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2021-11-29郜一琼甘海燕孙成帅

关键词:真菌性变应性鼻窦

郜一琼,甘海燕,孙成帅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郜一琼,甘海燕,孙成帅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云南 大理 671099)

鼻窦炎是一种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鼻窦黏膜内部,该病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于鼻窦炎的治疗多数缺乏重视,严重者可出现嗅觉减退、记忆力变差等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有慢性消化类疾病等均可引发该疾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鼻腔冲洗、中医调理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治疗。现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简介、发病机制、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相关治疗手段3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提供合理指导。

变应性鼻窦炎;真菌;研究进展

鼻腔作为机体重要的呼吸门户器官,主要以嗅觉与呼吸功能为主,是一道对肺部起到保护作用且防止其纤维化的重要屏障。鼻腔黏膜上皮纤毛组织的细胞可抑制细菌、粉尘、病毒等有害物质通过鼻腔进入肺部。由于鼻窦炎病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其可受到生理与病理方面的复杂因素的影响,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而不是简单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1]。患者平时需养成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定期清洁鼻腔,避免将细菌带入鼻腔,引起呼吸道感染;可通过做鼻部按摩进行症状的缓解;每日晨起可通过用冷水洗脸的方式,且每天清洗鼻腔,不仅将灰尘和细菌等脏物洗去,还可刺激鼻孔内迎香等穴位,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擤涕过程中,若鼻涕多,黏稠涕时可以生理盐水洗鼻,保持鼻黏膜清洁。随着鼻窦炎临床研究的增加,发现不少患者后期发展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该疾病为一种免疫性疾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现围绕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鼻腔与鼻窦内的真菌可作为一种抗原,通过与特应性个体的鼻窦黏膜发生变态反应进而引起各种炎症,可对患者的一侧多个窦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可能诱发患者合并性哮喘等病症,多发于有特异性体质的成年患者。真菌性鼻窦炎一般可分为侵袭性鼻窦炎与非侵袭性鼻窦炎。其中,非侵袭性鼻窦炎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常伴有黏稠、棕绿色黏液,临床上可表现为颔面部与眶侧方向出现进展性的轻缓隆起,多发于上颌窦、筛窦等主要部位,常见于年轻患者,且患者多伴有重复性长期发作的哮喘、鼻窦炎或鼻息肉等病症,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3]。临床上确诊该疾病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或真菌培养进行证实,经显微镜的微生物检查可显示出明显额嗜酸粒细胞与坏死的细胞类碎片等变应性黏蛋白的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经由CT检查可发现窦腔呈膨胀性改变,充满软组织影,内有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且周围为环形的低密度黏膜[4]。

2 发病机制

真菌普遍存在于机体所处的环境和吸入的空气中,由于多数人免疫系统的功能完整,对真菌不会产生免疫反应,但部分因素可引发鼻腔与鼻窦的炎症。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其炎症发生过程为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物质之后以组胺为主的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为主,且有一定数量的免疫活性细胞、促炎细胞及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其中并发生反应的的一项慢性炎症的鼻黏膜类的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曲霉菌。同时,长期从事与土壤、禽类等相关的工作、长期处于湿热气候环境等均可诱发该疾病[5]。另一方面,有长期使用抗肿瘤类药物、广谱类抗生素等药物者亦属于易发人群。当机体的变应原通过鼻腔进入机体之后,可被鼻黏膜的抗原发现并进行加工,同时可将其肽类物质逐步传送至初始的T细胞,进而分化产生IgE,其可优先与嗜酸细胞或肥大细胞表面的细胞受体进行结合,当变应原又一次通过鼻腔通道进入机体时,可通过脱颗粒将预先合成并储藏在细胞中的炎性介质释放,同时可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所得产物的大量合成,其可作用于鼻黏膜的感觉神经、血管壁等,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多发性喷嚏、鼻塞等鼻部症状以及一系列相关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其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明显的鼻塞头晕、经常性发作的喷嚏、大量的鼻分泌物等。通过坚持锻炼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机体毒素排出;同时,可加大气流在患者鼻腔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扩展鼻腔,降低或者减缓鼻腔的通气阻力,进而改善鼻黏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减少并发症的产生[6]。

3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相关治疗手段

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常用的药物有鼻腔冲洗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7]。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的一种,其主要通过直接在鼻腔黏膜表面发挥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过敏、抗炎等作用,此外,鼻喷激素、经鼻雾化吸入、溶于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鼻黏膜炎性反应,降低血管渗透性且减少鼻窦黏膜下腺体对糖蛋白的释放,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此外,鼻冲洗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清洁鼻腔,对鼻腔的各项炎症反应起到预防与减轻作用,适宜于多数患者,进而可改善其总体症状表现,促进其病情恢复。但单独使用鼻冲洗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宋建涛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使用地塞米松(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69,规格:1 mL∶2 mg)、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冲洗液联合高渗盐水]患者的鼻腔纤毛传输速度、鼻内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使用高渗盐水鼻腔冲洗)患者,且术后生活质量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白三烯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可通过对黏液分泌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血管的通透性有所增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与强效炎症介质半胱氨酰白三烯的有效合并,进而减轻由此介导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有效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合并过敏性鼻炎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霍树喜等[9]通过比较治疗组(术后采用鼻窦炎合剂进行术腔冲洗)与对照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鼻腔黏膜纤维传输速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升高。周洁[10]通过研究80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仅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与试验组患者(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鼻内镜状况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发现,试验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在鼻内镜手术下结合术后鼻窦冲洗可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起到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加快其恢复进程。

