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握力测量的临床应用与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2021-11-30章亚平李安琪

护理与康复 2021年3期
关键词:握力病死率肌力

马 鑫,章亚平,谢 波,李 义,吴 丹,李安琪

1.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3.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昆山 215300

握力(grip strength)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手紧握一个目标物时由前臂外侧肌群和手内在肌群的共同收缩活动而产生的力量总和[1]。握力测量在临床实践中可行性高,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整体肌肉力量、身体机能和营养水平,还可以预测住院时间、费用及病死率等,具有简易、客观、方便、价廉的优点,可作为生命体征进行日常测量[2]。本文就握力测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预后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更好评估患者肌肉力量、预测患者结局提供参考依据。

1 握力测量的优势

肌力是患者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临床测量指标,动态观察评估患者的肌力水平,有利于医护人员更好掌握其肌肉受损程度,预测疾病预后,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可维持甚至改善周围肌肉的力量,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3]。目前临床上评估肌力的方法如徒手肌力测定法(manual muscle test,MMT)、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肌力分级标准、神经电生理检测等,分别存在着主观性强、耗时耗力、医疗成本高等缺陷[4-5]。握力测量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可直接量化的客观外周肌力评估方法,主要借助握力器测定手部紧握仪器时产生的力量,最早应用于手外科手术后评估患者创伤或术后的手功能。研究证实,握力用于评估患者肌肉力量时信效度高,与MMT、MRC等肌力评估方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可作为一项初级保健筛查的工具[6-7]。由于握力测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敏感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营养状况、身体机能、认知功能评估以及住院时间、费用及病死率等研究。

2 握力测量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

2.1 握力测量的方法

目前握力测量的方法尚未统一,国外研究中多采取美国手部治疗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and Therapists,ASHT)制定的测量标准:受试者端坐于椅子上,屈膝屈髋90°,双脚置于地面,肩关节内收,肘部屈曲90°,前臂保持中立位,伸腕0~30°[8]。国内多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规定的站立测量方法:身体保持自然站姿,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单手尽最大力气紧握握力器手柄[9]。而部分危重患者因无法保持良好的坐姿或站姿,多采取床头抬高30°的仰卧位,手臂伸直,置于身体两侧,护士协助患者将握力计放在手中,仪表面向外,虎口向上紧握握力计进行测量[10]。通常待握力计读数稳定后,以千克(kg)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随后握力器归零,另一只手重复上述步骤。握力的最终取值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研究以左右手交替握2~3次取平均值或最大值。有研究表明左右手交替进行各测3次取平均值比单次或者2次的最大值更可靠,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11]。

2.2 握力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性别和年龄是影响握力最大的两个因素,通常男性握力高于女性,握力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且优势手握力强度高于非优势手[12]。研究显示握力水平与经济状况、体力劳动、骨密度等因素有关,此外握力受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反映营养状态的相关指标影响[13]。

3 握力测量的临床应用及预后价值

3.1 握力测量的临床应用

3.1.1反映整体肌肉力量

Porto等[14]为探讨握力与整体肌肉力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握力器测握力,用等速测力仪测定躯干、髋关节、膝关节等全身10个重要肌群肌力之和得出整体肌力,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握力与整体肌肉力量之间的关系,对性别、年龄、BMI、体力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握力与整体肌肉力量呈显著正相关。

3.1.2营养筛查的敏感指标

有研究对124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相关血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以及改良定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评估患者的营养水平,与患者的握力水平呈正相关,握力越低的患者营养水平越差[15]。陈潇等[16]对握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营养状况评估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得出结论:相较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等人体测量学指标以及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握力是评估肝脏疾病患者营养水平最敏感、可靠的指标。此外,握力测量在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等的营养评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7]。

3.1.3反映身体机能

握力是一项反映机体活动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成为鉴别老年人是否存在身体衰退风险最简便实用的方法之一[18]。Peterson等[19]在一项大型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采集了4 066名年龄20~85岁人群的握力值,探讨握力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比,医护人员可将握力测量纳入到临床监测指标中,及早识别并干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同时握力还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动力性平衡能力,定时监测握力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早识别跌倒坠床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20]。吴振云等[21]测量了9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握力水平,结果表明患者握力水平与一秒率(FEV1%)、6 min步速、BMI及呼吸困难指数等疾病相关指标密切相关。此外,低握力水平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改善握力水平对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防治具有关键意义[22]。综上所述,握力可作为一项快速评估患者身体机能的可靠指标。

3.1.4评估认知功能

潘利妞等[23]研究表明基线握力水平与整体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与认知功能障碍衰落的速度呈负相关。Yang等[24]通过评估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得出相似结论,即年龄≥60岁的癌症幸存者握力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握力强度每增加1 kg,数字符号测验增加0.83分,流畅性测验增加0.20分。Sternang等[25]对708例样本进行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有预测价值,基线握力水平高的人群在语言能力、处理速度、记忆力以及视空间能力方面下降较为缓慢。由此可见,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可将握力测量作为认知评估的指标之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2 握力测量的预后价值

3.2.1预测住院时间及费用

洪忠新等[26]对926例患者入院时的握力水平和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反比,低握力水平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文献报道,患者的握力水平和住院费用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即患者入院时的低握力水平与住院费用增加有关[27]。表明握力水平对住院时间及费用有一定预测作用,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早干预患者握力水平,尽可能减少患者经济损失与资源浪费。

3.2.2预测脱机结局

研究证实握力与脱机结局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国外针对这方面已有相关研究。Cottereau等[28]将握力作为预测脱机结果的工具,研究表明患者平均握力与脱机结果显著相关,低握力预示困难脱机或延长脱机时间,但不能预测拔管结果,影响拔管结局的因素众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Mohamed-hussein等[29]连续测量了34例COPD患者脱机前5 d的握力,研究表明握力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需要再次插管的患者中,握力在第5天降低,握力可作为一项评估脱机拔管、预测机械通气时间的良好指标,但样本量较小,需要扩大人群进一步验证。

3.2.3预测病死率

研究表明握力是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病死率的握力临界值为男性22.5 kg,女性7.0 kg[30]。握力水平与脑卒中、肝硬化、心血管疾病和总体死亡率存在密切联系[31-34]。一项对英国生物库50万名参与者平均随访7.1(5.3~9.9)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握力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COPD、癌症(包括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强烈的负相关[31]。一项由全球17个国家近14万人参与的大型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具有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握力在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总体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预后价值方面优于收缩压,研究显示每提高5 kg握力强度可以降低9%的脑卒中风险、17%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以及16%的总体死亡率[32]。由此可见,握力虽是一项简单的肌力测量工具,但在多种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等预后结局的预测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握力作为一种客观、简便的肌力测量工具,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肌肉力量、营养状况、身体机能以及预后结局的预测等提供了简单、可靠的参考指标。医护人员可将握力作为综合身体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识别低握力,并通过制定增加体力活动等干预措施,维持甚至改善周围肌肉的力量,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然而握力测量在我国的临床评估和预后结局的预测上应用还不够广泛,大多数研究属于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此外现有的国内研究着重于将握力作为营养状态、身体机能、认知功能的评价指标,鲜有研究关注握力在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拔管、病死率的预测研究上。未来国内研究者的重点应放在握力对患者脱机结局、病死率的预后价值研究上,进一步推动握力测量在临床上的应用。

猜你喜欢

握力病死率肌力
巧练握力益康寿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容忽视的握力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急诊对于急危重症患儿568例抢救效果临床分析
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