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导向下闽西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2021-11-28赖燕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明民居村落

张 容,赖燕琳

(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文化丰富、特征鲜明,形成了闽西北区域的传统村落文化.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与第二批中特色比较鲜明的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的部分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西北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进行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

1 闽西北地域文化特征

1.1 地理文化

闽西北地区指的是福建的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地带,由南平、三明、龙岩、宁德四个地级市组成.其地域广阔、林业丰富,土地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左右;人口共1 1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3左右,其中,三明市常住人口约260万,南平市常住人口约266万,龙岩市常住人口约264万,宁德市常住人口约339万;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足,常年较湿润,气候区域温差显著,有较明显的四季变化,春秋冬早晚温差大,适合作物的生长[1].

闽西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密集,所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指的是该区域多是山脉,水系不多,田地不多.受三明沙溪河和南平崇阳溪的水系和山脉的影响,三明和南平两城沿河系呈带状分布发展,是典型的线型城市风貌.龙岩市和宁德市的城市布局较集中,龙岩市四周山脉环绕,宁德市三面环山一面靠海.闽西北的4个城市布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但是传统村落的选址和特征是相似的.这四个城市属三、四线城市,由于地域较广,传统村落分布较分散,但是保存较完整,如三明的桂峰村、龙岩的培田村、南平的下梅村以及宁德的赤溪村等均保存较好.

1.2 人文及建筑文化

建筑并不是纯粹的建筑,它是人为建造并为人类所用,因此可以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进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都对建筑的空间形态产生影响.而传统村落是人们聚居的群落,其所承载的人文文化特征鲜明,因此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有着文化和生活的印记,形式丰富多样.

闽西北的人文文化主要为客家文化,以及从客家文化发展而来的由宋代理学大师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所形成的“闽学四贤”文化.丰富多彩的客家建筑和语言民俗,以三明的土堡和龙岩永定土楼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以客家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人文文化深刻影响着闽西北的居民,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文化特征的影子.

2 闽西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传统村落可以说是社会群体的普遍居住形态,功能简单,产业业态单一,是以居住为主的群居模式.闽西北的传统村落多建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在汉族的建筑样式基础上融合了客家文化特点的建筑特征[2].中国地广物博,传统村落在数量和形式上多种多样,不同地域文化下所形成的村落和民居形式更是千差万别,而共处于闽西北地域文化导向下的传统村落,其空间形态有着该地域的显著特征.

2.1 选址及村落布局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农耕社会依附于自然,由于农耕经济水平低下,生产力低,人们生活是通过简单的工具利用自然资源而较少地改造自然来提高生产[3].因此在村落的选址上,多是靠近水源、靠近交通要塞,或为了防御而选择位置较偏僻但依旧有水源及耕作的田地区域.中国自古的风水文化在民居中也有所体现,如村落和民居的选址中背山面水,强调有较好的山势和水的走向以有较好的生活和运势寓意.

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闽西北的传统村落布局多因地制宜,或依山而建,或沿河系分布,讲究背山面水的自然风水格局,同时兼顾水源、种植地、交通等因素.村落多是以同一姓氏为特征的族群聚居,规模不等,依族群人数的规模及人口自由分布.村落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所在区域的环境,如交通、水源、土地的情况和人口密集程度以及经济概况.因此通过了解村落规模可以直观看到村落的存在状态.

2.2 民居建筑形式

民居的建筑形式是村落文化的直接体现,所反映的是不同族群和不同地域文化的民俗、生活、思想等文化特征,是居民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的载体,如徽派民居、四合院、窑洞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特定的适合当下环境的民居建筑形式,闽西北的民居也有其独特之处.

闽西北民居的建筑形式是以中轴对称为主的庭院式布局,前部是天井,中间是正厅,两侧是厢房.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其形式有楼廊式、合院式、三合天井式、四合中庭式、多进院落式、从厝式、九厅十八井、五凤楼式、围龙屋式、楼寨式、土楼式、土堡式.村落中的民居随着地形呈联片布置,分布集中,户与户多共用墙体,户户之间的选址自由.房屋多是砖木结构或夯土与木材结合的土木结构的营造方式,层数为一到二层,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层数相类似,风格统一.

