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11-28宗传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动画片暴力

宗传玉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动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媒介,也是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国产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动画暴力倾向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动画暴力表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动画叙事需要以及满足受众群体“暴力审美”需求的目的,动画描绘和呈现了多样化的媒介暴力.对于判断能力有限的儿童来说,在暴力动画情境下,动画暴力情节的感官刺激容易引发儿童强烈的认同感和兴奋的情绪体验,从而在认知层面影响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动画是媒介的一种,是人们寻求娱乐的精神寄托.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裹挟下,艺术已成为暴力美学的承载体[1].作为宣泄以及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媒介,近年来,一些充斥着暴力元素、低俗、不文明内容的动画片曾一度引起儿童对其暴力行为进行模仿,并引发了一系列暴力伤害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动画暴力是指运用动画艺术手段和视听表现技巧,由暴力动作、语言等构成的充斥着打架、斗殴、脏话、冲突等情节的影像内容,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传播媒体传递.为了突出动画的夸张性、艺术性、娱乐性、虚拟性、假定性等特点,动画作品通常会将暴力场景进行夸大处理和表现,以使动画中的打斗场景能够畅快淋漓地表现,从而增强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不同于现实暴力,动画中的暴力是一种幻想暴力,是暴力娱乐化、游戏化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经过“包装”和“艺术美化”的暴力,通常通过动画片中角色形象的言行来表现.

1 动画暴力影响儿童行为的作用机理

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有关影像暴力效果的研究愈加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内外众多心理学家和大众传媒学家致力于电视暴力与青少年儿童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暴力动画对儿童道德发展、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数以百计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儿童会模仿或部分模仿他们在影片或电视上所看到的暴力与攻击行为”.研究发现,暴力动画片与攻击性水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且研究结论能推广到现实暴力情境[2];儿童观看暴力动画的时间越长,暴力行为会增加,并且积极的社会行为会减少[3];斯图亚尔和弗里德里等人采用儿童分组观察法后发现,经常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儿童比观看其他节目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容忍度更低[4];Buchman和Funk在1996年的调查发现,青少年最喜欢的电子游戏中50%带有暴力内容[5];Anderson和Dill在2000年的研究发现,玩暴力游戏与攻击性行为、违法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玩暴力游戏的时间越长,就会出现越多的攻击行为,并且学业成绩和玩暴力游戏的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国内研究者宁红、邱亚伟等通过实验考察了动画暴力形象和真人暴力形象对儿童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动画暴力导致被试的外显攻击性显著增加[7];张骞通过实验考察了暴力动画对幼儿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发现观看暴力动画的幼儿存在更高的攻击性,并且男生比女生存在更高的攻击性认知差异[8].

1.1 模仿是儿童认知的主要途径

观察模仿学习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观察模仿学习是人们适应社会以及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对他人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9].

大众传媒是儿童观察模仿学习的来源之一,我国著名媒介传播与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卜卫教授认为,动画是儿童认知学习的重要课堂,相比较成人,儿童更容易产生媒介认同,当儿童观看了动画中的行为后会直接或间接地转换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动画对于暴力规则的解释总是能深入“童”心[10].儿童通过观看动画的暴力内容学习到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获得攻击行为的意图,而动画人物则成了儿童示范和模仿的主要对象,儿童更热衷于模仿动画中“榜样人物”或“权威人物”的言行.根据调查,观看动画的群体中,儿童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尚不能辨别暴力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因此,当儿童观看了大量暴力内容的动画后,容易学会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一旦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合适的时机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动画中学习到的暴力方式和手段.

1.2 动画媒介具有涵化功能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攻击性,儿童观看暴力动画将导致其攻击性行为和态度的增加.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的“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涵化”功能,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媒介具有传递某种观念并且改变观念的力量[11].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媒介暴力和现实暴力之间有一定的诱发关系,经常观看电视暴力画面的儿童会产生暴力倾向.

根据格伯纳“涵化理论”,涵化效果分为即时涵化效果和长期涵化效果.儿童短时期内观看动画片,会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儿童会无意中对观看过的暴力行为进行模仿.若是长时间不断地接触动画媒介暴力,便会对这些暴力的认知、行为达成一致,产生认同,使儿童倾向于以攻击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将使儿童错误地把暴力视为主流文化形态,从而导致儿童的暴力倾向,甚至改变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儿童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动画是儿童接触最多的视频媒介产品,已成为对儿童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动画媒介暴力正悄无声息地涵化着受众尤其是儿童受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在动画暴力场景的长期“涵化”作用下,儿童深受其害.

2 动画暴力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2.1 诱发儿童模仿暴力行为

动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日常行为,经常观看暴力动画、电影等会增加儿童的暴力行为,甚至引起未成年人犯罪比率的增加,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榜样模范和改变儿童对暴力行为的认识和态度.2013年,江苏连云港就出现了一起因为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烤羊游戏”,导致两名男童严重烧伤的事件并引起轩然大波,曾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

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便是观察和模仿,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会深深地被动画片里的人物造型、动作、语言所吸引,那些画面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动作夸张、语言搞笑,尤其是对崇拜的动画偶像,其语言和行为更易引起儿童的模仿冲动.早在1995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研究结果证明,媒介暴力可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12].很多儿童口中的脏话、粗话便是来自对动画片中人物语言的模仿,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语言,将其带入生活中,从而导致生活语言暴力化、粗俗化.动画中的暴力打斗行为也成为儿童游戏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很多儿童对模仿动画片中各种打斗行为乐此不疲、引以为傲,常常观看一次就学得一些新的暴力行为.

