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探微

2021-11-30李校飞李亚军韦永红于克慧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医家素问黄帝内经

李校飞 李亚军 韦永红 于克慧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46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的“病机十九条”,对中医病机理论和指导临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因其内容言简意赅,历代医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如金元四家之一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将“火热”病机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著有《病机临证分析》,对其内容逐条进行解释和发挥,以指导临床,尽管如此,仍然未尽其奥义。对其内容来源、作者及“病性”“病位”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中医学习研究和临床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病机十九条”内容源流及作者考证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论述的是运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以及其相关的诊断和治法,其中的“病机十九条”,主要涉及的是致病的主要病机,对指导临床具有极大价值,故而受到极大重视。

《至真要大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之一,列于《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六篇之末。《素问》流传至隋唐时期,已有散佚,特别是包括《至真要大论》等运气七篇在内的第七卷全卷失传。唐代王冰在对《素问》进行全面深入整理的过程中,添加了运气七篇的内容,自谓得其师傅秘藏的该卷内容,且“一以参详,群疑冰释”[1]7,于是将其补入。由于此卷七篇内容与《素问》其他八卷差异较大,故后世关于它是否为《素问》原有内容及其作者为谁,便有了长久的争论,迄今莫衷一是。北宋名医林亿等认为,这七篇系王冰采自《阴阳大论》之文,其《新校正》中说:“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七篇……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1]7-8滑寿以《褚氏遗书》为佐证,认为七篇大论虽有价值,但并非《黄帝内经》内容[2]。今人孟庆云[3]则认为,七篇大论乃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而张灿玾[4]以为,《黄帝内经》一书,本非一时一人之作,乃是秦汉以前汇编性质的医学论著,内容涉及诸家多个学科内容,各篇内容差别较大,自然是在所难免。正是王氏补入的运气七篇,使得《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更加突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也进一步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疾病的重要影响,由此则更加与“七篇大论”中的运气学说前后呼应,使得内经体系更加完备。此外,还有人认为其作者即是王冰。

基于历史过久、很多事实因资料严重缺失而渺茫难知,故含有“病机十九条”之“运气七篇”究竟是否为《素问》原有内容及关于其作者的考证,迄今为止尚无定论。而根据古人著书署名的传统以及王冰严谨的学风,加之王冰在《素问》“次注”后的序中曾言:“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1]7可知“运气七篇”的内容,当是王冰有依据地补入《素问》,而非王冰本人所著。但对于作者是何人,诸家说法又因语焉不详而无法服人,故目前可暂依“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5]的观点慎重对待。

2 “诸”“皆”“属”字义辨析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十九条”的争议还在于“诸”“皆”“属”的字义解释。“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共四十四句,不过百余字,且均为“诸××,皆属于××”的句式。关于字义的解释,历代虽不乏研究,但却各持己见,争论不止。

一部分医家主张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如徐荣斋[6]认为,“诸”,作“凡是”解;“皆”,指大多数。 李继永等[7]亦持此观点,认为只有在这样解释字义的前提下,病机十九条才算是名副其实。

另外一部分医家则主张应结合临床实践来理解。任应秋认为,对“诸”“皆”“属”三字要灵活变通地解释,不能拘泥于文字,有云:“诸,众也,仅表示不定的多数,不能释为‘凡’字。凡者,为统计及总指一切之词,以此释之,未免失之太泛。皆者,乃‘同’字之义,与‘诸’字正成相对应的词。属,近也,犹言‘有关’,不必解释为‘隶属’之属。”[8]瞿岳云[9]亦同意任氏的观点,认为原文的“诸”字乃是“众”义,表示不定之多数;“皆”乃“大都”之意,“属”为“有关”之意。 以上可知“诸”“皆”均是韵文音律、节奏意义的体现,并非“凡是”“全部”的意思。张珍玉[10]也认为,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诸”是“凡是”“所有的”,“皆”就是“全”“都”的意思,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诸”释为“多种”,将“皆”释为“一般地”。 王洪图[11]认为,关于“属”字的理解,仍当以反映出前后病症与病机之间的隶属关系为妥,否则则缺乏肯定性和确切性。

