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2021-11-28王成玉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抗逆力

王成玉

摘 要:认知症(Dementia)群体是需要长期照护的权能弱势群体,患者对于照护者的依赖以及照护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给家庭照护者带来诸多压力。研究表明,认知症家庭照护者自身拥有抗逆力去应对逆境。本文基于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现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介入拓展外部支持因素、强化内部优势因素,渐次实现社会医学化照护新局面。

关键词:家庭照护者;抗逆力;社工介入;认知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37

1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据统计,2053年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老年人口数量约达4.8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脑部功能不断退化,认知功能随之退化或受损,人们罹患认知症的概率升高,认知症群体数量不断增加。

认知症患者逐渐失去独立活动和社会参与的能力,需要长期照顾。在中国,社区养老还未普及,认知症的诊断和系统照护不足,认知症患者依赖熟悉的生活环境。大多数患者选择居家照护方式,认知症家庭照护者这一群体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研究表明,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存在诸多压力,照护负担沉重。笔者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整理分析发现:学者对于认知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症患者本身,对于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研究较少;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护理学和医疗卫生角度对家庭照护者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照护者抗逆力提升研究较少;研究忽视认知症家庭照护者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目前,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压力不断增加,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抗逆力提升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

2 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压力逆境分析

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减退、神经精神症状是认知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从而出现人格改变、行为精神及情感紊乱、记忆力减退等。随着患者认知功能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丧失,对照护者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

2.1 负面情绪困扰

如上文所述,认知症是不可逆转的疾病。在长期照护中,家庭照护者的劳动付出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加之经济和身体负荷,极易产生焦虑、暴躁、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需要通过合理途径宣泄、释放。大部分家庭照护者选择跟家人、朋友倾诉,然而由于倾听者不具备一定的安慰与情绪排解技能,使得其倾诉作用并不明显。长此以往,家庭照护者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疏导,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家庭照护者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照护效果。

2.2 多重角色冲突

角色是个体以特定社会身份在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中的某个位置上所应该具有的或是社会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由于社会互动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一个人在社会中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然而,各方对于角色承担者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角色承担者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不同,致使角色承担者的角色转化出现困难,角色冲突由此产生。认知症家庭照护者作为非专业照护者,在提供照护行为的同时也是具有各种社会身份的个体。家庭照护者可能是患者的子女、配偶等;同时,他/她在其他家庭内部也扮演着丈夫、妻子、父母等角色;部分照护者在社会中扮演着职业角色,面临着“工作-家庭”角色冲突。

2.3 社会支持匮乏

认知症患者认知功能不断退化,自主生活能力丧失,需要家庭照护者寸步不离的长期照护。认知症患者对照护者的依赖导致照护者长期居于家中,社会互动减少,社会关系网逐渐弱化,家庭照护者遇到困难时可求助的社会成员较少。目前,我国关于认知症患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覆盖范围狭窄,认知症照护家庭能够获得的政府支持较少。此外,家庭照护者长期缺乏专业指导,作为非专业照护者,未能及时有效解读政府新制,对于申请社会资源支持的基本流程不了解,整合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弱。

3 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分析

抗逆力视角认为,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具备适应逆境的能力,具有独特的能力和资本,能够有效运用自身资源适应逆境风险。抗逆力理论视角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核心相契合,二者关注困境中个体自身应对问题的能力和优势。学者认为,个体具有应对逆境的多重保护因素,包括外部支持因素和内部优势因素。本研究根据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现状,探讨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现有的外部支持因素和内部优势因素,分析其所拥有的抗逆力。

3.1 外部支持因素

3.1.1 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政府开始探索實现“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政府逐渐关注到“认知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逐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患者权益。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在全国13省(区、市)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工作。政府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的支持,能够有效减轻照护者的压力。

3.1.2 社会关系成员的支持

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认知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会承担起照护患者的责任。尽管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在日常照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道德伦理的驱使下,其他家庭成员会承担起经济、家务等事务。与此同时,照护者在遇到负面情绪困扰时,会选择向家庭成员倾诉,从家庭成员处获得情感支持。长期居家照护使得照护者的社会关系弱化,社区的邻居朋友成为照护者最主要的社会支持力量。日常生活中,邻居朋友会主动关心照护者,见面寒暄式的聊天会减轻照护者的孤独感。

3.2 内部优势因素

3.2.1 家庭照护者的自我认同感

认知症照护是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对于大部分家庭照护者而言,精准有效的家庭照护能够使患者安度晚年。大部分照护者真诚地认为照护工作是一份责任且具有现实意义,在照护者的照料下,如果认知症患者有所好转,会给予照护者极大的鼓舞,产生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3.2.2 家庭照护者的个体特质

长期照护过程中,家庭照护者已形成独特的行为方式,对于一些突发问题,相较于非照护者,他们更具承受能力和寻求他人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在中国家庭中,大部分女性家庭成员承担着认知症家庭照护者这一角色。女性独特的性格特点、处理问题方式比如细心体察患者的需求、耐心处理患者的问题、乐观应对以后的生活等给照护工作带来极大优势。

