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1-11-28陈旦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6期

陈旦

摘 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引擎。义乌的经济发展辐射力很大,但城市文化影响相对较弱。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义乌作为支点城市,需要铸就独特的城市文化,让义乌特色走向世界。义乌的国际商贸文化汇集“信义并举”“点石成金”“尚武勇為”“尚文好学”“开放包容”,具传统性、现代性、国际性于一身,可以在对外传播的相对文化中构建一个第三方文化空间,缩小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屏障。除了城市文化的对外传播之外,也需要提升城市内部的公民文化,包括认同城市价值、参与城市管理、具备道德素质、享受公共服务,这样城市的公民文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才能相吻合。

关键词:城市文化软实力;第三方文化空间;公民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02

1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还是要建立在城市与区域的软实力发展基础之上。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义乌的经济成就显著,义乌模式的发展使得义乌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常驻义乌。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城市文化软实力也需要相应提升。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义乌作为战略支点城市,需要铸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引擎。城市文化的铸造包含城市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对外传播是扩大义乌独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内涵建设是提高城市公民文化水平,为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提供较强的文化辐射和文化反射功能。

2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依据

关于城市软实力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倪鹏飞较早提出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包括“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和秩序力”。庄德林、陈信康把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概括为“城市文化、公共管理、人力资本、城市创新、生活质量和国际沟通力”六个方面。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跨文化传播。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理论,来自不同文化情境(cultural context)的文化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他们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信仰系统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大量差异,不同群体间的文化边际(boundary)形成的屏障制约着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为了克服文化边际屏障引起的冲突,达到顺利传播的目的,需消除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屏障,可以在两个互动实体之间构建一个具有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的第三方文化(third-culture)空间,为文化协商、重叠、渗透(interpenetration)、融合(interfusion)、转化(transformation)等提供场域,建立“互惠互补、共生共赢”的跨文化关系,达到传播效果。该理论由美国学者多德(Carley H.Dodd)提出(图1)。

国内研究学者张开等通过该理论阐述扬州运河城市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通过鉴真、崔致远等“历史人物”寻求中外文化认同,建立第三文化空间,构建文化“纽带”和桥梁,制定跨文化传播策略。毛艳枫等利用镇江市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渊源关系,构建跨文化传播策略,成功向外界传播中国江南名城形象。

关于义乌文化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经济文化互动理论角度出发,对义乌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播影响进行梳理,如张敏杰、白小虎等。除此以外,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第三方文化空间理论也可用于城市文化的对外传播。囿于义乌的地域相对封闭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义乌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影响很有限,无法和扬州、镇江从历史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桥梁。但是,义乌独特的商贸文化具有传统性、现代性、国际性。本研究尝试以此为跨文化的桥梁构建不同文化脉络群体的缓冲地带,建立双方相互适应、相互认同的场域,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3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包含城市精神的对外传播与公民文化的内在提升。

3.1 培育独特的城市精神,通过第三方文化空间向外传播

城市精神是用来区别一座城市与一个乡村的标尺。义乌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文化传统性、现代性、国际性的融合。传统文化以“孝乃天道、义行天下”的孝义文化、“儒商并重,义利并举”的商贸文化、“尚文好学、尚武勇为”的精神文化为核心。延续城市历史脉络的今天,义乌形成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创业文化、“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开放文化。同时,又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文化。国际商贸文化汇集“信义并举”“点石成金”“尚武勇为”“尚文好学”“开放包容”,具传统性、现代性、国际性于一身,应将城市精神文化对外传播,增强国际沟通力。

国际商贸文化对外传播的第一步是通过寻找中外文化中的共同或相近话题,构建第三方文化空间。国际商贸文化中的“信义”文化与西方的“契约精神”、创业文化与西方“创新”“冒险”精神、“义乌兵”“鸡毛换糖”与西方团结合作精神、“尚文好学”的学术传衍与西方的“崇尚智慧、重视教育”“开放包容”与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都存在相对共性。在相对文化中构建一个第三方文化空间,为缩小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屏障提供有效途径。