3.2 手术治疗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经常出现精神萎糜、食欲明显下降、头晕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高热惊厥,危害较大,所以必须及时治疗。手术治疗可作为其中一种治疗方式,具体的手术操作方式需通过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耐受程度进行手术方案的决定之后实施。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要以实际病变鼻窦范围决定手术方式,对出现的病变组织进行有效的清除,对病变的鼻窦部位进行适当范围的开放,保留鼻窦黏膜与骨壁,恢复鼻窦的正常与气流相同的过程,进而使变应性鼻窦炎得到控制[11]。手术初期患者需注意远离过敏原、多喝水、加强营养、预防感冒、鼻喷激素、口服抗过敏药等,当患者伴有鼻息肉、鼻充血等并发症且反复发作、症状持续加重时,可通过内窥镜手术对鼻腔的感觉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破坏进行修复,减少鼻黏膜体积,进而改善疾病。对于在鼻腔内发现明显解剖变异,并伴有鼻中隔偏斜等功能异常的患者,可通过鼻中隔矫正、下鼻甲血浆射频消融等方式进行治疗[12]。蒋晨霞等[13]通过研究内镜鼻窦手术对患者的疗效发现,内镜鼻窦手术对患者的治愈率较高,疗效确切。周明辉等[14]通过对术后复发患者进行以鼻内镜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并随访1年后发现,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病情控制率与有效率均显著升高,表明以鼻内镜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对术后复发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李长胜等[15]主要研究了142例患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鼻窦冲洗综合治疗,通过对其研究结果分析发现,试验组患者术后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其术后恢复的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鼻内镜手术联合鼻窦冲洗综合治疗,较单独的鼻内镜手术而言,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免疫治疗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响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目前,临床上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一种治疗方案,其主要是对于由IgE介导的,各种病原体参与的一系列变态反应性疾病进行的针对性治疗方式,主要针对尘螨(屋尘螨、粉尘螨)过敏的患者,根据其过敏原与患者的耐受程度,给予其适量的变应原提取而成的物质,进而可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过程,同时可使患者重复与相应的变应原有所接触时,症状得以明显减轻。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舌下含服法和皮下注射法,但对于伴有严重呼吸道阻塞疾病、严重哮喘、严重免疫性等疾病患者,不适宜接受免疫治疗[16-17]。梁璐[18]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彩超引导下进行颈部淋巴结免疫治疗)患儿的鼻部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颈部淋巴结内免疫治疗在变应性鼻窦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起效迅速,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杨绿原等[19]通过研究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不同受检者的临床效果发现,试验组(104例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患者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2(IL-1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4例健康志愿者),表明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对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患者的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朱振潮等[20]通过比较冲击免疫治疗组患者与常规免疫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冲击免疫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常规免疫治疗组下降明显,且治疗依从性较好。

4 小结与展望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变应性疾病,主要由真菌在鼻窦、鼻腔发生反应引起,曲霉菌感染、湿热气候、糖尿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接受放射性治疗等因素均可诱发该疾病,其表现形式不一,且病理、症状严重程度也不同,在经由检查确诊之后,优先选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可对出现病变的组织进行有效的消灭和清除,同时开放病变的鼻窦,恢复鼻窦与气流的正常流通过程,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术后常规鼻喷激素减轻黏膜水肿,可保持鼻窦口开放,抑制免疫反应。术后鼻腔冲洗,可保持鼻腔鼻窦清洁,利于病变恢复,免疫治疗是一种对症支持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于部分患者具有一定限制,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1] 胡守亮, 李辉, 朱天民, 等.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 35(11): 1846-1849.

[2] 古庆家, 李静娴, 樊建刚,等.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26(5): 517-521.

[3] 徐林弟, 陈寻, 刘晴. 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 26(2): 95-98.

[4] 纪振华, 陈进璜, 张国民, 等.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J]. 解剖与临床, 2019, 24(6): 610-613.

[5] 康雪. 紧密连接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 31(2): 112-115.

[6] 周明辉, 张世杰, 王丰, 等. 白细胞介素25调控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炎性反应的实验研究[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54(1): 38-45.

[7] 杨晴, 陆美萍, 程雷.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0, 27(3): 171-176.

[8] 宋建涛, 朱庆林, 郑建军, 等. 鼻内镜术后高渗盐水联合抗生素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47(10): 33-36.

[9] 霍树喜, 王杰, 高尚, 等.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窦炎合剂冲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纤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2): 87-90.

[10] 周洁.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6): 29-30.

[11] 王盈盈, 江琳艳, 杨徐静, 等.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刊, 2019, 54(11): 1234-1237.

[12] 劳晓源, 雷婉珠, 赖其敏.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46(5): 97-99.

[13] 蒋晨霞, 陈小东. 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 19(10): 1006-1009.

[14] 周明辉, 赵玉林, 张玉杰, 等. 87例复发性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 32(7): 541-544.

[15] 李长胜, 李晓莉. 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术后鼻窦冲洗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15): 89-90.

[16] 张薇, 唐力行, 王蓬鵬, 等.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 25(6): 29-33.

[17] 覃纲, 梁灼萍.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免疫治疗现状[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8, 32(3): 23-26.

[18] 梁璐. 儿童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J]. 临床研究, 2020, 28(4): 76-77.

[19] 杨绿原, 黄江菊. 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2): 102-104.

[20] 朱振潮, 邱前辉, 陈卓, 等.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依从性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 32(2): 81-86.

郜一琼,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咽喉疾病。

R765.4

A

2096-3718.2021.07.0127.04

猜你喜欢

真菌性变应性鼻窦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变应性鼻炎行标准化舌下脱敏治疗的护理体会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鼻子里也会有真菌吗?
浅析地塞米松联合鼻窦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