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非遗文化负载词外宣英译策略例析

2021-11-30柳淑瑛王筱译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甘肃译文文化遗产

柳淑瑛,王筱译

(1.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5)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特定文化信息的载体,常指那些“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涵盖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已有多项承载着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文化)是各民族社区、群体和个人世代沿袭的,代表着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基因。其中,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信息的载体,承载着这些特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策略是帮助目的语国家人民更好了解甘肃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桥梁。

一、非遗文化外宣综述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创立了首个“文化遗产日”,自此,全国各地研究者就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对外宣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理论方面,田霞从顺应论视角来指导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翻译[2];庞亚飞从目的论视角,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对如何进行外宣翻译进行了相关研究[3]。在实践方面,徐彩华从传播学视角对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视角进行了研究[4];翁敏雅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做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对策[5];李霞等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名称英译做了探究[6];倪铭晖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翻译中语用效能做了探究[7];杨大霑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8]。上述研究都是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发,从文本总体方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非遗文本的外宣翻译策略一般采用直译/直译加音译、音译加文内解释和音译加类别词的方法来诠释一些带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词语内涵。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极其明显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没有给予比较充分的诠释,这与侯斌[9]、杨燕[10]在分析非物质文化译介现状时所发现的问题相一致。鉴于此,本文以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四类项目(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手工技艺类、民俗类)为例,来探讨非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理论基础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翻译理论,最早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她强调不同的文本功能和目的不一样,译文的形式应当基于目标语实际情境,以预期所达到的具体功能为目的进行决定,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11]。甘肃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负载词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正如Baker(2000)指出的,文化负载词所传递的概念,可能是一种在目的语语言中完全陌生的概念,涉及到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也可能涉及到一种食物[12]。所以,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必须重视,一方面,必须基于这些非物质遗产文化所产生的源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解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传递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依据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借鉴其语言特点,以便能很好地被目的语国家人民所理解和接受,达到对外交流,弘扬与发展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目的。

三、甘肃非物质遗产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其非物质遗产文化中含有很多带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用来讲述自己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食物制作等与自身生活方式相关联的词汇,充满着民族性和地域特征。当地非遗传承者常用乡里乡亲最熟悉、最能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地方语来进行表达或传授,涉及到方言、俚语、歇后语等地方色彩极浓的词汇,因而这些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出相对应的词语,这就成了外宣翻译中的难点。

鉴于此,本文以已录入国家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四类项目(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为例,尝试通过对具体例句的翻译,来寻找一些比较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民间文学类

民间文学是祖祖辈辈创造、代代传承的文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其创作者和受众者多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民间文学的形式比较丰富,如歌谣、传说、故事等;内容多表现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最为质朴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因而在呈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时,常常含有能抒发情感的方言、歇后语或俗语等,因而在外宣翻译中,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传递源语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回族民间故事“聪明的阿卜杜”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句1:他是个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人。

译文:He is a man from hell.

分析:劳动人民通常借用身体部位遭遇的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是个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形容一个人坏到了极致,坏透了。面对类似这样的表述,如果按部就班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He’s a man with sores on his head and pus on his feet”,读者自然会认为他身体上遭受了巨大的疾病,恐怕这个人已病入膏肓。但实际上,“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如同英美国家用来表达某人品格败坏的短语“来自地狱的人”或“要下地狱的人”(a man from hell)如同一辙。所以,采用借用的翻译策略,既可以表述清楚源语词语的内涵,也能让英美国家的人理解和接受。

“借用法”常指在翻译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及可接受程度,会借用目的语中意义相近的词汇来替代源语中的词汇。这样借用目的语(如英语)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来阐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负载词时,他们就非常容易理解,而且,也不会丢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语中应有的内涵意义。

句2:“阿卜杜啊,庄子里的众人打发我来,请你帮帮忙,治治那可恶的马三虎和他家的‘野牛’”。

译文:“ah,Abdel,people in the vil⁃lage have asked me to come and ask you for help to punish the hateful Ma Sanhu and his buffalo.”

