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特质·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释读

2021-11-29汪功平马寄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汪功平, 马寄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态环境,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文明之舟。”[1]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生态坐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指南和行动纲领,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日渐强起来的中国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为解决世界生态难题所贡献出的科学理论。因此,从学理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开深度研究,无论是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对于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携手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2018年5月18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就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周密部署,围绕新时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六项原则”。这“六项原则”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日趋成熟与自觉。

(一)和谐共生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

长期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日益彰显,对自身利益的不断追逐,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无止境地攫取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出现破裂。需要指出的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孕育了整个人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始终都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就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最终也必将遭到自然的凶残报复。这恰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很显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人,要积极改善和不断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能肆意地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界当作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把自然界作为发展经济的‘取料厂’和‘垃圾场’”[3]。人类只有回归到自然,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做到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停止对自然的盲目开发和无情索取,才会获得自然慷慨的“馈赠”。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悲催的眼泪,人类必将遭遇到生态危机的威胁。毫不隐晦地说,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在善待人类,毁坏自然就是在摧残人类。“任何毁灭自然界的行为,无疑是摧毁人自身的身体。”[4]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就会反噬人类,丧钟必将为人类而长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深刻表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固有之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绿水青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命题和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它从生态维度和经济维度深刻阐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思维逻辑。绿水青山是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是充满财富的有价之宝,更是潜藏绿色的无价之宝,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给人们美好幸福生活“添绿”,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转化为金钱收益,为人们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财富,给人们的口袋“增富”,生态效益能够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水青山是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金山银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绿水青山是人们用再多的金钱都无法代替的,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和利益福祉,失去了绿水青山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是破坏性的灾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启示我们:当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立足于底线思维,筑牢生态安全防线,防止突破生态红线,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宁可舍弃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短暂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只会让我们的发展走向穷途末路,生态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只会让我们陷入发展的“死胡同”里,人类将会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只有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才能够实现人类血脉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三)环境民生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享受更加充裕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7]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和身心健康。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群众就会过上健康舒适的优质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会显著增强;如果生态环境愈加恶劣,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势必就会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就会遭遇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各种重大决策部署,作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安排,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铁腕治污,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坚持齐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城市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等等,风景如画的美丽中国正不断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举措的深入实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四)生态系统论:山水林田湖草是有机统一体的系统观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深刻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性、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就会留下难以修复的创伤。“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乃至影响生态系统全局。”[8]生态本身就是有机的系统,人与自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人类离开山水林田湖草,就丧失了生存发展的根基。在这个生态有机体系统中,每个环节和要素紧密相关、相互作用,无论是哪个种类环节受到破坏和缺失,都会对其他物质与环节产生破坏性影响。“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而不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的做法,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来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9]。故此,生态治理应该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和整体观,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只有统筹好“五大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折射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统方法论原理的理论创新和自觉运用。

(五)制度保障论:发挥制度对生态文明的刚性约束作用

“良好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环境保护走向实操的根本保障”[10],也是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硬件和可靠手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环境问题,不仅与长期存在的只顾追求高速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关,也与生态文明领域的法治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制度不行,制度不完善也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生态立法、强化生态执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1]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化格局的基本形成,生态文明领域的“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建立,改变了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法治失之于宽松软的不利局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方案。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讨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同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宪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增添了“美丽”二字,这昭示着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上迈出了坚定步伐,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已经初步实现。

(六)合作共赢论:坚持携手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是全球居民的共同理想。”[12]生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公共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历史性难题。生态文明的兴衰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影响甚至是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具有不容忽视的迫切性,推动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13]当前,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各种现实挑战,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普遍愿望,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积极行动与相互合作,单凭一己之力或者仅凭借少数国家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凝聚国际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呼吁国际社会要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权责共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要以建设美丽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抓手,共同建设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共同守护好子孙后代发展的绿色银行。“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14]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国际社会要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更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努力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难题,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景尽早转化为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有效解决全球生态难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任何一种思想的理论特质都是其内涵本质的外在彰显。”[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也彰显了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导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强调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进行探讨,是我们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的必要条件。