闽西北现保存的传统村落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呈现多种雕刻艺术,如木雕、石雕及砖雕,雕刻的图案设计多样且寓意丰富,如“福”“寿”“五子登科”“马上封侯”等.雕刻技术手法娴熟,既有浮雕也有阴雕,同时雕刻被赋予色彩,使得雕刻内容生动迷人.在建筑的装饰上除了雕刻还有壁画、彩绘等装饰方法,彩绘在民居中使用较少,多是在宗祠或大户人家中使用,因此也可通过雕刻和彩绘的手法丰富程度来判断建筑的等级以及户主的经济财力.

2.3 景观特征

景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是自然环境的保留,有的是人工建造以丰富环境,不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建造,都是匠人营造技艺的直接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情操和雅趣.闽西北的传统村落景观在不经意间,多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稍加点缀,优美的景观特征为村落旅游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闽西北传统村落的景观以自然环境为主,连绵起伏的自然山脉是传统村落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村落的水系或将村落一分为二或在村落的一侧.水系的运用取决于村落选址中水系发达的程度,有的只是一条山涧流水,有的是一条小溪或小河.而因四季作物不同而色彩变化丰富的田园风光,如秋季金黄稻浪的秋收风景、夏天荷花盛开的荷景、春天油菜花花海等成为传统村落风貌的美丽背景墙.

从构图上来看,山是传统村落的远景,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的中景,而水或田园是传统村落的近景.在一幅传统村落的景象中,构图层次丰富,搭配村落中的古树、古井等历史文物,增添了村落的景观风貌.同时村落中的道路两侧随机生长的植物也点缀了村落的景观色彩.而民居中的景观集中在天井中,天井的景色多是人工种植的花草,以硬质铺地为主,在两侧或厅堂的对景处布置盆景.

2.4 道路布局

道路是联系村落内外的交通,也是村落中家家户户出行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依山而建的村落还是傍水而居平地建设的村落,道路都可以分为村落对外的交通道路和村落内部的街巷.对外的交通道路通常有一个主要的入口对接道路要塞,起到村落与村落或村落与城乡之间的联系作用.传统村落之所以能保存得较好也是因为地处偏远地区,间接反映出村落的交通道路不够便利,也使后期的村落开发受到限制.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子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许多村落通过引进技术打造特色农业如建设果园、菜园、花海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村落的产业业态,以吸引游客,达到通过旅游开发提高经济收入、激活乡村的目的,但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往往这些举措在现实中的效果不够理想.

村落中街巷道路的形成随着民居建筑的建造而延续,绵延曲折,没有固定的道路形式.民居的入户直接对接道路,有的配合前院直接开口在道路上,形式多种多样.道路早期多是泥泞的土路,而随着村落经济提高以及国家“美丽乡村”振兴计划补贴的提供,村落里的道路已经被砖石铺路或水泥浇筑而逐渐硬化,呈现道路通万家的场景.

2.5 宗祠建筑

宗祠建筑在传统村落中是村落的核心凝聚力,宗祠以姓氏为特征,村落里宗祠的数量不等,取决于村子中有一定规模姓氏的多少而定.宗祠建筑的分布自由,多布置在村落交通便捷的位置.宗祠或宗教庙宇是村落的重要位置和公共活动中心,村落布局多以其为核心而展开.

宗祠建筑是集整个传统村落之力兴建的建筑,作为家族供奉和信仰的朝拜之地,其样式在传统村落中无论在空间布局还是结构上都是最丰富的,装饰色彩鲜艳,雕刻等营造技艺娴熟.因此,从宗祠建筑可以推断出所在村落的兴盛、文化、规模以及营造技术的信息.

3 闽西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及当下建筑创作存在的问题

3.1 闽西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域的特征直接影响村落的发展,交通的不便利和业态的单一形式,使得村落的人群在不断地往城镇移动,原有热闹的传统村落景象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心村的出现和村落遗留人群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的消失.民居是人居住的场所,人一旦离开,建筑就因缺少养护而出现虫蛀、风化等现象,久而久之建筑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村落、保护民居建筑文化,国家对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美丽乡村”的提倡快速推进了村落的更新和发展.然而由于村落人群在保护意识上的欠缺和对专业保护技术传承的断层,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新建民居的砖混结构或框架混凝土结构的加盖,建筑层数与村落不统一,立面各种各样的硬化处理等手法突兀而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为了吸引游客,没有根据自有的村落特点而盲目地跟风开发旅游,所引进的旅游业态与传统村落不和谐或不具特色;因缺乏保护和发展意识而随意地对传统村落进行拆除与新建,或对传统村落随意地进行硬化,都极大地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在旅游开发、产业业态或文化产品的种类上,村落与村落之间相类似而导致审美疲劳.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式应多样化和应提倡一村一品的策略.同时村落文化的传承没有得到完好的延续,如语言、非遗文化遗产、营造技术等方面缺乏文献记载和匠人的技艺传承.