分析:“打发”一词是西北人常使用的口头方言,在书面语中表示“让;要求”,与“打““发”原意几乎没有关系,可以按照上下文语境翻译为ask,let,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治治”在这里也不是字面的“治疗”之意,而是请求“惩罚”的意思,在译文中应翻译为“punish”更符合具体语境,这种翻译方法被称为“释义法”。释义法要求译者必须熟悉语境,透彻理解原文,这样既可以传达原文信息,也能选择正确的词汇,使译文简洁明了。

(二)表演艺术类

民间艺术表演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特别是表演中所使用的器乐,都是就地取材,而且曲艺的创作者都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往往既是器材的制作者,又是曲艺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他们常常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进行自娱自乐。

如“埙”“唢呐”这是西部黄土高原人民用来抒发情感、休闲娱乐的一种常用器材,在目的语中,属于词汇空缺。为使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记住这些乐器名称,保留源语中的读音,一般采用音译(汉语拼音)加解释的方法进行翻译。因为每一类非物质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仅凭简单的音译不利于西方人的理解,必须辅以相应的解释。

如对“埙”(Xun)的介绍:Xun is an ancient wind instrument made of clay,a round or oval shape with six holes(埙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对“唢呐”的介绍:Su⁃ona is a representative double-reed woodwind instru⁃ment in China,mainly used in ethnic orchestras and symphony orchestras.(唢呐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双簧木管乐器,主要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再如“欢音,苦音”等在甘肃西北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的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常常用来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音乐术语,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构成,也常被译为“Huanyin”和“Kuyin”,但必须在后面进行解释。如“欢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Huan Yin”is generally used to show happy,anacreontic,lively,vigorous and other emotions);而“苦音”在情感气质上,则有伤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觉(“Kuyin”shows bitter sound in emotional temperament as sad,dark,de⁃pressed,painful and other feelings)。

这种在目的语中词汇空缺的现象,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和徐鲁亚的研究结果一致,他认为在翻译民族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时,应该采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的翻译方法,再加上相应的解释[13],即用音译(汉语拼音)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三)手工技艺类

手工技艺常指对手工制品进行创制、装饰、并艺术性的加工过程,以及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全部技艺和工艺[14]。手工技艺的传承也是通过口传、身教或自己边看边学等方法,也免不了使用方言、俗语、及俚语等来传授经验和制作技巧。

如在介绍“静宁剪纸”制作过程的一道工序时,有这样一句话:

原文:不做任何装饰,起到留白的艺术效果,这在剪纸造型中十分少见。

译文:It does not do any decoration and ha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leaving blank,which is very rare in the paper-cut model⁃ing.

分析:此处“留白”中的“白”不是指颜色是白色,而指的是“空白”,“留下空白”(leaving blank)。剪纸过程中留下空白,主要是为了凸显剪纸图案,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再如在非遗手工技艺西峰泥塑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主要材料“熟土”。“熟土”的制作工艺首先选用细腻的泥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需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或纸,来增加韧性,才能成为适合泥塑所使用的“熟土”。所以,“熟土”就使用单词“mellow”,意为醇化,软化,成熟的泥土,即“mellow soil”这样当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看到栩栩如生、形像不一的泥塑作品时,即刻明白这些泥塑手工艺品的背后的制作技艺。

(四)民俗类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文化的统称。在多个民族汇集的甘肃,其民俗文化更是充满了地域特征。

甘肃民俗中,最典型的是婚姻民俗。在甘肃的很多地方,婚姻大事主要包括提亲、相亲、娶亲、摆宴席、闹洞房、回门等程序。“回门”指新娘子在结婚后的第三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拜访,探视父母及亲属。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理解“回门”一词的真正含义,因此在译文中常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visit⁃ing bride’s parents at the third day after wedding”。“闹洞房”通常是在婚宴后的当天晚上进行。至时,亲友不分辈分长幼,聚于新房中嬉闹,开一开新婚夫妻的玩笑。但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中一般没有闹洞房一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若是在译文中讲清楚闹洞房就是“开新婚夫妇玩笑”(jok⁃ing the bridal chamber),就更好理解了。

再如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完成了老人的责任。“卸担儿”也是极具民间特色的一种说法,而且还加入了富有北方特色的儿化音。在中国,父母帮助孩子成家被视为应尽的责任。孩子完婚了,父母就认为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好似“卸下了肩头上的担子”,可直译为“unloading the burden”。

由于民俗文化有其独具的形成条件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有些民俗文化词汇在目的语中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词语,仅凭直译不利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所理解,可以根据表达的真正含义,使用意译的方法,并辅以相应的阐释。这种翻译方法也符合目的论翻译理念,翻译最终目的在于使翻译受众充分理解非遗文化的真正内涵。

五、结束语

“目的决定手段”。文化负载词语所代表的表层意义及内涵都是特定民族在世世代代的历史传承中沉淀下来的,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这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或者短语,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其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在翻译民间文学时,采用释义法可以传达原文主旨,不会失去原味;在翻译表演技术类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既能原汁原味地传承和外宣非遗文化,也能让目的语国家的人民耳熟能详这些具有民族特质的技能;在翻译手工技艺类时,一般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来力图说明制作过程复杂的工艺流程。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除了使用直接描述法和译音加注法外,还应辅以相应的解释,补充译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

猜你喜欢

甘肃译文文化遗产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Tough Nut to Crack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