4 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

4.1 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内核是在政策倡导导向下,最大限度争取政府部门对于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支持和关注,提升外部支持因素。就认知症照护和治疗而言,医院对于认知症患者只能提供病理上的治疗,而在心理、生活方面则需要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的协助。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明确此类专业人员如何参与到有关认知症家庭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虽然不能承担政策的制定者角色,但是可以作为政策倡导者与宣传者为认知症家庭争取权益。在地方上,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宣传和引导“以生活照护为主,医疗照护为辅”的认知症照护理念,协调政府和认知症家庭达成共识,逐渐实现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分离,降低民众对医疗保险支付和医疗照护的依赖。通过社会政策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介入,为认知症家庭争取更多的社会福利,宣传认知症相关政策,实现认知症“去污名化”,为家庭照护者获取权益。

4.2 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强调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视角,注重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方面区提升家庭照护者的抗逆力。与此同时,推动“以长者为中心”的认知症友好型社区建设,从友好型物理设施建设和友好型人文文化建设等方面维持照护者的外部支持因素。

4.2.1 物理设施建设:打造“喘息型”社区公共空间

研究发现,接受喘息服务的照护者认为喘息服务为自己提供了暂时休息和放松的时间间歇,均做出了积极评价,并且照护者抑郁症状报告数量明显减少。社会工作者应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在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构建符合认知症家庭实际需求的公共空间。社会工作者应当深入社区和认知症家庭,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对社区情况和认知症家庭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评估,链接外部资源,寻求社会爱心人士资金支持,制定符合认知症家庭实际需求的社区建设方案。对已有资源进行规划,重构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内部开设户外“喘息区”,周边配备认知症辅具。

4.2.2 人文文化建设:打造“教育型”社区文化格局

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工作者应当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服务理念,将“人本主义”嵌入社区文化体系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医疗中心和照护机构等资源,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内部开展认知症知识宣传讲座,普及认知症知识,去除认知症家庭的“污名化”现象。同时,吸引社会群体给予认知症家庭更多关心,通过改善环境有效提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

4.3 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4.3.1 个体增权:自我意识觉醒

个人层面,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促进家庭照护者自我意识觉醒,正视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去除对认知症患者“问题化”认知。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照护者开展个案工作介入,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运用支持性技巧、同理心、倾听技巧等给予照护者关注,允许其宣泄负面情绪。在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运用引导性技巧正视自身能力和面临困境,用语言激励为主相信自己有能力适应困境,强化其权能。

4.3.2 教育授能:学习照护技能

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在照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作为非专业照护者,缺乏医学、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面对重大突发情况,时常不知所措。社会工作者发挥辅导者和资源链接者角色作用,搜寻社会资源,如认知症医疗部门、专业照护机构等,对家庭照护者开展技能培训,协助其掌握正确的照护技能。通过教育培训技能的方式,提高家庭照护者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提升照护质量,增强其获得感和荣誉感,实现教育授能。

4.3.3 互赠权能:增强互动能力

人际交往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呼吁家庭照护者聚集,实现照护者彼此互赠权能。社会工作者引导照护者互相倾诉照护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减小同类个体之间的距离感,鼓励照护者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在宣泄过程中,增强互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发挥个体影响他人行动、感觉的能力,实现互赠权能。

4.3.4 回归本位:重塑权利关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转变,小型化的家庭结构特征凸显出来,家庭的情感和支持功能在维持家庭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层面,社会工作者应提升照护者的沟通能力,促使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推动家庭功能正常发挥。同时,缓解因照护问题产生的矛盾,重塑家庭权力关系,给予照护者尤其是女性照护者更多的自主权与家庭决策权,稳固其主体性地位和存在价值等。

5 结语

认知症的不可逆性和照护过程中问题的复杂性使家庭照护者陷入逆境,问题贯穿个体心理、认知症家庭、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社会工作者介入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提升应该着力实现“问题”向“优势”转变,从宏观层面的政策干预、中观层面认知症“友好型”社区环境营造以及微观层面主体能力提升三个层面拓展家庭照护者外部支持因素,强化内部优势因素,提升认知症家庭照护者抗逆力。

参考文献

[1]杨一帆,张雪永,陈杰,等.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选摘)[J].质量与认证,2020,(11):32-39.

[2]冷敏敏,张萍,胡明月,等.宠物机器人在老年痴呆患者照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2):1498-1503.

[3]黄晨熹,汪静,陈瑛,等.家庭长期照顾者的特征需求与支持政策——以上海市失能失智老人照顾者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05):70-76.

[4]唐娅辉.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及平衡策略——基于工作——家庭冲突理论模型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4,28(06):123-128.

[5]张敏,李肖.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冲突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04):46-53.

[6]李荣青,牟静,曾莉,等.抗逆力理论视角下定点医院抗疫一线护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體验[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02):215-218.

[7]Mittelman Mary S,Bartels Stephen J.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case study of a community-based dementia caregiver intervention[J].Health affairs (Project Hope),2014,33(4).

[8]王喆.社会支持视域下智障儿童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20.

[9]郝素玉.支持隔代照顾者:西方国家政策经验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20,(09):142-148.

猜你喜欢

抗逆力
城市闲散青少年问题的文献研究述评
优势视角和增权取向的高校心理辅导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互动问题研究
提升高校毕业生抗逆力水平的对策研究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方式
抗逆力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社工服务实际运用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
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