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认知和实践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达到在良性的环境中寻求共同点和相互信任,互相适应对方文化,达到跨文化认同的目的。在义乌生活着1.5万常驻外商,可以通过商贸活动、创业沙龙、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第三文化空间,如“世界商人之家”通过决策咨询、丝路文化、志愿服务、阳光工艺、创业人才等搭建第三文化空间,让外商在切身实践中体验和感知国际商贸文化,从而主动接受传播主体传送的信息,并会自然而然地传播到客体文化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播具有强烈文化脉络色彩的本土文化,如桥头文化、孝义文化、居士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等。

文化传播除了寻求相对文化认同、文化体验与实践以外,还需要提高传播主体己方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2 培育多元包容、自信自觉的城市公民文化

现代化的城市必定是民主、和谐、包容、自信、自觉的城市。任何城市提升软实力都离不开公民文化的提升。这座城市中的市民应认同城市价值、参与城市管理、具备道德素质、享受公共服务。这样城市的公民文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才能相吻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义乌城市公民文化的基本现状如下。

(1)认同城市价值方面,义乌市民(包含义乌本地人、外来建设者、外籍人士)对“义乌精神”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都较高。在义乌城市软实力的问卷调查中,77.23%的受访者知道“义乌精神”的内容,其中“多元”“包容”“友善”“創新”是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形容义乌城市精神的关键词。调查显示,91.09%的受访者认同“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说明外来建设者和外籍人士正在逐步融入义乌的城市文化中。对城市精神的高度认同是培育公共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公共精神可以唤起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城市主人翁意识。

(2)参与城市管理方面,义乌市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调查显示,仅有44%的受访者经常或总是关注义乌政府官网,52.47%的受访者经常或总是关注政府公众号,26.73%的受访者经常或总是关注报纸新闻。86.14%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向政府表达过自己对义乌城市发展问题的建议或看法。市民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城市的民主程度。因此,义乌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自觉性。

(3)道德素质方面,义乌市民的素质整体较高。调查显示,有75.24%的受访者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90.1%的受访者会等找到垃圾桶后扔垃圾,92.08%的受访者会停车礼让行人。总体而言,社会信任度和市民安全感较高。当被问及是否赞同“我愿意信任别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会伸出援手”时,61.39%的受访者选择“总是”,20.79%的受访者选择经常,14.85%的受访者表示看情况。由此可见,城市社会资本较为雄厚。社会资本指的是包含信任、规范在内的能提高社会效率的社会组织特征,信任是其核心要素。信任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效率。因此,义乌城市的社会信任度较高,社会资本较为雄厚。不过,在具体情况下,受访者的表现也出现一些变化。当被问及“马路上有人摔倒,你愿意去帮助”的问题时,53.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帮助,33.66%的受访者表示看情况。访谈中也有受访者提到义乌市民仍存在如“在餐厅说话大声”“宠物便后主人没有主动清理并扔入垃圾桶”等问题。因此,城市软实力建设中,也应继续提升市民的道德素质,将城市精神与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市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4)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受访者表示义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包括对民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举办地方特色的文化馆和剧院、举行文化节和体育赛事等。同时,受访者也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引进一些有特色的书店”“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感”等。

由此可见,公民文化的培育由培育公共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民主程度、提高城市社会资本、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4 结语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铸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并寻求相对文化认同,促进对外传播,由此彰显和传承义乌城市的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提升公民文化。公民文化的提升不仅能提高文化传播主体己方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还能强化社会资本与社会效果,提升城市软实力,为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平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36-41.

[3]Dodd,C.H.跨文化交际动力(第五版)(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

[4]张开,邓清.感知文化差异 跨越传播障碍——扬州运河城市文化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2010,(9).

[5]毛艳枫,李新朝.基于赛珍珠文化的第三方文化空间——镇江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新闻界,2014,(17).

[6]张敏杰.义乌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7).

[7]白小虎.文化内生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文化解释——鸡毛换糖、义乌兵与板凳龙[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8]徐伟明,解丽霞.公民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广州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