“病机十九条”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对病症进行分析归纳的精华。在研究时,也应该从临床实际情况出发解读其精神实质,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某字某句,即理论文献研究应该服务于客观事实。据此,深入研讨“病机十九条”原文深意并将其与大量古今临床案例进行对照分析,同时根据中医语言与表达的特点,可知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显然更能够使人信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遵行。

3 审证求因、辨证识机对中医辨证思维的启示

“病机”一词,最早即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12]在《类经》中言:“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张志聪[13]注:“病机者,根于中而发于外者也。”程士德[14]根据张景岳“发动所由,变化之所生”一句,将病机定义为疾病发生及其变化的机制。由此可知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所以辨证识机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内容,也是治疗的依据,理应深入领悟并在应用中精审把握。

而《至真要大论》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所属……”的论述提出应以病机为提纲,强调了病机对于诊治疾病的重要性。“病机十九条”是《素问》中阐述病机的精华内容,是古代先贤在长期实践中对疾病病理机制认识的归纳概括。虽然内容简练,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一些常见病症的病机,并以举例的形式为病机分析提供了范式,由此后世医家可以了解到中医辨证求机的方法和内容。

“证”是疾病现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本质,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而任何复杂的“证”都从病症、病位、病性三个基本要素进行概括。

3.1 脏腑辨病位 藏象理论不仅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与人体气机升降、天地四时六气变化均有密切关系。病位主要指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六腑,脏腑各司其职,而五官九窍又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病位有五脏六腑之分,形体官窍的病变也有其归属的脏腑。“病机十九条”的内容中,有五脏病机各一条,上下病机各一条,直接点明病机所属的病位。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条,吴昆[15]云:“掉,摇也。眩,昏乱旋运而目前玄也。”以风性主动,故而导致“掉眩”等病症。又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又是内风致病的主要病变脏腑,故而此处之“风”,不仅是直接致病病因,而且揭示了其善动的病理病机特点。“掉眩”为病症,“属于肝”则辨病位所属脏腑。再如“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又及“膹,闷满也。郁,怫郁不畅也。”[15]“膹郁”有胸部痞闷之意,以肺为华盖之脏,为一身气之主,司呼吸,一呼一吸,宣肃有节,若肺失宣肃,则气机失畅,膹郁成疾。又“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吴昆[15]认为“肿者,肿于外,满者,满于中显土敦阜之象”,因脾为太阴之土脏,主运化,旋幹中州,喜燥恶湿,故多与脾有关。以上条文都是直接指出病症所属脏腑病位。再如“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一条,虽未言明所属脏腑,但却点出病位在上。《黄帝内经》有“肺热则叶焦”“治痿独取阳明”等论述,以及“肺主治节”“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故“痿”症的病机变化与肺和多气多血的阳明胃腑相关。另外肺主气司呼吸,主宣肃,肺失宣肃则发为喘满;胃府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失通降则发为呕逆,肺胃皆位于上,此虽并未直接指出脏腑病位,而病位之意已在其中。以上这些都是通过病症诊断来鉴别病位的范例。

3.2 六气定病性 所谓“病性”即病理改变的性质[16],不仅包含气、血、精、津液、阴阳虚实的病理改变,还包括寒热、燥湿的证候本质。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既是致病病因,同时又决定着病变的性质。“病机十九条”中除脏腑病机、上下病机七条外,其余都是讨论关于六气致病的内容,五条属火,四条属热,风寒湿各一条,共十二条之多。如“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两条,虽然同为水液病变,但其前者澄彻清冷,后者浑浊,因而有寒、热的不同性质。因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伤而气化不利,多表现为清冷之象;而湿壅日久可化热,或湿热相合,秽浊郁滞,多为浑浊之象。寒为阴邪,热为阳邪,性质相反,则治疗时就应遵循各自特点,依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辨证施治。

