,要让文化自信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抓手,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中自觉接受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3.4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难度。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大批优质网络文化资源形成,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紧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的培养全面优化网络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校专属的公众平台上开设专门的文化教育栏目,每日定时推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党史知识、时政热点等内容,定期举行书法国画比赛、唱红歌活动、古诗词赏析等活动,并用比赛和抽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方便大学生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要联合相关部门净化网络空间,守好文化安全的大门,帮助学生提高辨别网络真假信息的能力。学生自身要提高网络安全素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提高警惕,抵制不良诱惑,树立安全底线。

4 结语

文化自信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的内生动力,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艰难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充分把握好思政课堂主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社会实践平台,把握网络媒体主阵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守正创新,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篇章。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紧紧围绕文化载体,为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筑起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0.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作者简介:李志颖(1997—),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钟磊(1965—),男,湖北荆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