(一)坚定的价值立场: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

“任何一种生态文明理论都有它所服务的对象和价值归宿。”[16]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根本价值立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围绕现实的人而展开,其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遵循原则,这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就是要把为了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就是要依靠人民力量、凝聚人民智慧,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值在持续上升,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了依赖生存的和维系的自然环境,人类自身的存续就会遇到问题,而追求幸福也必将成为一种奢望”[17]。甚至会产生由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性群体事件,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最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逻辑主线,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二)鲜明的问题指向: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不仅立足于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彰显了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范域指向,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智慧良方和有效方案,是对新时代为何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目标和实现路径等问题的深刻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提升到攸关子孙后代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美丽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中国梦包含着追逐美丽的生态向度”[19]。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依托,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现实使然。就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实现美丽中国为价值引领,第一阶段即在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根本性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第二阶段即在21世纪中期,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以美丽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使中国更加美丽。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引领,转变传统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凝聚强大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清晰的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融入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领域

生态文明建设为何如此重要?究竟有何重大战略意义?这需要我们将其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量。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它在治国理政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地位。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忽视生态环境因素,就会引起经济崩溃,造成社会紧张。其次,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内容和必然要求,彰显了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再次,从新发展理念来看,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凸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三大攻坚战的历史任务来看,污染防治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场苦战、硬战、持久战,这决定着我们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20]可以说,“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发展领域中,是发展思路的重大变革”[21],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四)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把生态环境治理好,把美丽中国建设好,关键也在党。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够落实和压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谋篇布局,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和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益成熟和定型。生态文明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全党全社会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更加坚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毋庸置疑,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没有党的领导,美丽中国的实现就会成为水月镜花。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充分体现,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愿景的政治保证和根本要求。生态文明是关系党的宗旨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从政治高度认识生态文明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才能真正确保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项伟大事业稳步推进,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宣言书,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日渐走向成熟和自觉。

(一)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形态

理论创新通常是在或批判、或继承、或拓展等各种形式上来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逻辑构成,它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3]。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是人的有机体,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母亲,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唯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和法则、顺应自然的发展,我们要把生态环境当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把生态环境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人类悉心呵护自然,协调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为自然资源再生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说到底就是在呵护人类自身。”[24]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一脉相承,与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又根据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在理论层面上不断作出了新概括、开辟了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重构与时代赓续,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中国特色,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必将引领21世纪美丽中国建设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二)实践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到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支配和影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地步。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殊背景下,只有我国传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颠覆性重构,人与自然紧张对立的关系得到彻底性修复,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被摧毁。中国要走现代化老路必然行不通,只有走绿色发展的新路才会有发展的出路。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培育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政府、构建绿色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共同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唯此,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国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拨正,既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的理论问题,同时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的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明确思路和根本遵循。这就是要转变唯GDP增长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将绿水青山看作是发展的最大本钱,把绿色看作是人类生存发展最亮丽的底色,在发展中既不能“涸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世界意义:为解决好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新方案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类遭受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气候变暖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26]摆脱生态危机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束缚,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和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世界各国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积极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国际背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既有理论方面的科学指引,也有实践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就理论意义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远见的历史卓识,提出建设美丽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诚然,这为应对生态危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共建人类家园提供了科学方案,为推动世界各国走上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新方向。就实践意义而言,一方面,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好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共谋全球生态建设、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另一方面,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中,同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起中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是负责任的、讲担当的、有作为的,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新时代的中国已走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列,成了全球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四)历史意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生态文明是决定着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关键因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它深刻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更是关乎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长久之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对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考量,高屋建瓴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科学判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首先,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它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党形象。其次,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生态文明建设是篇大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只有“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五大建设”稳步推进,才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和顺利实现。最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人类文明的兴衰都与忽视生态环境有关,20世纪暴发的震惊人类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最深刻的历史教训。综合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如磐石的决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博大精深、意蕴深远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依旧任重道远。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