另如“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是指火热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神志昏聩、手足痉挛等症;“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指风邪袭络导致的身体强直等症;“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是指热伤津血,筋脉失养而致吐泻转筋、溲溺浑浊等症;“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是由湿阻气机,所致“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筋脉拘急、屈颈困难等症。这四条都以筋脉拘急抽搐、项背强直为主症,但兼神昏者属火热伤阴,猝然得之者属风邪袭络,兼吐泻、水液浑浊者属热盛伤津,兼见屈颈不舒者属寒湿相搏,看似症状相同,实则鉴而别之,其病性却有属火、属风、属热、属湿的不同,治疗亦大相径庭。

再如“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四条,虽然症状各异,但细究其致病之因,都是热邪为患,故其病机性质是为一类。这些或症同而因异,或症异而因同的鉴别诊断的内容总结,为后世医家以“审症求因”之法认识疾病大开法门,后世医家的不断实践总结,使得病机学说得到了极大丰富,从而开启了中医辨证论治之滥觞。

当然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的要素,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割,所以就脏腑病机而言,不外是六气太过不及之态,如肝阳亢则化风,肾阳虚则化寒,脾气虚则生湿,心火盛则化热,肺气郁则化燥等;而六气的失常,又多是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17]。《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以及宜以“谨守病机,各司所属。”这些都反映了中医病机理论的实质。

4 后世医家对“病机十九条”的发挥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紧接“病机十九条”还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诸句,亦均强调了辨证识机的重要性。它启示后世的,不仅仅是十九条病机的具体内容,更是提出了辨析病机的范式和纲领,这些对于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中医辨证思维及内容,均有重要启示。

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为首,通过对经文的研读,结合临床实践,充分发挥了“亢则害,承乃制”的经义,从而提出了六气过极则反兼胜己之化的理论。有云:“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谷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汙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18]2从而发展了火热致病的内容,并且扩充了“火热”病机的范围。如刘完素认为“风生于热”“积湿成热”“寒郁化热”“燥极从热”,提出“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8]31,对经文做了补阙。刘完素还意识到“病机十九条”中六气病机独缺“燥”的病机,所以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燥胜则干”一句,并结合自己的理论实践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18]36一条,并解释道“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18]37,以此说明燥邪的致病特点,用“涩”字,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燥邪导致津液枯涸的证候特点;以“皴揭”二字生动地描述了临床上机体失于濡养的实际情况,并认为“燥万物者,莫熯于火”[18]37,从而发挥了他“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朱丹溪在其基础上阐述了脏腑与火的关系,提出“相火论”学说。他认为“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膹郁病痿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19],并进一步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叶天士则别开生面地将“六气都从火化”[20]126的思想引入温病学,完善了温病学说,进而使中医外感理论体系趋于成熟。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对“燥气”说进一步发挥,他认为“病机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言矣”[21]206,并提出:“夫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苟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令,而周身四达,亦胡致膹郁耶?”[21]207并据此创制了润燥名方清燥救肺汤。而叶天士则进一步阐发,创立“上燥治气,下燥治血”[20]237的定法。

近代王长荣对病机十九条的病症内容逐条进行了阐释详析,并增加了后世方药论治,不仅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而且使其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对指导临床运用有重要意义[22]。

5 结语

“病机十九条”虽然是由王冰补入,并非《黄帝内经》原文,但并不影响其学术价值。对于《黄帝内经》条文“诸”“皆”“属”的理解,既要符合文理,更要结合医理,做到理论服务临床。历代医家对其条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践对其内容不断地补充和发挥,使中医病机理论趋于完善,他们对疾病的“病症”“病机”“病性”“病位”的认识对今天的临床诊断仍然有参考意义。但是,对于“病机十九条”中这种“证中有机”的表述[23],今天的学者需要有清醒的认知:“病机十九条”不能概括所有病症与病机的关系,也不能囊括整个病机学说的全部,它只是某些病机规律的特殊示例,而不是终极病机的总结,因此不能存有熟知“病机十九条”便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正如石舒尹等[24]所持观点,临证不能简单机械地对应病机,而应该结合整体综合分析。譬如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虽然该书已经将病机十九条扩充了很多,甚至还补充了“燥”的病机,但仍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病机情况。因此学习“病机十九条”时,应该像对待其他经典一样,弄清本义、加以取舍后举一反三,如此才能使“病机十九条”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医家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