3.2 当下建筑创作存在的问题

在保护旧建筑的同时,当下建筑创作也在快速建设和发展,但建筑创作手法相似,风格类似,与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没有较大的关联性,缺乏地域特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最普遍存在的居住生活文化,是人的最初生活模式的体现,功能简单而原始,没有过多的外在包装.而新型建筑设计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转译不足,功能或造型形式化,丢失了建筑功能和形式的本意[4].

4 闽西北建筑创作文脉提取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或缺的,新型建筑形式的创作可以现代风格的形式与传统文化形成对比和冲突,亦可以在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创作.本研究是基于后者的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形式是现代建筑创作的思想源泉,基于地域文化文脉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探讨,是促进闽西北的地域文化风格化形成的直接途径.

4.1 平面空间布局

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式是功能的直接体现,是居民生活轨迹的载体.功能一直是建筑的设计重点,只有功能符合居住群体的生活行为习惯,建筑的使用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功能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得出的结果,在新型建筑形式的创作中,功能的表达是设计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筑设计对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进行传统元素提取是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

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建筑形式不同,因此在闽西北区域的建筑设计中应尊重并延续其平面的空间形式.如龙岩永定的客家文化演化出的土楼,有圆形、方形、半圆形、五角形等形式;而闽西北的土堡依山而建,院落层层递进,为家族或姓氏族群聚居的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功能与院落的结合使得多户聚居的功能布局有序不乱.

无论是土楼、土堡,又或是普通民居,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的院落式的布局是闽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形式最大的共性,院落形式多样,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可根据当地民居的样式进行院落式空间布局的提取,对院落与建筑的空间关系进行重组和转译,结合建筑创作的场地和功能要求,寻找出适合该建筑的院落演变形式,在文脉和创作中寻求平衡.

建筑创作文化对平面空间布局特点的提取需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闽西北村落建筑的平面形式、院落组合特征,同时体验当地闽学文化下的生活行为习惯,将居民的生活轨迹或活动行为结合功能布局进行提取并演变,以形成符合闽西北地域特征的平面布局.

4.2 建筑装饰艺术

相对于平面布局的功能特点,建筑装饰艺术作为建筑形式的外在样式同样不可或缺,如雕刻、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艺术是传统民居生活的雅致体现.在建筑形式的设计上,可提取具有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征的元素,抽象或具象地应用在建筑的造型、建筑空间的装饰上.不同于平面功能的特征,装饰艺术能第一时间通过直观的观看感受到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在新型建筑形式中的延续和体现.

如民居建筑彩绘中的蝙蝠,其寓意“福”,象征长寿,其中,三明永安安贞堡壁画彩绘的蝙蝠还有驱蚊和驱邪的寓意,民居建筑屋顶的白条压边、山墙的“猫拱墙”样式、屋脊起翘的弧度,都反映出当地装饰的特征.因此,对于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提取可通过了解装饰背后的蕴意和匠人技艺,对匠人的营造技术特征进行记载并提取应用到建筑设计的结构、立面造型、细部装饰等.通过调研和整合居民的文化记忆,提取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形成新的建筑装饰样貌.

5 结语

目前,关于闽西北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演变还未有明显的理论或实践成果,对三明、南平、龙岩、宁德传统村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传统村落,在横纵方向上的对比和演变关系上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研究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闽西北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所提出的“美丽乡村”振兴计划,通过研究三明、南平、龙岩、宁德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以期建立闽西北传统村落的空间关系.

地域文化主导下的闽西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助于三明、南平、龙岩、宁德所形成的闽西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闽西北的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演变和发展体系的建立起到推动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闽西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变关系的建立将推动闽西北现代建筑空间创作风格元素系统的建立,形成独具的闽西北建筑空间布局特色,对闽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新型民居的建设、新时代建筑的创作提供传统空间布局理论基础,为新建筑的建设提供文脉导向下的创作元素,从而打破千篇一律的单一建筑风格现象,形成闽西北独特的建筑风格.

猜你喜欢

三明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三明十年
民居智库
家里的缝纫机
民居摄影
三明:姐妹发展有愿望,增收有门路
“悦读·家@万家”活动三明首秀惊艳亮相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