2.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知的引领与树立将影响儿童终身发展.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动画,其中的暴力成分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儿童还会在心理认知上对暴力产生认同,大大提高对暴力的容忍度.由于儿童对事物和行为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现实生活经验、认知结构不够完整,容易对动画中的事物印象深刻、深信不疑,在观看了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动画后,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假若动画人物的施暴行为是在正义的名义下实施的,在儿童眼中这种行为是受到社会鼓励和倡导的,导致儿童认为以暴制暴是合理的、正确的方式,分辨能力弱的儿童更易受到影响,这也是层见叠出地出现儿童为争夺物品或其他原因发生争斗的重要原因.

动画是一种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得非常具有奇幻色彩,很多动画片中的角色都具有“超人”般的能力和“魔法”,他们不怕死、刀枪不入,甚至具有“起死回生”的超能力,这些都容易导致儿童无法分辨真假、出现认知误区、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性而产生对暴力行为的模仿,从而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3 影响儿童情绪状态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心理健康包括能够适度地发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会对儿童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儿童产生剧烈情绪波动,成为引发暴力行为的动机,频繁接触暴力影像的儿童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部分含有恐怖、血腥、厮杀等镜头的动画会给儿童带来恐惧感和紧张不适,里面打打杀杀的声音也会诱发儿童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即使是喜剧题材的动画,里面搞笑的打斗场面虽然可以给儿童带来畅快淋漓的感觉,起到一定的情绪宣泄作用,但一旦自己认可的角色陷入打斗的不利局面,儿童也会随之紧张、失落、焦虑甚至愤怒,从而影响儿童情绪和心理健康发展.

3 自律与他律:减少动画暴力对儿童影响的对策

3.1 提高家长及儿童的媒介素养

“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13]家庭是儿童接触动画媒介的主要环境,也是他们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儿童媒介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成人媒介素养的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是影响家庭媒介素养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14].作为儿童在学校之外认知、辨别和使用媒体最为直接的指导者,家长在儿童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要教会个人和国民学习如何更好地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时,必须教会他们对这些文化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学会如何解读是批判、抵制社会文化控制的第一步,这可以帮助人们在文化的传播中获得力量,它帮助人们提升人们在各种主流的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独立性,同时让人们得到管理自己所在的文化环境的能力”.[15]

家长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对媒介暴力生产过程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解读能力,同时要加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儿童观看动画时家长要起到监督作用,对儿童观看的动画题材和内容进行选择,对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进行正确引导,教会儿童辨别动画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的差别,提高儿童对含有暴力元素动画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

3.2 提高动画创作者与传媒从业者的伦理道德素养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16]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动画片是动画创作者的艺术成果,其成果是动画制作者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水准的显现,是动画创作者思想的物化.

早在2013年,央视动画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大动画制作机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就曾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承诺决不制作和播出含有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的动画片,切实保证动画片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发挥积极健康的引领作用,这一倡议得到了业界的大力支持.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生产者必须转变过度依靠暴力内容谋取眼球的创作方式,动画媒介暴力的生产者必须考虑对受众的影响.因此,为减少动画暴力元素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动画创作者和传播者必须提升伦理道德素养,强化专业能力,提高创作技能和审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人性中真、善、美的方面,创作具有精神内涵、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动画作品,提升动画作品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使动画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3.3 落实相关制度,明确受众定位

现阶段的动画种类繁多,基于叙事的需要无法完全杜绝暴力元素的存在,如何将动画媒介暴力纳入安全范围、实现市场和道德的双赢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除了依靠媒介从业者和受众的自我约束和提高之外,还要依靠他律,即相关制度的约束.近年来,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治理动画作品中的不良内容,唯有落实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动画暴力元素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动画片的主要受众群体仍是儿童,在还未建立明确的分级制度之前,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干预,严格进行动画内容审查,规范国产动画市场,打造专属于儿童的动画精品,最大限度地规避暴力动画带来的危害.

4 结语

动画中出现的暴力元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已经得到公认.动画凭借其新颖独特的艺术构筑方式,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娱乐需求,并在商业资本的驱动和大众传媒的日益影响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加速了动画媒介暴力的传播速度,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使暴力的呈现更趋多样化.同时,儿童媒介接触的几率大大增加,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成了动画暴力传播的有力武器,儿童在娱乐的被动牵引中受到暴力的侵蚀.

家长、老师应关注儿童接触的动画片类型,对儿童观看的动画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杜绝不健康、低俗、不文明的动画片进入儿童视野.同时,家庭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和研究力度,全面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

此外,动画创作者和传媒从业者应加强道德修养,把握动画中的暴力表达尺度,思考动画暴力的可行性出路,自觉遵守和践行传统文化伦理和传媒责任伦理,理性考虑受众的特殊性,将动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提高动漫作品质量.将动画生产、动画管理、动画传播、动画教育等社会多方力量统合起来,企业、政府、家庭、学校多方联动、互相配合,还给儿童一个纯净、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媒介环境,让动画成为引导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伙伴,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攻击性动画片暴力
如何推荐一部动画片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暴力的班长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